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来时不纳粮 第384节

  这就是由真理庭直属印刷工坊新印制的《真理报》,每半月一份,目前印刷到了第三期。

  这真理报脱胎于每月在乡村和城市公告栏张贴的告示,分为两张四页八个版面,每个版面大概一张A4纸大小。

  八个版面分为四块内容,学者的评论文章、教义与战报,最近的政策风向和人事变动,新闻和物价,以及读者投稿。

  不过限于技术,无法造出小号的活字,所以这张报纸上的字都很大,自然就写不下多少。

  一篇文章几百个词就结束了,一张报纸总共都不过十几篇文章和消息。

  按照真理庭的说法,以目前的水平,配备到司铎修会一级不成问题。

  等到这内部报纸积累了经验,就可以逐渐发行对外的官方报纸,甚至开放民间报社了。

  捧着手中的报纸,低劣的淡黄色纸张散发着臭气,印刷上到处是黑点和墨晕。

  霍恩甚至不敢用太大的力气,害怕不小心就把报纸给撕扯坏了。

  早上看报纸,感觉像是霍恩他爷爷那一辈的事情,可放到现在,却已是相当先进的信息攫取模式。

  不要以为霍恩什么都知道,他又没有五眼六耳。

  契卡又不是所有事都汇报,那他还干不干正事了?

  放下茶杯,打开报纸,自然看不到那些“震惊!圣女凯瑟琳清晨出现在教皇房间门口……”或者“让娜怒打犯事军官凌空飞五米”的新闻学标题。

  而是中规中矩的“喜报,神圣轴心阵营成立”和“六座伊贝河码头预期对外招标”。

  按照以往的标准来说,这种码头项目基本就是由维特来指导。

  但目前维特在秋暮岛还有贞德堡各地都有项目分身乏术,而且国有石匠们不够用了,这才对外招标。

  这种码头只是简单的转运码头,甚至可以说是临时码头,只是为了尽快打通双方贸易渠道而已。

  所以不需要像秋暮岛那么精心地设计,反正能用就行,本地的石匠们水平绝对够了。

  11月初,眼看就要进入冬季,农忙时节过去。

  这就多出了很多富余的劳动力,正好让他们去帮忙搭建一下码头。

  翻开第二页,霍恩快速扫动的视线忽然回转,在本地消息的版面上停滞下来。

  “……近期,诺斯劳工组建劳工团体,与本地劳工屡屡发生冲突……阿尔芒,阿尔芒,你过来一下。”

  “冕下?”阿尔芒正好从门后探出脑袋,看见霍恩招手,一溜烟跑了过来。

  此时,凯瑟琳与让娜端着终于端着罐焖杂碎走出了厨房。

  “怎么回事?”放下陶罐,让娜用围裙擦着手上的水。

  “诺斯劳工的事情你知道吗?”

  “知道啊。”让娜扯过报纸,一个词一个词地念道,“诺斯劳工与本地劳工发生冲突……我看过好几次了。”

