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大明 第164节

被他这么一说,万历的兴致就更高了:“不错,有这等人为锦衣卫,朕今后一定要重用他!”可没高兴一会儿,他又撇了撇嘴:“但真要等见他,却不知要到什么时候了。不成,朕现在就想见见他!”

“啊?这可不易办哪。他只是个锦衣卫百户,根本就没有资格入宫来见驾。”方琼一听天子这话,顿时心里就是一紧,赶紧劝道。

“谁说把他宣进宫来见了,那有什么意思?”万历突然一笑道:“朕要出去见他,看这个敢和几百人斗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模样!”好嘛,转眼间,杨震的对手数量又翻了十倍上去。

但此刻,殿中诸人的注意力已不可能放在人数上,他们完全被万历的这个想法给惊到了——天子居然想要偷偷溜出宫去!

今日第二更。。。。。天没黑,所以算是下午。。。。。晚上第三更。。。。。

第二百二十三章 危机临头

杨震可不知道以往种下之因,会成今日之恶果,而今日才种之因,却可能带来另一种叫他完全难以预料的结果。此时的他,正琢磨着如何回击那个明显在算计着自己的宋雪桥呢。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想要对付宋雪桥,杨震自然得要先摸清这人的底,从而再想办法通过对方的破绽来予以回击。但这一查,却叫杨震略感震惊,同时既定的报复计划也随之搁浅。

因为从锦衣卫方面获得的消息显示,这个宋雪桥确确实实是东厂如今最得冯保欢心的红人,而且为人极其阴毒而低调,几乎不怎么在外招摇。此人不但不贪财好色,而且连其他嗜好都没有听说过,也正是因为这点,他更是深得冯保的赏识,想要对付这么个几乎没有什么破绽的人,唯一的法子或许就只有刺杀了。

杨震虽然对自己的武艺还是有些信心的,若铁了心一定要杀宋雪桥,应该有个七八成的胜算,但这儿毕竟是天子脚下的北京城。这儿汇聚了整个大明朝各行各业中最顶尖的人才,包括刑侦推理的高手,也必然多在刑部、锦衣卫等处供职,他若真强行刺杀,就极可能被人查出。

他是想报复,却没想用赌上自己一切的代价回击宋雪桥,所以最终这个想法只能不了了之,静待今后另寻机会。

如此一来,之后几日里杨震的日子又变得单调而平淡,每日里只需派手下人在棋盘街上巡查一番,便算是交了差。而因为有之前那些人的覆辙在前,这棋盘街上的人也变得很是安分,别说聚众殴斗之类的恶性-事件了,就连小偷小摸,或是吃霸王餐的也几乎没有,一时这棋盘街竟从原来京城里最混乱的一条街变成了最太平的一条街。而这一切,只在杨震来到这儿任职后不到一个月工夫,就完成了彻底的转变。

这个转变,不然让杨震在锦衣卫中的口碑极高,在百姓中有了不小的声望,就是在一般的京城官员眼里,他也成了一个能干的手下,被人在背后交口称赞。要不是他已是锦衣卫里的百户,像五城兵马司一类的衙门都想要把他挖到自家衙门里当差了。

杨震此时看着是一切顺利,就没什么事是他所不能解决的。但就是他自己也不知道,一个危机已然慢慢地逼近了他。

今年的夏天确实热得叫人难以抵挡,但这炎夏来得迅猛,却也去得极快。都说七月流火,天气就会渐渐转凉,可这才刚进入到六月下旬,气候却已让人觉着凉快了许多,尤其是一场酣畅的大雨之后,气温更是宜人,都叫人感觉着像是提前进入到了秋天一般。

天气既然凉了下来,因为炎热的天气而在自家屋子里猫了一个多月的百姓们便再次活跃起来。棋盘街本就是京城百姓最喜欢逛玩的地方,加上杨震最近治理有方,更是多了一层传奇色彩,引来了更多百姓。

如此一来,街上的商户们可就高兴了。毕竟百姓来这儿逛上一圈总会消费些东西的,即便像珠宝、锦缎这样的高档产品一般百姓买不起,那些卖吃食,卖小玩意儿的商户还是小小地发了笔财。而街上的三四家酒楼,这一天更是彻底的爆满,到底是应了句古话——民以食为天。

