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大清 第128节

  “老夫也曾试着将这个滕兴甫安置军中,可他不管在谁的麾下,都呆不长久,最终只好回到武备学堂,接着做他的教习,一直明珠暗投。”

  说到这里,李鸿章忍不住以手抚额。

  “老夫也一向自以为有容人之量,甚至也自负眼光独到,在识人用人上不拘一格,可没想到,在这个滕兴甫身上却看走了眼。”

  李鸿章叹息一声说道,“在这一点上,老夫还是比不得荣仲华和裕禄两人。”

  “如果此子能早些得到启用,也许老夫就不必受此奇耻大辱,也不会沦落到被人赶出北洋的地步.”

  看到李鸿章一双有些昏花的眼中,已经隐隐有泪光闪现,张佩纶忙站起身说道。

  “中堂。”

  在外人面前,张佩纶一直称呼李鸿章为中堂。

  “不管怎样说,滕兴甫毕竟出身北洋,又蒙中堂推荐去德修习军事,也才会有今日之荣,中堂万不可妄自菲薄。”

  杨士骧已经明白了李鸿章突然明确态度的原因,想了想说道。

  “中堂,据下官所知,滕兴甫在被裕禄简拔之初,手中只有一营兵,虽然收编了一些绿营和部分武卫前军的部队,可大多数还是他招收的新兵为多,听说他还收编了不少义和团的人。”

  “这些人战斗力.”

  杨士骧应该是想说绿营和武卫军的战斗力,同列强联军相比不行,可他似乎觉得这有贬低北洋之嫌,所以及时收住口。

  杨士骧继续说道,“滕兴甫成军以来,连番鏖战不休,又无武器弹药供给,经过两个多月激战,他手下的精悍军兵,估计早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

  “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京师这一战如果是真的,消灭了三万多联军,即便有甘军和城内义和团协助,这一仗过后,他们此时估计也是元气大伤了,恐怕难以再同洋人周旋下去.”

  杨士骧虽没明说,可李鸿章听得出,杨士骧这是再告诉他,指望滕毓藻战胜洋人是不可能的。

  另一层意思还是要他应该考虑和sw联合,继续推动两广独立。

  李鸿章暗自摇头说道,“按张香涛的说法,甘军和宋庆、马玉昆两人所帅武卫军已经随太后离开,城内只有两千余甘军,义和团大概还有七八万人。”

  “只是他们的战斗力有限,打这样的大战,他们根本插不上手,此战完全以滕兴甫的前锋军为主,据说滕兴甫只伤亡了六七千人。”

  李鸿章再次重重叹息道,“据张香涛所说,滕兴甫的前锋军应该有三四万人,除万余奉太后之命去阳坊等候护驾,所余三万多人全部参战,最终伤亡仅六七千人。”

  “伤亡仅六七千人?”

  “这个滕兴甫难道是神仙,能撒豆成兵,随手就变出一群天兵天将来!杨士骧震惊地张开嘴,半天没说出话来。”

  张佩纶忽然面露喜色,满怀期待地看向李鸿章。

  “中堂.”

  感谢:

第308章 李鸿章的算计

  张佩纶充满期待地看向李鸿章。

  “中堂,这个滕兴甫的确是个人才,咱们是否可以把他拉过来.”

  “如果他能倒向咱们这边,即便东南数省最终不能自成一体,有滕兴甫站在咱们这一边,朝廷也不敢向咱们发难。”

  张佩纶的建议,不能说没有道理。

  如果东南数省最终自成一体,那就不用说什么了,他们根本就不会害怕朝廷对他们发难。

  如果朝廷敢于向他们动武,洋人一定不会坐视不管,再次武力介入。

  可如果他们最终依然留在朝廷之内,那就要担心朝廷对他们秋后算账了。

  可如果有手握重兵的滕毓藻支持,朝廷要想和他们算旧账,就要多掂量一下。

  万一滕毓藻的前锋军不肯听命,朝廷就会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甚至就此被推翻,至少也是被迫退位。

  真要如此,那样全国又可能会是大一统局面。

  李鸿章如何能不清楚这一点,只不过对于张佩纶的建议,他还是坚决地摇摇头。

  见张佩纶有些不解,正为了李鸿章如今已经实质上拒绝了两广独立的方案而烦恼的杨士骧,苦笑着对张佩纶道。

  “幼樵兄,这恐怕不妥。”

  不只是张佩纶利欲熏心,还是急于期待他的岳父李鸿章,能早日成为大总统,有些急功近利,昏了头,竟然一时没想明白其中关窍该有,有些疑惑地看向杨士骧。

  见张佩纶如此,杨士骧只好继续解释道。

  “幼樵兄,滕兴甫早已非昔日吴下之阿蒙,他已经不是以前的《北洋武备学堂》教习。”

  “而是如今风头最盛的前锋军总统,是敢和全世界列强联军一较短长的北洋直隶军务总办,堂堂朝廷二品大员,这武职官阶已做到近乎首位的人物,距离封疆大吏也只是一步之遥.”

