罗昭云要一点点变革、推行,完善这个体系,让朝廷和百姓,都能获利,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国泰民安了,自然反对的人就少了。
最主要是目前刚立国,各种派系和利益团里还没有形成,是制定规则的最好时候,如果等立国十年、二十年,官僚贵族形成,大臣纷纷结党之后,代表了不同的利益团里,那时候再变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就非常困难了。
“请问陛下,商人逐利,这个当如何控制才好?”高孝基拱手问道。
罗昭云解释道:“任何人都逐利,史太公不就曾断言过嘛,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商人扩大经营,追求财务,读书人考取功名,升官发财,获取容易,武者渴望建功立业等等,都是目标,但读书人也好,武人也罢,都是在朝廷的规则之内监督,商业嘛,我们要制作比较全的体系,从法治入手,在工商法方面强化,生产有标准,如何上税、如何符合质量要求等等,都需要监督,不能放任他们在随意生产、做大!”
“当然,也要控制朝廷、官府的特权,不能伸手太长,强行兼并、打击民间作坊的生产,要在一个市场规则下进行,除非那些商贾作奸犯科、发书其它案件,则不论他做什么企业,都一视同仁……”
长孙顺德、诸遂良、温彦博、苏均、高孝基、虞澄道等人神色古怪,看样子并没有完全听懂,许多观点都是第一次听到,但仿佛又觉得大有道理,在尝试吸收消化,转为自己的理解想法。
“经济,要重视起来。这几日,我们君臣常碰头,就是研究这方面的规则和体系,我大致起草了一些关键点,诸卿拿回去,可以商讨,在皇城衙署内多交流,及时进宫向朕来汇报进度。”
“臣等遵命!”
诸位大臣起身拱手,恭敬领命。
第九百章 布杀局
罗昭云接洽了这些工部、户部的官员后,布置了新一年内的经济政策,也许他的许多想法,暂时还不被理解,但是他已经尽量找比较容易接受的内容,让大臣们去接受、理解,然后起草文件,与目前时代实际情况结合,进行试运行。
朝廷开始对经济尝试宏观调控,在官窑、官企等作坊、工厂方面,进行强化,加大产量,工艺创新,覆盖各州,促进物质的丰富性,满足百姓和贵族的生活、生产需要。
物质增多,控制物价,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物质生活脱离匮乏层面后,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生活的稳定,国力的强大,一片盛世局面才能打开。
虽然目前乱世,南国疆域还没有统一,北方还有晋阳城没有拿下,突厥虎视眈眈,但是,罗昭云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在政治、经济、科举方面进行推进,一旦战争结束,大华国就能很快步入正轨,发展稳定了,不会有立国初的困难局面。
因为历史上,许多朝代建立后,前面几十年都不安稳,除了被统一地的暴动多,就是灾荒多,虫灾、旱灾、洪灾等,时有发生,但是各个朝代立国初,都因为战乱影响,财力有限,物质匮乏,不能及时安置流民,解决饥荒等,导致上百万人大片死于开国后的灾荒,这种事很常见。
接下来的次日,罗昭云召见了一批军事将领,秘密议事。
这些人多是年轻将领,秦琼、程知节、罗士信、薛万仞、张公瑾、郭孝恪、麦仲才、慕容怀固、长孙安世、宁武飞等人就被招来觐见。
他们里面有七成人都是从晋阳城外调回来的,远离了前线,没有任何说法,所以,有人心中多少有些失落,觉得这样缺少了立功的机会,回来做文官,类似程知节这种粗犷性格,自然是安稳不下来。
“有几位将军都是从太原郡的战场回来,这一年跟随朕征战辛苦了,把你们召回来在长安城过年,都分配了新居宅院,可曾适应?”
“启禀陛下,一切适应!”秦琼稳重一些,恭敬回答。
程知节却有些安耐不住了,毕竟回京过了年,元宵也过了,他们却始终没有得到继续派回太原郡的调令,也没有南下辅助李靖剿灭萧梁的意向,所以,他总觉得不踏实,好像自己在前线放了什么错,不被信任,被调回来任虚职一样。
“陛下,我们都是疆场上的粗人,在外面厮杀惯了,冷不丁地闲下来,这手脚都痒,特别是北面的晋阳城未破,李唐未灭,难免萧梁、杜伏威、辅公拓、李子通等势力也没有平定,我们在长安城内,等着有些着急,恳请陛下准我等再赴疆场,替陛下开疆拓土,替大华消灭敌国。”程知节态度诚恳,但是也带着几分焦虑和急迫。
罗昭云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对着其它人问道:“你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想法,要去前线作战?”
罗士信站起来道:“陛下,臣也愿意继续回到沙场,为大华杀敌立功!”