在得知街上今日是如此光景后,一直待在小院里自顾修习清风诀的杨震也静极思动,这回没有让手底下的兄弟出去巡视,而是换上服装后亲自出马,与他同行的,是本就今日当值的胡戈。

两人在街上走了一圈,让杨震既感欣慰,又觉着有些无趣。就像手底下兄弟所禀报的那样,这棋盘街已变得极其太平,几乎都看不到什么纠纷,即便有,走近一看,却也只是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而已。

“呵欠……”杨震有些无聊地打了个哈欠,看了看身边满满的都是干劲和骄傲的胡戈道:“怎么,这种情况你还能保持这么充足的干劲吗?”

“百户你不觉着最近咱们走在街上那些百姓看咱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崇敬之意吗?只要被他们这么看着,我就特别来劲!”胡戈一面雄赳赳气昂昂地走着,一面回答道。而当他与某位正好没有生意的商人打个照面时,对方还会相当有礼地向他抱拳施礼,这让胡戈本就挺起的胸膛更高了几分。

见他如此言行,杨震不觉失笑,看来这位兄弟是个极需要他人赞扬和肯定的主儿。怪不得最近就数胡戈做事最积极呢,原来杨震只道他是想在自己面前表现,现在看来,分明是他在享受这种被人敬仰的感觉了。

不过杨震可就没有手下这么高的觉悟了,这种先得有些枯燥乏味的巡逻工作他确实不怎么适应。眼看时辰已过正午,他便跟胡戈说了声,叫他一人继续在街上巡视加显摆,而杨大百户自己则拐进了“食为天”酒楼的大门,还是先祭祭五脏庙吧。

虽然因为今天客人要比往常多上不少而使得整座酒楼里的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可一看到一身公服的杨震进来,掌柜的还是丢下手头的事情,巴结地笑着迎了上来:“哟,这不是杨百户吗,这是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您要是想吃饭的话,让人给小店打声招呼,小店自然会送酒菜上门去的,何劳您大驾呢?”

这话说得确是恭敬到了极点,杨震的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掌柜的你这话也太客气了,对你们酒楼来说,哪的客人不一样,你怎好厚此簿彼呢?对了,我走到这儿略感饥饿,你们这儿可还有清静的雅间吗?”

“有有有……别人或许未必有,但杨百户您来了,就一定有,小店一直有个雅间是专为各位锦衣卫大人们准备下的。”掌柜的说着,便亲自引了杨震往二楼走去。

虽然口中说着叫掌柜的不要对客人厚此簿彼,可真到了被人区别对待时,杨震却还是欣然接受了。毕竟,这是他该得的,是他身份的体现。

而这一举动,也迅速引起了周围食客的注意。毕竟今日这酒楼里实在是人满为患,许多人都得拼桌,甚至是得暂且等待,直到空出桌子来才能用饭。而杨震这一来,就被掌柜的给引上了二楼雅间,多少总会让人觉得意外。一时间,议论声就在楼上楼下响了起来——

“这人是什么来头,好大的面子,咱们兄弟都得在这角落里窝着,他刚一进门就能进雅间?”

“兄弟别说这些胡话,小心祸从口出。这身衣裳你不认得的吗?锦衣卫哪,看那老板的模样,还是管着棋盘街的锦衣卫,你没听说过前些日子的事情吗?”

“哦……原来是他们,怪不得。”……

相似的对话在人群中不断响起,待大家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后,议论之声便也就轻了下去。毕竟大家都是寻常百姓,可不敢招惹锦衣卫,更别提是最近在京城风头正劲的棋盘街的锦衣卫了。

而将众人的议论声尽收于耳的杨震,则不免面露自矜之色,看来这一回自己在京城算是打出了名头,大小也算是个名人了。

但这好心情却被一声陌生而又熟识的叫嚷所打破:“八嘎!你们明人实在是太欺负人啦!”