  杨士骧的意思很清楚,滕毓藻已经不是《北洋武备学堂》的教习了,他现在是朝廷高官,而且还差不多,或者也可以说,他会很快成为朝廷的最高军事高官,最不济也是军事实力最强的人。

  这样的人,怎么可以轻易被拉拢!

  换句话说,他滕毓藻不是不会被拉拢,那要看付出多少代价。

  如果李鸿章现在是大总统,那还有这个可能,因为李鸿章可以拿出足以打动对方的筹码。

  可现在,除了李鸿章这个两广总督的位置,还勉强能拿的出手,滕毓藻还不一定看上眼,其它任何官职,滕毓藻都会不屑一顾。

  杨士骧说到这,张佩纶也已经反应过来,不由有些尴尬地微微涨红了脸。

  李鸿章轻咳一声,缓缓开口说道,“滕兴甫现在已是国之干城,怎可轻易被人笼络。”

  李鸿章撇了杨士骧一眼说道,“不管怎么说,滕兴甫总还是北洋的人,他在前锋军中,几乎非出身《北洋武备学堂》和随营学堂的人不用的地步,他的前锋军各级军官几乎尽数处于上述两处。”

  “包括袁慰亭的武卫军右军在内的国内各军中,前锋军可以说是血脉最纯正的北洋一系军队。”

  说到这里,李鸿章再次轻轻一叹。

  “既然滕兴甫认可《北洋武备学堂》,那说明他承认是北洋的人,既然他愿做北洋的人,老夫这个前直隶总督就助他一臂之力。”

  李鸿章看向张佩纶,“幼樵,我记得跟随老夫前来两广的随员中,有十几个出生《北洋武备学堂》的人,两广军中,也总还有些出身《北洋武备学堂》的,你立刻找到这些人。”

  “告诉他们,如果他们愿去前锋军中效力,本官不仅不会阻拦,还会写一封亲笔信向滕兴甫举荐他们,同时联系张香涛,为他们北上提供一切方便,另送他们每人百两银子做盘缠,资助他们成行。”

  李鸿章的话,让杨士骧、张佩纶都不由眼前一亮,心中暗呼“高明”!

  此举不仅示好于滕毓藻,更让前锋军中,有了心向李鸿章的人,这让杨士骧又有些心动,试探着问道。

  “中堂,那我们.”

  李鸿章明白杨士骧还是有些贼心不死,心中苦笑,可脸上却依旧不动声色地说。

  “原本这社稷已经岌岌可危,可偏偏出了一个滕兴甫,这大清的气数现在看,还未尽啊!”

  杨士骧忙说道,“中堂,您也认为,前锋军最终不可能战胜列强联军,这”

  李鸿章再次叹息道,“荣仲华来电,隐晦提及,滕兴甫建议朝廷只打不和,也就是不主动提出议和,等联军支持不住提出议和时再谈,此举颇为高明啊!”

  “前锋军自天津开始,大小十余战,前后消灭的联军数量五、六万人总是有的。”

  “英、美、德、法、奥、意这些欧美列强,他们能派出多少兵来?他们的根本在欧罗巴,可不是在大清。”

  “只要滕兴甫处置得当,能保存自己,不断消耗列强的兵力,列强很快就会支持不住,最终总有一天,他们会提出和谈的。”

  对于这些列强不会持续增兵,杨士骧和张佩纶都能理解。

  “可还有日本人和沙俄呢?”

  杨士骧依然不死心,继续不敢地说道。

  李鸿章摇摇头说道,“这两个国家倒是有能力,同时也愿意增兵,可他们国力太弱,如果内有列强能支持,他们谁都没有胃口一口吞下大清,这更不会得到列强允许,他们的经济命脉都卡在欧美列强手中.”

  说到这里,李鸿章已经无需再说,杨士骧、张佩纶两人已经彻底明白,只要滕毓藻自己不出错,不被联军打的全军覆没,洋人势必会主动提出谈判,那时,主动权就操在朝廷的手中了。

  “所以,此事日后再也休提。”

  李鸿章不再理会杨士骧,略一沉吟,神态高傲地说道。

  “自老夫以后,再无人可以代表北洋,不仅裕禄不行,就是荣仲华也同样不行,现在看,唯有这滕兴甫才能真正继承北洋衣钵,并将其发展壮大。”

  “此时,老夫不便上书朝廷,但我会给荣仲华写封亲笔信,提议,要他面见太后,将这直隶总督之位让出”

  醉马鞠躬致谢!