  听着让娜的解释,霍恩才知道,夏季之后,由诺斯单防的芒德郡教会进入了休战期。

  于是,大批诺斯郡山民返乡,正好先前在朗桑德郡的战争中,赚得盆满钵满的诺斯郡山民也要返乡。

  双方一碰面,芒德郡战场的老乡这才发现上当了。

  当初的诺斯郡的山猪骑士们对于芒德郡孱弱的传言深信不疑,而将墨莉雅提说的派兵去郎桑德郡当作苦差事。

  帮助一伙农夫打败公爵,怎么听都不靠谱。

  可如今一看,狗儿的,居然真叫那群农夫打赢了敕令连,没天理了。

  山猪骑士们原先都认为霍恩的圣孙和天选教皇身份是假的,现在却是有点怀疑了。

  以缪拉为首的骑士,跟去郎桑德郡的山民都发了财,在平原买了地,建了房,要把家人迁过去了。

  可他们还是得苦哈哈地在山里混,这太不公平了。

  大批诺斯郡的山民决定下山,到贞德堡去掘金。

  短短一个月内,涌入了将近千名诺斯山民,他们没有别的技能没有身份,除了在码头扛包就是当建筑工泥瓦匠。

  这些山民向来是好勇斗狠,喜爱抱团。

  虽说不会干些偷偷摸摸的事情,却总是和本地人爆发冲突,增加了不少治安成本。

  “这事我怎么不知道?”听说没闹出什么大麻烦,霍恩这才放下心来。

  “你这段时间都在忙神圣轴心的事情,哪有精力关注这些小事。”解释到这里,让娜可惜地摇摇头,“都是些好长枪手苗子,他们要是来早点,正好塞到黑帽战团里当新兵。”

  “怪不得呢。”阿尔芒忽然一拍脑门,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

  霍恩合上报纸,从他手中拿起那封信:“一惊一乍的,什么怪不得。”

  “刚刚我出门的时候,看到缪拉在门口走来走去,我问他干什么,让我把这封信转交给你就跑了。”阿尔芒嘿嘿一笑,“估计啊,就是这件事。”

