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来时不纳粮 第231节

  百户长负责接收、传达和执行教皇的命令,组织生产,管理财政,一般都是本地有威望的人来担任。

  护教军队长的编制在军队,负责治安和管理护教军,由退役的黑帽军老兵担任。

  民意代表则是由各个村子临时选出,负责百户区的初步司法和调解矛盾,也要帮助百户长和护教军队长完成任务。

  一个百户区内大小事宜,基本就是这五个人来决定和执行。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就是一个实现了自治的基层行政单位。

  除了护教军拿枪杆子,需要救世军直接任命外,其余的都是由本地人自己推举。

  这种自治的形式,最小程度地减少了政权交接时的混乱,还给农民们提供了一定抗风险的能力。

  这些百户区能够源源不断地给霍恩提供粮食和人力。

  同时霍恩也能抽出更多的人手,把主要精力放到军事上面。

  至于这些百户区,它们是自治了,但没有完全自治。

  先不提每个百户区的护教军队长,基本就是霍恩插的眼。

  在虔诚特区,每十个百户区还会设有一名拜圣父会的巡游教士。

  不过与教会的巡游教士只是名称不同,拜圣父会的修士那是真巡游。

  一个月巡一次,一次巡一个月。

  这个活一般都是拜圣父会的修士们按照单双月,轮流出外勤巡游。

  巡游修士的主要作用就是监督、司法和传教。

  监督巡视是为了防止这些百户区搞什么幺蛾子。

  比如阳奉阴违啊,过度执行啊,失职怠工啊,贪污腐败啊。

  巡游教士会在传教的过程中进行调查,甚至是请求契卡协助。

  一旦确认属实,那么宪兵队就要来上门送温暖了。

  三名民意代表组成的小法庭,是用来调解民事上的小矛盾。

  刑事上的矛盾,就要由拜圣父会的巡游修士来裁决。

  如果三名民意代表作出的民事司法判决,不管是百户长还是护教军不满意,都可以请求巡游教士重审。

  如果连巡游教士都拿不准,还可以上交到霍恩手中。

  不过霍恩一般都是丢给马夏尔这种专业人士处理。

  最后一项职能传教,本质就是救世军的喉舌,负责宣传和舆论。

  他们需要一点点扭转乡民们的观念和印象,消除他们对法术和魔女的偏见。

  他们还要借此防止百户长和护教军队长变成新的领主。

  挨家挨户走访传教,看似是低效率的做法,可这种工作就是琐碎的。

  布拉戈修道院能够由原来的寂寂无名,变成卡夏郡最大的势力,胡安诺功不可没。

  胡安诺派的诞生,就是靠着他本人一双铁脚板,走遍了卡夏郡。

  帮农夫砍柴干农活,给小孩讲《福音书》里的故事,用自己的修士身份帮村民争取公平的待遇。

  十几年如一日,一点点养出了如今的威望。

  霍恩从胡安诺传教中学习到的一个技巧,就是边传教边调解矛盾。

  卡夏郡的农民们闹矛盾,第一时间不是去庄园法庭或者教堂,而是找胡安诺做裁决。

  因为胡安诺更公正,对他们更了解,而且由于其威望,判决更容易被接受。

  靠着这些琐碎烦人到没有教士愿意去做的基本传教工作,胡安诺硬生生从卡夏教区的教会手里,把司法权抠了出来。

  对于卡夏郡的农民来说,胡安诺派才是正统的精神领袖。

  霍恩的拜圣父会,则要在郎桑德郡重复这一过程。

  翻完了一整本大致的户籍册,霍恩满足地将其合上:“圣锄圣镰两个修道院目前怎么样了?”

第302章 一锄头,一锄头,四成新田到屋头

  听了霍恩的询问,布萨克凭借过人的记忆力,开始给霍恩讲述起来。

  不过霍恩没听多长时间便感觉到昏昏欲睡。

  “这样吧。”霍恩站起身,伸了个懒腰,“你带我去圣锄修道院看看吧。”