自来到这个时代后,杨震还从未听到过后世最叫人来气的叫骂呢,这是倭国最具有标志性的叫骂了。杨震前世就最为痛恨这个国家,那自然是拜从小观看爱国战争片所致,后来当了无法无天的雇佣军,他也没少和倭国的人交手,甚至还曾杀过倭人呢。

不想在来到这个时代后,杨震居然又一次遇到了这些讨人厌的家伙。他皱起眉头,朝着那声音的方向看去,随后脸上就有了一丝笑容,那是鄙夷的蔑笑。

眼前这个嗓门还算不小的倭国人,居然只有后世一米三到一米四的样子,现在因为愤怒而从座位上跳下后,更只比本就不低的桌子高出一头而已,显得尤其的滑稽而可笑。

杨震并不知道,这时候的倭人普遍都只有这点身高,直到后来倭国明治维新之后,引入了西方人的“优良基因”,倭人的身材才渐渐高大了起来。或许也可以这么说,后世的那些倭人,实际上已不是纯种的倭人,而是与西方人杂处之后的改良品种了。

那倭人感受到了杨震的轻视之意,心中更是恼火,一双牛眼紧紧盯着杨震,同时大口大口地喘着气,似乎随时后有可能要上前与杨震开战一般。

幸好他身旁的同伴瞧出了杨震的身份,赶紧劝慰了几句,又冲杨震歉意地一点头,才避免了这场可能存在的纠纷。

一旁的掌柜的也明显感受到了双方的火气,也着实紧张了一番。直到杨震转回头来,他才松了口气,也不提那倭人之事,笑着将杨震引进了里面用屏风隔出来的雅间,并很快下去叫人张罗酒菜去了。

今日第三更如约而来,虽然稍微晚了些。。。。。。通知下,明天本书就要上架了,还望各位书友能赏脸光顾,订阅一下,路人不甚感激!!!!

还有,这个系统的联想能力也忒丰富了些,好好的一句话都被他们当成是不良词汇了。。。。。。

上架感言

终于,在时隔4个月后,本书上架了,照规矩,还得敢言一下的!!!!

虽然路人不是彻底的粉嫩新作者,但因为中间隔了几年没有再写作,所以在这次开新书时显得和新人也没有什么差别,新书期间的成绩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但即便如此,因为一直有书友在看,我也就一直默默地写,相信只要故事还算好看就一定能出些成绩的。而这四个月来,确实也有不少书友对本书表示了不小的支持,尤其是带雨梨花1957,更是让路人很是感激。

现在,就是因为各位的支持,让路人终于走上了一条上架的“不归路”,在此自然是要感谢各位的捧场,并希望各位能一如既往地继续支持路人的,虽然这感觉好像有点怪怪的,但码字终究不易,而且能上架靠这个赚点小钱也是对作者自身的肯定。

最后,感谢一下我的责编胡子兄,正是因为他的指导帮助,才让《锦绣大明》这本开始其实并不顺的小众历史类小说走到今天!!!!

最后的最后,求下本书接下来的VIP章节的订阅,尤其是首订啊!!!!!路人拜谢!!!!

第二百二十四章 闯祸(上)求首订啊啊!!

虽然眼下的大明王朝已开始走了下坡路,在张居正去世之后更将日薄西山,直至彻底无法挽救。燃?文小??说w?ww?.?但在它周边的诸多小国依然以其藩属国的身份年年前来朝贡,比如高丽、琉球、安西等国,都会派出使臣前来,当然他们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用廉价的土特产来换取十倍百倍的好处。

而倭国,也赫然在这个行列之中。虽然即使是现在,在大明的东南沿海依然有少量的小股倭寇不时骚扰,但大气的朝廷却依然准许这些总给自己带来麻烦的倭人以使者的身份前来朝贡贸易。

不过因为关闭海禁的关系,大明朝廷内部可不知道这些所谓的倭国使节都不是他们的天皇派遣而来,而是由各地的大名所委派,目的也与其他国家没有两样。所以真论起来,倭国使节可比他国之人更多,在北京城里就有不少长期逗留的。毕竟如今的倭国内部,正处于大名互相攻伐的战国乱世,织田信长等人物的“光辉”历史导致了太多人流离失所,还不如留在平静富裕的大明国呢。

首节 上一节 164/7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