第512章 诺斯郡与塞钦格

  从柜子里翻出拆信刀,霍恩坐在餐桌前,将信封外面的蜡印拆开,伸手一掏,从信封里面掏出来一个信封。

  霍恩眨眨眼,挥动拆信刀,又继续拆开了里面的信封,然后从信封里又掏出了一个小信封。

  要不是阿尔芒亲眼所见,他都要以为这是哪个黑蛇湾老哥又来给他整活了。

  还好这次除了小信封外,外层的信封里还有一张写在桦树皮纸上的便签。

  霍恩拿起便签扫了一眼才明白,原来是一位诺斯郡的伯爵拜托缪拉的父亲转寄,然后又寄到了缪拉手中。

  这才出现了套了三层信封的情况。

  这位来信的公爵,则是诺斯郡德高望重的老伯爵,名叫做塞钦格·乌里诺茨。

  而他的地盘龙息乡,正与郎桑德郡接壤。

  拆开了最后的小信封,里面除了一枚作为身份信物的戒指外,就是一张只有几百个词的短信。

  在阿尔芒给霍恩舀粥的期间,霍恩就飞快地读完了这段语言时而粗俗时而优雅的怪信。

  放下信,霍恩脸上却是浮现了玩味的笑容。

  他将信放到一边,把晚宴边角料的牛羊杂碎拌入米果粥,一勺勺米果送入嘴中,霍恩的眼神却是渐渐失去了焦距。

  诺斯郡在郎桑德郡东边偏北的位置,属于山地五郡之一。

  内部分为龙息乡、灰雾乡与石崖乡三个乡。

  其面积比郎桑德郡还要大一点,可人口只有二十多万,差不多是郎桑德郡的三分之一。

  造成这一点的主要原因还是那个问题——内部多是山地和森林,耕地稀少。

  好不容易有个石崖乡,其境内的卡拉山脉有着丰富的草山草甸,可以小规模地放牧牛羊。

  这本来是一处宝地,却偏偏与诺恩王国燃堡领的安格斯堡相邻。

  安格斯堡以盛产牛肉与芝士闻名,他们同样需要这块重要的草场,不仅需要,还需要更多。

  以诺斯郡人特有的民风淳朴,自然不可能惯着他们,牧牛人们天天打来打去,结果谁都没有赚到钱。

  双方虽然一边叫诺恩人,一边叫诺斯人,可两者几乎没什么血缘关系。

  之所以管这里叫诺斯郡,只是因为原先生活在这片区域的土著部落叫做诺斯部落。

  燃堡领的诺恩人,都是被帝国开拓骑士们从北边赶着迁徙来的。

  如今的诺恩王国和所谓诺恩人,都是龙眠山脉以西的莱亚和法兰人说的。

  他们实质是成百上千个语言都不同的东大陆土著部落,在学习帝国进行封建化后,联合组建的族群和王国。

  这也是为什么诺恩人领主往往不称伯爵,而是叫大君,这就是从酋长演化而来的称谓。

  诺斯部落居住在这的时间,比这些诺恩人还要早,而且更有骨气。

  那些诺恩人很多都在开拓战争中迫于压力改信和通婚,诺斯部落好歹还撑到了开拓战争之后呢。

  不过现在诺斯郡的山民,除了保留了一些基本的拜物民俗以外,就和库什人没啥两样了。

  这位龙息乡的塞钦格伯爵,就是当初诺斯部落酋长家族的后裔。

  而此次寄信来,与诺斯劳工问题既有关又无关。

  准确来说,这位龙息乡的伯爵大人似乎是试图来分蛋糕了,他要求与霍恩见面,即将带两千二百名外交大使来访。

  在信中,他预计将这两千二百名外交使者作为贞德堡的联络人,驻留在贞德堡。

  如果霍恩愿意给他们提供兼职的工作就更好了。

  这副死皮赖脸的样子,霍恩大概猜到他是看郎桑德郡的富饶而眼红。

  眼下由于霍恩从下瑞佛郡以及郎桑德郡两地的修道院和贵族都抄了家,导致大量的金币流入市场。

  这就意味着本地的物价增高,而工资同样也在增高。

  在外人看来,一个泥瓦匠一个月都有几十第纳尔的收入,太富有了。

  只不过,塞钦格还算有原则,没有装作不知道,而是挑明了来谈这件事情。

  毕竟是击败了敕令连的军队,塞钦格不惹事也不惹事。

  “冕下?”看着霍恩一直在走神,碗中的粥都喝光了,还在需要舀着,阿尔芒低声提醒道。

  “哦。”霍恩将信递给阿尔芒,“你来看看,我再来两块菜肉饼,然后就该出发了。”

  霍恩将菜肉饼塞入嘴中咽下,阿尔芒则飞快地读完了这封信:“塞钦格阁下提的要求似乎有些过分了,不过他毕竟是墨莉雅提的人,冕下,您怎么看?”

  “什么怎么看?缪拉不也是墨莉雅提的人吗?现在不还是乖乖给咱们卖命?”

  “您想收服这位塞钦格伯爵?”

  “不,我是想收伏诺斯郡的山民们。”霍恩拿起手帕擦嘴,顺带把餐盘送入了厨房,“他倒在其次。”

  从厨房中转过身,霍恩从桌子旁提起了一个红漆手提箱。

  “阿尔芒,去把我书房柜子里的诺斯地图册还有相关笔记与摘抄送过来。”

  将桌子上的文件以及几片柜橱中的面包塞入了漆皮公文箱,霍恩套上了呢绒外套和帽子。

  “中午一起吃午餐吗?”一旁的阿尔芒将地图册分门别类地装入公文箱中,霍恩则走到了还在大吃特吃的让娜身边。

  将满满一碗粥入口中,让娜头也不抬:“我中午可能得在军营和新兵们一起吃,没我看着,他们准闹翻天了。”

  低头在让娜的头顶亲了一下,霍恩提起装好的公文箱,在让娜护食的叫声中,抽走了她盘子中的菜肉饼。

  “东西都打包好了吗?”霍恩嚼着菜肉饼,口齿不清地对着站起身的凯瑟琳问道。

  “打包好了。”穿着睡裙,凯瑟琳像是小媳妇一样,给霍恩整理了一下衣领。

  “好,那我中午去送你。”张开双臂,霍恩和凯瑟琳拥抱了一下,“圣女银行和白糖的事情就交给你了。”

  “放心吧。”

  和让娜与凯瑟琳说过一声后,霍恩就提着箱子出门,庭院的外面,帕斯里克作为护卫的马夫早就戴着毡帽在等待。

  扶着马车的竖木扶手,霍恩抬头看向远处的群山。

  它们被红色筒瓦的屋顶和青蓝色的高塔夹在视野的中间,晨曦架在山头,将半边天空照成了琉璃蓝色。

  晨雾将远处的太阳笼罩得那么红亮,鸡鸣与炊烟四起,空气中飘荡的,是他小时候在农村时经常闻到的气味。

  蜂窝煤的气味。

首节 上一节 384/5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