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么的,那几个嚷嚷的最欢,肯定是大华的奸细,抓起来!”唐军校尉脸色沉下来,听到有人这样夸赞大华军队,明显要打脸唐军,阻扰他的迁徙动员任务,顿时不客气了。
几名唐军卫士冲上前,直接拖住了那个最先反驳的人。
“你们干什么,我不是奸细,我就是牛家庄的人,我叫牛二柱,乡亲父老可以为我作证,我不是奸细!”那个青年开始反驳抗议。
“他是牛二柱,不会是奸细!”有百姓呐喊。
唐军校尉脸色冷漠,眼神带着杀机,哼道:“能说出那番话,不是奸细,也是被收买了,散播扬言,蛊惑百姓,不得不押走调查!”
身边一名百夫长会意,遇到这种情况,带走之后,基本要么关入特定区域,进行酷刑盘问,要么直接杀了,埋尸荒野。
“牛二柱,跟我走一趟吧,你的问题比较严重,需要审问一番!”
牛二柱脸色大变,挣扎起来吼道:“我不去,我不是奸细,那些都是听来的,跟我没有关系,我迁徙!”
“晚了,必须要审查一下,带走!”百夫长按着刀柄上前,满脸的彪悍气息。
几名唐军卫士把牛二柱制服,然后拖走了,其余百姓老实不少。
然后校尉强行组织大伙收拾口粮,带着贵重物品,进行迁徙,不服从的,带头反抗的就带走处置。
倘若某一村落反抗的人过多,出现了哗变,有的校尉直接不耐心,下令打杀一番,都归为大华奸细的定罪,不在乎是否杀错。
等村民走之后,留下的士卒直接一把火烧掉这些房舍,不给后面的大话军队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也绝了百姓偷偷返回的心思。
这一幕,在许多村庄都在进行,唐军触动一万多军队,进行这次清野行动。
.........
太谷城外,依旧大战连天,烽烟滚滚。
攻城兵马虽然损失很大,但是对太谷城的防御早晨很大威胁,每天都有大华的勇士登上城头,跟唐军守卒拼杀,很多时候都岌岌可危。
到后来,李世民、尉迟敬德亲自上阵,指挥东面城池的防御。
大华的火炮动用,不断在城头炸开,给唐军早晨很大麻烦,碎片乱飞,牵扯到的面积很广,不杀城头的士卒被伤到,伤痕累累,惨叫声不断。
“轰轰轰!”
一些火雷弹被投石机飞掷过来,砸入城墙内,然后不断轰鸣,浓烟与火光冒起,不少唐军士卒在扑火。
“秦王殿下,这里太危险了,请到后面指挥吧!”尉迟敬德劝慰。
“不行,敌军攻势太猛,若是本王不站在这里,距离前线很近,给将士们壮胆,那么很容易守不住。”
“末将还在这里!”尉迟敬德说道。
“那不一样!”李世民摇头,他天生有冒险精神,并不畏惧。
李世民身边的护卫长雷永吉等,也都在劝说,但李世民还是坚持己见。
“罗昭云真是狼子野心,以前就发明了这种火药,却从没有献给朝廷,只有他掌握这种技术,到头来,等大隋灭亡后,反而拿出来专门对付诸侯,可见他的野心,早就注定了。”
“这种火器的威力是够大的,而且雷鸣不断,覆盖范围广,甚是棘手!”有偏将在愤愤不平地议论。
“第四波攻势又来了!”有人大喊,城下的厮杀声忽然又高涨起来。
这一次,是徐世绩的大军兵临城下,替代了先锋军,开始攻打东面的城池。
年轻的徐世绩,一身亮银盔甲,手持长枪,坐在马背上,手拿单筒望远镜,关注这城头城下的作战,指挥大军进攻的方式和间隔。
兵马在他的手中指挥,变得有条不紊,轮番上阵,而且兵种配合也更加巧妙,攀爬城墙的士卒越来越多,如同蚂蚁一般,覆盖了古老厚重的城墙。
“照这个速度,十天半个月,城头就难以为继,无法守下去了。”徐世绩通过城墙破损程度,还有城头士兵的状态,使用的防御武器等,判断士气、军械等的状况,从而得出对战事的判断。
第八百五十七章 田间巡访
秋意渐浓,遍地金黄,高空是一尘不染的蔚蓝色的天幕,算是秋高气爽,风卷长提,有枯叶率先飘飞。
汾河上游的土壤,还算肥沃,田里的庄稼长了过半,一些农夫冒着胆子出来割麦收粮。
