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情皇帝陛下也成了剁手党了!
这让人怎么禁,简直禁无可禁。
但是那么多钱外流,又不能视而不见。
没有法子,耶律沙又一次过来了,把事情介绍给了叶华。
“哦!”
叶华仿佛刚知道一般,“哎呦,贵国居然吃亏了,我没有想到……要把这样吧,我把贸易额压下来,反正多余的东西卖给西域也行,没准还能赚得更多。”
“别!”
耶律沙立刻叫住了叶华,贸易千万不能减少,不但不能少,还要增加,不然怎么满足契丹贵胄的无底洞?
可那么大的缺口怎么办?
有没有办法解决?
“对啊,我们也能卖给西域啊!”
耶律沙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想当冤大头,就找一个更冤大头的,让西域的部落充当接盘侠……这个办法好,实在是太好了!
利益驱动,简直比圣旨还管用。
契丹人很快就把自己放在了二道贩子的位置上。
另外叶华答应,增加50万贯的采购额,他一定不会让契丹吃亏的。听到这话的柴荣,默默加了两个字“才怪”!
叶华这小子,简直是满肚子坏水,坑死人不偿命的。
他拿50万去采购,契丹那边有更多的钱,只会买更多的大周货物,一个是生产型的国家,一个是掠夺型的国家,贸易能平衡就怪了!
现在的问题是一旦契丹发现吃亏,他们承受不住就会掀桌子。
到时候一场大战不可避免,试问大周能承受得起吗?
同样的问题,大宋遇到过,他们选择交保护费,用钱买平安……可是大周上下,从郭威,到柴荣,再到叶华,都是不愿意低头的人。
他们选择整军经武,积极备战!
从做生意赚来的钱,投入疏通运河,整修城池上面。
除此之外,叶华还大造床子弩,由于火药制作成功,守城的工具栏一下子丰富了起来,叶华计划在半年之内,造出3000架床子弩,其中沧州和乾宁军各1000,再有一千,放在水师上面!
“我们要攻打契丹,最好的办法就是水陆并进,以制造商船的名义,打造战舰,能运送士兵和补给,必要的时候,还能直接攻击契丹的腹地,让他们首尾难顾。”叶华勾画着全盘的战略,“一艘战船要3000贯左右,100艘才30万贯,200艘不过60万贯,钱不多,真的不多。用不了一年,我们就能从契丹人手里赚出来!”
柴荣还能说什么,用契丹人的钱,制造对付契丹人的武器,这么好玩的事情,亏你冠军侯想得出来!
第247章 没什么是不能卖的
辽国拥有五个京城,但是皇帝却居无定所,他们采用一种名为“捺钵”的方式,既所谓的行营,在辽阔的土地上随时安营狩猎,契丹的贵胄,朝中的大臣都要跟随皇帝,处理各种政务。
看似很原始的方式,对于维护一个松散的帝国还是很有用处的。
天子恩泽能够遍布各地,契丹的皇族贵胄通过参加射猎,维持尚武精神。
通常情况下,冬天的时候,就往南一些,等到夏天的时候,就往北迁徙。
耶律璟越大周会猎是在冬天,双方在瀛洲以南见面,商谈议和,也是情理之中。随着议和结束,天气转暖,耶律璟带领着契丹贵胄,踏上了北返的归途。
至于大周和契丹之间的贸易,还在进行。
最初叶华和契丹方面商定,大周向契丹输出50万贯,而契丹出售给大周100万贯,可事实上这点数额,连塞牙缝都不够!
疯狂的契丹败家娘们,很快就从大周采购了超过150万贯的货物,其中以丝绸,瓷器,高档的茶叶为主。
另外还有一项输出,那就是书籍!