  其他书友月票和推荐票支持明后天感谢!

  醉马这些天一直在外面,都是用手机写的,很艰难,还望书友理解。

第309章 老谋深算

  李鸿章的话,让杨士骧和张佩纶不由都吃了一惊。

  滕毓藻年龄不过三十余岁,现在李鸿章竟然就要推荐滕毓藻担任直隶总督!

  这个想法,不能说不疯狂,也不能不说会令人感到震惊。

  不过,在现今形势下,滕毓藻担任直隶总督,也并非不可以,甚至他也并不需要朝廷破格简拔。

  整个直隶一省,现在就是滕毓藻一个人在支撑,朝廷现在如果能让滕毓藻做直隶总督,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甚至不会有第二人选。

  如果让滕毓藻就任直隶总督,就算为了为了保住他滕毓藻自己的职位,滕毓藻也会努力奋勇作战,绝不敢藏私做假。

  尤其是经过甲午一战,再加上这一次列强入侵,以及全凭直隶一省捍卫朝廷权威,上述这些,对于直隶的防卫武力,相信朝廷再不敢忽视。

  朝廷就算为了自身安稳,也绝对会不敢再加轻视。

  直隶一省之地,几乎就可以肯定,从此之后,那里就是举国防御重地,因此有一个战功赫赫,甚至让洋人侧目的悍将总督,必然是朝廷的首选。

  如此一来,滕毓藻成为直隶总督,也就成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

  李鸿章的举荐,很可能就是包括慈禧在内的朝廷一众权贵,此时的心中所想,李鸿章只是做了一个不需花费一文银子,就可以送到的顺水人情而已。

  更何况,滕毓藻还有救驾之功,推荐他担任直隶总督,几乎就是众望所归。

  杨士骧、张佩纶两人心中,对李鸿章出人意料的想法,都大为赞叹不已。

  李鸿章这样的老谋深算,确非常人所能及。

  先有主动送出《北洋武备学堂学堂》学生支持滕毓藻,既示好于滕毓藻,又在前锋军中掺了沙子,甚至假以时日,也可以说在滕毓藻的身边和前锋军中有了有力的奥援,可谓两全其美。

  后又有间接推荐滕毓藻担任直隶总督,这个当今朝廷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一职的友情,即便滕毓藻不念昔日曾为李鸿章属下之谊,也再不会不对李鸿章感安戴德。

  尤其是,李鸿章暗中送出《北洋武备学堂学堂》学生之举,更是一招绝妙好棋。

  此举,不只是示好滕毓藻那么简单,最妙的是,李鸿章这一手使出,立刻就让李鸿章从签署东南互保协议的一众封疆大吏之中,近乎全身而退。

  虽然很多人都清楚,这个东南互保协议,就是李鸿章受益他的心腹盛宣怀一力撮合推动的,可他如今率先“反正”,相信慈禧绝对不会再计较李鸿章的过错。

  一向对李鸿章大力推动洋务,以及对李鸿章深谋远虑,都极为敬佩的杨士骧,此刻已经明白了。

  随着这个滕毓藻横空出世,李鸿章已经认为两广独立决不可持久,所以已经在心中放弃了这个方案。

  只是杨士骧认为李鸿章现在就做出这样的判断,不仅为时尚早,甚至还有些失之轻率。

  “中堂,滕兴甫很能打,可列强如今已经兵临京师城下,他们总不会空手而归,多少还是会增兵的,尤其是日本,他们吃了这么大亏,怎么会就这样罢休!”

  “一旦日本增兵,俄国人恐怕也不会无动于衷,现在这种情况,恐怕欧美列强也不好多说,一旦列强大军赶到,滕兴甫一支孤军又怎能挡得住联军兵锋,那时恐怕前锋军就要凶多吉少了.”

  李鸿章点点头说道,“短时间内,俄国、日本增兵,这是一定的,还有德国人的一支数万人的大军应该已经到了大沽口,不日即将赶到京师,洋人围攻京师的部队,估计很快就会有接近二十万大军。”

  杨士骧和张佩纶两人倒吸口凉气,不要说还有数万能打败法国人的德国兵,就算是二十万日本兵,那也是极为令人感到恐怖的。

  想当年,甲午时,日本人在辽东才有多少人,而己方不仅有北洋数倍于日军的军队,还有许多省的部队参战,可除了聂功亭算是打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胜仗,其它所有各军同日本人作战,无一不是以失败告终,一些部队甚至和日军一触即溃。”

首节 上一节 128/22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