这一片区域,都在大华军士的占领地,已经没有了战祸,但是百姓还是很害怕,不知道大华的军队,是否也像其它起义军那样,走到哪,烧杀抢夺,打家劫舍,没少作恶,比盗匪也强不到哪去。
历史上诸多地方起义,虽然口号打着推翻朝廷,但自己所做作为对百姓的伤害,可能更大。
唐末黄巢起义,进入长安城后,露出血腥的峥嵘面目,起初掠夺、杀害唐室宗亲和官员,见黄巢没有禁止,就愈发猖狂,开始掠夺普通百姓,在长安街头杀人越货,强男霸女。在此期间,黄巢军统辖之地,百姓无法耕作,关内一度出现赤地千里的景象。
当然,明末的起义者张献忠,更是杀人如麻,出川时嫌各军营妇女多,日计斩杀妇人多达十万众。军队所过之处,奸死有姿色女子不计其数,百姓流离失所,光川蜀之地,因战乱死于兵刃、饥荒、瘟疫接近百万。
这一日,罗昭云出城,带着一些文臣武将,在祁县城南数十里,采风民情。
他看到百姓惊恐地样子,微微摆手道:“老乡们,你们可以正常务农,华军所过之处,秋毫不犯,不必担心。”
“谢、谢将军——”
“谢将军!”
不少百姓纷纷跪地磕头,他们开始担心被抓走充军,或是被杀头抢夺口粮,但是这些军队似乎对他们真的没有恶意,跪谢之后,都放松不少。
这些人不知道这是大华的皇帝,所以口喊将军,事实上,罗昭云出行的确穿着战甲,骑着一匹玉照夜狮子的白马,马鞍得胜钩上挂着一柄寒铁银枪,嫣然一个三军武将的风范。
离开了田舍,来到一处山坡,罗昭云下马,眺望这一片汾河平原之地,感受百姓的淳朴,对统一之心,更加强烈。
“唉,想不到大隋一时昌烈,最后竟如此迅速倒塌,真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附近的魏征跟萧瑀私下轻论时候,忍不住轻叹,他虽然不是大隋的重臣,甚至在隋炀帝时期,只是芝麻小官,但是,毕竟饱读史书,有治世之才,对时代更迭还是有些自己的感慨。
罗昭云闻言,微微点头,以他对历史的理解,这大隋开国之初,还真的做了不少大事,如今世人多鄙薄隋朝,而把唐朝看得神乎其神,这其实是有一些偏颇,历史观有一些人为的扭曲。
隋朝是在众门阀的私心和不间断的对外战争中衰弱,跟杨广的刚愎自用,好大喜功不无关系,但社会的矛盾没有彻底解决也是一层深度原因。虽然它两世亡国,但帝国的政治体系中却存在着许多先进之处,这些后来都为唐所吸纳,唐在隋身上受益极多,从某种程度上看,唐其实就是隋的延伸,因此历史学界常将两者并称为“隋唐”。
大隋的建立,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南北统一,促进各民族融合。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人口迅速增长,出行了空前繁荣。
罗昭云穿越回来时候,正是大隋的巅峰时期,他亲自感受到了隋朝的国力和强大,诸多制度相对完善,甚至许多举措,值得他借鉴和吸收。比如吸收庶族地主参政,限制士族地主在政治上的特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以往州、郡、县三级地方机构改为州、县两级制;裁汰冗官,节约了政府开支,加强了行政效率;后来又规定全国六品以下官员也由吏部选授,地方官员不得自用僚佐,彻底废除了汉代以来豪强士族垄断基层官吏任免权的“辟举”制度。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等,都在隋朝时候开了先河,促进了国家发展,百姓繁衍生息。原本大好王朝,只可惜,它的倾覆速度也得太突然,简直如同一个海啸,瞬间土崩瓦解。
这些更迭和历史事件,罗昭云亲身经历过来,恍如一梦般,充满了荒诞与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