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盛唐 第124节

庆州城西,乘烟阁的一处密宅。

这是一个三进三出前廊后院的大宅子,乃是乘烟阁在庆州城的一处秘密据点。

傍晚时分,天色暗沉了下来。秘宅的后花园之中,常知足换上了一套新衣服衣服,头发和脸庞都被梳洗得干干净净。

他双手交叉放在身前,静静地躺在了一堆木柴之上。

沈锋和杨感杨念兄妹二人,以及乘烟阁十几位属下,此时也都换上了素衣,在常知足的遗体前围成了一圈。

众人神色哀戚,目含泪光,却都没有哭出声来。

杨敢和杨念兄妹二人手中各执着一个火把,目光也落在了常知足的面庞之上。

这兄妹二人是一对孤儿,由常知足一手抚养长大成人。既是乘烟阁的左右督查使,也是常知足最为亲近的义子和义女。

儿女尽孝送终,天经地义。

沈锋仰天长叹,两行热泪划过面庞。

“送老阁主去吧!”沈锋无限哀戚的说了一句。

杨杆和杨念的手臂微微发抖,用手中的火把一起点燃了木柴堆。

这木柴堆上也浇过了油,极易燃烧。火焰升起,越来越旺,没过多久便吞没了常知足的遗体,一股烟雾也随着腾起。之所以选择在夜间火化,也是不想烟雾太过引人注目。

熊熊烈火之中,一个人的身躯在慢慢消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女娲以泥土造人,当化为灰烬重归自然。

杨念看着沈锋说道:“义父生前曾经说过,他死后不树坟茔不立墓碑。义父祖籍崖州,自小在海边长大,无需归葬故土,只要将他的骨殖灰烬撒入大海之中即可。”

沈锋点了点头,这庆州城地处大唐区域,距离海岸较远。若想完成常知足生前遗愿,还需继续前行,找到临海之处才可。

“二位放心,我一定完成师父生前所愿!”沈锋肃然道。

第二日清晨,常知足的骨灰被装入了一个密封的铜罐之中。沈锋将骨灰罐交给了杨感,作为常知足的义子,由他保管携带也是最为妥当。

沈锋看着杨感,诚恳说道:”杨兄,沈某无德无能,也觉得自己难以担当乘烟阁阁主这个大任。杨兄跟在师父身边多年,乘烟阁各项事务了然于胸,由你接任才最合适!师父临终前的托付我得答应,待师父丧期一过,我便把阁主的位置传让给你吧!“

杨感神色一变,急忙躬身在沈锋面前一拜:”阁主千万不要再说此言!老阁主他眼光精准,选人一定不会错。既然他将阁主之位传给了您,定然是有十足的信心和道理。属下是老阁主的义子,定当遵从其遗愿,全力辅佐新任阁主,绝无觊觎之心!“

杨感言之凿凿,发自肺腑。

沈锋之前曾经和杨感打过交道,也知道他的为人,只不过自己心中确实替他觉得有些亏,若不是自己出现,这乘烟阁阁主的位子说不定就是他的。

杨念也在一旁直接说道:”阁主放心,我们兄妹二人绝无不服之心,定当遵从义父遗命,全力辅佐阁主!“

说实话,沈锋对这个乘烟阁阁主的位子并不感兴趣,反而是觉得肩上的担子有些重。自己正式身份是朝廷的折冲都尉,可这乘烟阁却是庙堂之外的一个隐秘组织。自己身兼二职,一明一暗,不知会不会有所冲突。

沈锋现在想推也推不掉,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来:自己穿越到了盛唐,跟着军神王忠嗣一路领兵打仗,抗突厥打吐蕃,一直当上了朝廷的折冲都尉,现在又成了乘烟阁这个神通广大的民间情报组织的首脑。