张公瑾接着道:“臣也希望能够回到前线,上阵杀敌。”
其余人也纷纷表态,但是,他们都在察言观色,见陛下没有生气动怒,都心中稍安。
毕竟他们是臣子,而且官爵都不太高,多数是从瓦岗山、李唐过来的降将,所以生怕触动龙鳞,惹到罗昭云的怒意。
“既然尔等都迫不及待想要上战场,那么朕自然会成全你们。”
程知节、罗士信等人闻言,都露出喜色,他们都是武将,正所谓乱世兴武,盛世兴文,都看得出来,大华统一天下的趋势已成,不可逆转的大势,也许两三年后,天下一统,会如同大隋版图那样,成为大一统的王朝。
那时候没有了战事,他们武将的地位和话语权就会逐渐边缘化,趁着目前战争还没有结束,正是男儿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好时机,等平定南北之后,凭借军功,他们可以封侯拜相,福荫子孙,哪怕盛世来临,至少他们可以凭借军功,混个高官厚禄,几代人衣食无忧了。
至于现在,他们都还只是一些裨将、偏将、先锋将等,级别不高,自然立功心切了。
“不过,并不是派回晋阳城外,也不是萧梁、南楚之地。”
“哦,那会是哪里?”诸将都露出好怪的神色。
罗昭云见卖的关子差不多了,解释道:“长安城的北面,北地郡!”
“北地郡?”诸将有些摸不到头脑,因为北地郡早已平定,没有了战事,难道让诸将去镇守边疆,负责修缮西北长城?这可是苦差事,有可能蹉跎岁月,一待就是几年、十几年,等若边缘了。
罗昭云看出众人的担心,郑重其事道:“根据斥候可靠消息,突厥的大可汗,已经密会草原几个好战的部落,歃血为盟,觉得出了二月,草长莺飞的开春时候,率领大军南下,要突袭我们的长安城,利用大华重兵在外,南征北战时候,威胁我大华的皇都!”
“竟有此事!”
“好个大胆的突厥蛮子!”
诸将对突厥的南下偷袭大华的野心,都感到气愤。
罗昭云感叹道:“不论晋阳城的李唐,还是萧梁、杜伏威的南楚等,都算是中原人,炎黄子孙,但是草原的突厥乃是外族,他们一直是中原的边陲之患,每当中原朝廷动荡、朝代更迭之时,总会出来搅动是非,一旦强大,必然南下侵略,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支突厥南下的队伍给剿灭,彻底打通突厥人,让他们元气大伤,几十年不敢南下作乱,可以为我大华立国后的稳定发展,有大功绩,你们可愿执行这个任务?”
“臣愿意!”
“臣也愿意!”
“臣即便马革裹尸,也要痛击突厥人!”
秦琼、程知节、罗士信、薛万仞等人全都激动起来,情绪高涨,热血澎湃,这种抗击外族入侵的战事,显然更加令人斗志激昂。
罗昭云点头道:“很好,我们今日商讨的,就是如何布下杀局,引突厥南下,到我们伏击范围,彻底剿灭的部署!”
第九百零一章 犯大华虽远必诛
突厥是自从匈奴之后,草原最强大的部落,铁勒等大小部落都相继臣服于突厥可汗的统治,不过由于突厥游牧迁徙特点,国家制度不够完善,容易发生内讧,所以一直被中原提防,分化,防止突厥做大。
隋朝初立,突厥几次南下侵略,最后在杨素统兵那次大败突厥,使得突厥元气大伤,随后一部分突厥实力逃亡漠北,一部分留下,依附归顺隋朝。
数年前,隋炀帝采纳大臣裴矩建议,分化突厥势力,拉拢始毕可汗之弟叱吉设,设计杀害始毕可汗宠臣史蜀胡悉,始毕可汗因此怨恨隋炀帝,逐与隋朝断交。同年八月,始毕可汗趁隋炀帝北巡之机,亲率数十万大军在雁门郡包围隋炀帝,保住了后来多亏了罗昭云救驾,加上义成公主派人对始毕可汗说北方边境告急,以及隋朝援军相继抵达,始毕可汗于是解围而退。
隋末爆发了起义,天下大乱,军阀割据,自顾无暇,突厥趁此机会壮大。当时突厥势力强盛,拥兵百万,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国都臣服于突厥,而中原割据势力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李渊等人亦皆向始毕可汗称臣,可见突厥的影响力。
罗昭云让侍从摊开了军事地图,诸将围拢过来,观摩地形图,商讨布置伏击的位置。
“根据可靠消息,李唐派人送信给始毕可汗,求援突厥,那始毕可汗早就对中原沃土垂涎三尺,但屡次受挫,这一回打算兵行险着,利用大华跟李唐、萧梁交战的机会,进行快速奔袭,他们来的应该都是骑兵,至少二十万之众。队伍中会夹杂了梁师都残部,刘武周的兵马,一同南下。”
“突厥很可能从贺兰山一带集结出发,过灵武郡、弘化郡、北地郡,直插长安城的背后,朕已经在年前下令,迁徙走了沿途的一些村庄百姓,不给他们打秋谷、掠夺粮食的机会,断了他们以战养战、不带粮草的行军特点,其二,在一些必经的隘口附近,秘密屯兵,就是为了放突厥进入之后,一节节打断这支骑兵队伍。”
众将军闻言之后,都已经恍然大悟,原来陛下早就得到情报,掌握了突厥南下的动向,提前做了伏兵部署,召见他们,很可能派去各个伏击点,来夹击突厥大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