没错,就是论语啊,孟子啊,易经啊,还有大部头的佛经……王溥和叶华推动改革儒家,重编教材,弄得热火朝天。
可契丹人呢,却痴迷上了被大周放弃的东西,尤其是上层的贵胄,每个人都喜欢弄几本书装点门面,说话的时候,之乎者也,觉得自己从野蛮走了出来,变得文明了。
要叶华说,强盗的儿子始终是强盗,就算家里堆满了书,一样能闻出人渣的味儿!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能带来丰厚的利润,这就是好事情。
有了钱,这世上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韩通仅仅用了三个月,就疏通了300的河道,永济渠通了,顺着永济渠,大周的船队能够直接进入周辽边界的白沟河!
“再等两个月,只要到了汛期,白沟河水位涨上来,我们的船队就能逆流而上,截断瀛洲莫州同幽州的联系,这两州就是我们的囊中之物了!”
韩通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心情好得不得了。
三个月的时间,他跟着搬运货物,扛沉重的沙包,清理泥浆,一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一层血泡破了,还不等恢复,就继续搬,转眼又磨出泡来,就这样,一层压着一层,手掌厚了一圈。
韩通炫耀似的晃着大巴掌,呲着牙道:“瞧见没有,就这巴掌,刀枪不入,回头杀契丹狗,更有劲儿了!”
叶华很喜欢卖力气干活的人,尽管他多数时候更倾向于投机取巧。貌似很多聪明人都是这样子,别人老实干活,他就不用费太多的力气去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讲,愚民也是没什么错误的,至少能降低治理成本。
那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真的没有必要挖空心思去断句解释,真相就是那么红果果,圣人也就是那么想的,只是你不愿意接受罢了……
“沧州和乾宁军的城池怎么样了,这可是我们进军燕云的大本营,马虎不得!”
韩通有些为难,沧州这一片都是盐碱地,海水侵袭严重,加上契丹不时骚扰,老百姓流离失所,人丁缺口很大,韩通把有限的人力都用来疏通河道,至于修城,才刚刚打了一半地基,工程进度有限。
“这可不行!”
叶华立刻摇头,“城池的进度必须加快,我们要随时准备和契丹爆发战争!”
韩通身躯一震,“侯爷放心,俺老韩就算拼了这一百多斤,也把城池修起来,绝不耽误军国大事!”
他一副拼命的架势,叶华却心疼了,韩通和他认识最早,好几年下来,貌似他对这位老朋友照顾的也是最少,还让他玩命,过意不去……
“既然人丁缺口大,那就从中原征调一些人上来。”叶华说完之后,却首先摇头了,这办法行不通。
且不说临近春耕,中原十分忙碌,光是大举调动民夫北上,契丹就会立刻戒备,他的算盘就要落空了。
该从哪里弄人呢?
叶华沉默了许久,突然一拍大腿。
“哈哈,我有办法了!”
韩通好奇道:“侯爷,计将安出?”
“我真是傻了,怎么光想着卖东西,忘了还有人员交易呢!”
叶华没有和韩通解释太多,而是风风火火,去找到了商人,跟他们谈了之后,借出了20个人。
这20个人得到了新的头衔,被任命为“公平交易员”,在大周和契丹贸易的时候,他们负责核实商品,预估价格。
对一些明显质次价高的商品,提出购买警告。
因此契丹人就看到了这样一幕,同为汉人,这些公平交易员居然帮着契丹人说话,被大周商人追着屁股打,打得满脸是血。
可即便挨了打,他们依旧不改初心,坚持给大周的商人捣乱,好些已经上钩的鱼,都被他们搅和黄了。
“你们的折扇是从倭国来的,并非大周匠人所制;这些茶叶是陈茶,凭什么卖新茶的价;你怎么敢用黄牛角冒充犀牛角;还有,你的瓷器是民窑的,和官窑差着十万八千里……”
耶律沙受到皇帝任命,负责和大周贸易,他在榷场上偶然遇到了这些公平交易员,格外感兴趣,叫来了其中的一个。
这个人其貌不扬,但说话十分靠谱,他认定的假货无一不中!