沈锋脑海之中想起一个人物来——《鹿鼎记》中的韦小宝,虽然是个虚构的人物,可他明里是清廷的韦爵爷,暗里是天地会青木堂的韦香主,和自己现在的情况有些类似。

只不过韦小宝比自己更为矛盾,那天地会可是反清复明的组织,是和朝廷对着干的。可这乘烟阁不一样,至少根据自己的观察,还不是一个反唐跟朝廷对着干的组织。

既来之则安之吧,沈锋心道。

第145章 飞禽传信

沈锋心中还有很多疑问,便将杨感和杨念兄妹二人留了下来,多加询问。

“给玄极门的那条大白鱼,也是咱们乘烟阁找来的?”沈锋问道。

杨感点了点头:“是老阁主吩咐下来的,我们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

沈锋知道了常知足是乘烟阁阁主之后,给玄极门找来那条大白鱼也就不是太令人惊讶了,毕竟乘烟阁的能力深不可测。找一条稀有品种的鱼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不,鱼找来了,比自己吃生鱼片加烧烤的那条鱼还大!

杨念接着说了一句:“阁主可知,你在庆州城的街上见到老阁主,并非是偶遇?”

沈锋一惊:“杨姑娘,此话怎讲?”

杨念咳嗽了一下,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阁主还是别这样称呼属下了,我的身份是乘烟阁的右督查使,阁主或是直接叫我的名字,或是称我为右使即可。”

沈锋心中明白,古人以左为尊,杨念是右督查使,那他的兄长杨感自然是左督查使了。

“杨右使,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沈锋换了一个称呼问道。

杨念十分恭敬的回答道:“之前阁主将火星堂那两本小册子送给了属下,我们也立刻交给了老阁主。老阁主得知您分文不取之后,很是感动,对您也很是感兴趣。一方面交待我们一定要在暗中保护好您,另一方面他也化妆成乞丐,想在庆州城内和您见上一面。”

听完杨念这一番话,沈锋心头颤动。怪不得在庆州城内的长源大街上常知足迎面向自己走来,看似随意,实则是专门为自己而来!

沈锋心中感慨,自己和常知足在街上一面之缘,一番善意之后,竟引发出后面一系列的事情来。自己现在成了乘烟阁的阁主,常知足则驾鹤仙去。天意无常,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沈锋有些失神,就听一旁杨感说道:“阁主刚刚上任,属下先将乘烟阁的一些概况向您介绍一下。”

“杨左使请讲。”

杨感缓缓说道:“乘烟阁创阁至今已经有三十余年了,也是由老阁主一手创建。阁主以下,设督察使两人,四方巡查使四人。大唐天下十五道,每一道都有我们的分厅,由执事管理;各州各府都有我们的分堂,由掌事管理;各县均有我们的分会,由行事管理。乘烟阁眼线耳目遍布天下,可以是庙堂府衙的官吏公差,可以是街市上的贩夫走卒,可以是达官贵人家中奴仆护卫,还可以是往来各国的异域胡商。天下见闻,皆入我阁,大事小情,无所不纳。”

听完杨感这番话,沈锋心中震撼!

他也没有想到乘烟阁居然是一个如此组织严密的机构,大唐各道州府县都有分支,处处皆有眼线。

难怪他们敢做情报生意,有这样一个遍布全国的情报网络,就像是守着一个巨大的金矿一样。朝野上下,疆域内外,几乎是无不知晓,这是一种极为可怕的实力!

难怪乘烟阁做事情如此低调,这种实力要是完全向外展示了出去,恐怕朝廷都会坐不住,也会有无数心怀叵测之人盯着乘烟阁。

而现在,自己则成了这已经苦心经营了三十年的巨大情报机构的首脑,沈锋心头更是惴惴。

“那咱们的总阁在哪里?”

“在东京洛阳。”杨感回答道。

沈锋心中明白,唐朝实行两京制,西京长安,东京为洛阳。乘烟阁创立于三十年前,那时候还是武则天当政,洛阳被改名为神都,政治地位比长安还要高。也是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唐隆政变之后,他才将政治中心重新迁回长安,可东京洛阳的地位依然十分重要。

唐代的国都比较多一些。安史之乱后,李隆基的儿子李亨(肃宗)当皇帝时又设了四个陪都,即东京洛阳、北京太原、西京凤翔、南京成都,此时的首都长安改称“中京”,唐朝又形成了“五京制”的格局。

首节 上一节 124/9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