“你是个汉人!”
“没错!”
“你为什么帮大辽说话?”
“我没有帮大辽,我只是帮汉人自己!”
耶律沙不解,“你给他们捣乱,还是帮了他们?”
这个人仰起头,笑容可掬道:“要想让生意长久,就不该投机取巧,有些心存不良之辈,以次充好,败坏了汉家商人的名声,迟早遗祸无穷,只有货真价实,公平合理,才能实现双赢!”
“吸!”
耶律沙认真看了看他,不胜感慨,真没有想到,汉人之中,也有老实人!
“你说的很对,既然这样,你就给本官当幕宾吧,我每年给你一千,呃不,是一万贯!如何?”
这个人果断摇了摇头,“我是大周子民,此番是奉了冠军侯的命令,来维护市场交易,如果跟了大人,岂不是成了汉奸,会遗臭万年的!”
“哼!”耶律沙把匕首拍在了桌子上,“什么汉奸!我让你做,你还敢不听话?”
此人微微一笑,“大人固然可以杀了我,但是想来大人身边阿谀奉承之徒所在多有,他们说话,大人敢相信吗?假如小的也不要脸,大人还愿意招揽小的吗?”
这话说的有意思,软中带硬,让耶律沙挑不出毛病来!他气咻咻道:“哼!你别以为能躲得过去,我还有办法,早晚让你给我做事情!”
耶律沙的机会很快来了,双方贸易试行三个月,需要改为正式运行,耶律沙找到了叶华,一开口就要公平交易员,他要雇佣一批人给他做事情。
“这事情很麻烦,你也知道大周的子民是不愿意给外人做事的,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他们就是卖国,就是投敌,活着被戳脊梁骨,死后不能入祖坟的!”
耶律沙和叶华打过几次交道,深知这家伙一肚子花花肠子,“难道聪明如冠军侯,也没有办法吗?”
“有!”
叶华回答很干脆,“现在我们的商品贸易做得很好,可生意越来越大,就需要有各种配套……比如大周的商人需要雇佣契丹的脚夫,契丹方面需要我们的人才。不如这样,我们签一个人员贸易协议。”
“人员的贸易协议?”
“没错,这样我们就能光明正大,雇佣各自的人手,而且还能制定详细的规定,避免出现误会。”
叶华说着,拿出了一份文本草约,扔给了耶律沙。
“你看看吧!”
好啊,这是早有预谋!
耶律沙暗暗点头,他展开瞧了瞧,还真别说,定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公平合理……最让耶律沙动心的一点是他们可以出售劳力,劳力在大周赚的钱,会交给契丹方面。他们做生意吃亏太多,如果能靠着人力交易,把损失赚回来,也是不错的选择。
耶律沙满脑子都是一个个铜子,居然毫不犹豫答应了叶华的要求……当第一批来自辽国的劳力,被送到了沧州工地上。
韩通和赵匡胤都傻了,我的老天爷啊!
还有没有更疯狂的事了?
契丹上下都是傻瓜吗?
你们给大周送钱,还送人,你们知道不,这些工程都是用来收拾你们的?赵匡胤终于相信了,的确有人会自掘坟墓。
在叶华的面前,这帮契丹人简直就是傻子!
“他们才不傻呢,家里全都堆满了钱,吃的山珍海味,穿得绫罗绸缎,日子过得不要太舒服!”叶华笑呵呵道。
“可他们舒服不了多久,等我们筹备妥当,他们的死期就到了!”赵匡胤信心满满道。
“没错,这就是利益集团和国家整体的矛盾……在立国之初,还能做到上下一心,如臂指使,可时间久了,彼此的利益分化,就渐渐有了冲突,甚至明知道是卖国,但为了利益,也会去做!”
叶华伸了个懒腰,抱起一桶水泥。
“趁着咱们还没有堕落的时候,赶快拿回燕云吧!不然就再也拿不回来了!”
第248章 陈明的沧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