  目前分田工作结束,变成了百户制,霍恩肩上的担子就少了很多。

  今天没多少事情,他正好抽出一点时间去现场看看圣锄修道院的情况。

  他设置圣锄修道院的初衷,就是为了吸纳剩余劳动力和开垦荒地。

  根据分田小队的勘测,库什领存在着不少未开垦的可耕地,光抛荒的部分都有小20万亩。

  只不过这些田地肥力不够,领主压迫过甚,公簿农宁愿逃亡都不愿种这些地,导致白白空着。

  圣锄修道院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先将这批抛荒的土地重开出来。

  从市政厅里走出,霍恩带着几个圣铳骑兵,便随同布萨克往圣锄修道院的方向走去。

  圣锄修道院,原先是贞德堡附近三大修道院之一,倾家荡产给霍恩天使投资了3万金镑。

  甚至被圣孙的圣洁所感动,主动把这座修缮完好装饰精美的建筑,让给霍恩使用。

  于是,这间修道院就变成了圣锄修道院和圣镰修道院共用的总部。

  至于另外两大修道院,则分别成了孩儿军总部驻地和救世军的军官学校

  孩儿军延续了修道院之前的名字[卢比扬卡修道院]。

  至于救世军,则在让娜的建议下,将修道院改为了[圣丹吉战争学院]。

  穿过河面上的木桥,眼前便是贞德堡广袤的原野。

  他甚至还没来得及靠近,便听到了一阵整齐的号子声。

  “一锄头,一锄头,四成新田到屋头!”

  “二锄头,二锄头,一家老小不用愁!”

  在纵横交错的田陌间,穿着麻布背心或者光着上半身的农夫们站成一排。

  汗水给他们小麦色的脊背打了一层蜡,手中的锄头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

  锄头抬起又落下,泥点子和杂草跳跃到他们的衣服和肌肤上。

  无数把锄头像是百足虫活动的步足,如波浪般上下起伏。

  耕马拉着轮犁,锋利的犁刀在泥土中乘风破浪,马蹄过后,留下一条条整齐平行的垄沟。

  另一片已经被开荒完成的田地上,雇农劳工们将苜蓿等绿肥种子丢入土中,身后还跟着泼洒农家肥的劳工。

  几间事先搭建好的木屋前,几个厨娘和帮工正在几口大锅中搅着勺子。

  由于教皇宫是圣锄修道院的大股东,没有太过强烈的经济效益的追求。

  所以霍恩给院长希穆斯元老下令,要求给雇农劳工提供包吃包住的条件。

  在圣锄修道院的垦荒队中,洗衣做饭都有专门的人来负责。

  手里有把式的就去干精细的活,例如犁把式这种技术人才,就有优待。

  没活干不了精细手艺,别想着靠咬火把斗狠,老老实实地去干搬运、除草和翻地等非技术性农活。

  在包吃包住外,圣锄修道院每月额外发放十加仑口粮和一些柴火泥煤,作为其开荒的工资。

  这部分口粮省着点用,配上薯根,勉强能填补其家属的粮食缺口了。

  为了激励农民们,霍恩下令,开荒出来的田地中,有40%作为分红直接划分给开荒者。

  当然,不想要地,也可以要圣锄修道院的股份。

  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决定要地,尤其是数量众多的流民们。

  尽管霍恩发布耕者有其田的法令,给大批流民分了田地。

  可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一地连续耕种超过三年时间,否则没法通过税册反推。

  很多流民每年都会在不同的庄园当雇农,吃了大亏。

  听说圣锄修道院开荒土地的40%会拿出来奖励开荒者,这些流民每天干到尿血,都恨不得尿到田地里去。

  毕竟这耕出来的,说不定就是自己的地啊。

  “这里大概有多少人?”眯起眼睛,霍恩指着眼前的热火朝天的景象问道。

  随同而来的布萨克眨了眨眼:“圣锄修道院有10多個垦荒队,这个离贞德堡这么近,应该是第二垦荒队,有420多人。”

  在霍恩取消《逃奴法》后,农民们可以自由离开庄园,在农闲时节外出工作。

  到目前为止,圣锄修道院在各地开荒的垦荒队,总计招募了3000余名雇农劳工。

  以霍恩定下的计划来计算,预计要招募5000名雇农劳工,200名厨娘,800名帮工。

  这样一口气提供近6000个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饥民和流民。

  由于这些地产大多是抛荒的半熟地,所以圣锄修道院能够以平均每天3000亩的速度进行开荒。

  预计两个月后,即6月中旬的时候,大概能完成20万亩抛荒地的重耕。

  6月中旬过后,正好是7月初收割米果的季节,雇农劳工们无缝衔接回家收粮,丝滑地度过了这场饥荒。

  先前是流民的劳工们虽然田地还没来得及种植,但可以加入圣镰修道院,开始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

  等到来年春天,他们学会了一身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技术,就能回到自己的土地上耕种。

  “圣锄修道院到目前,一共注资了多少?”霍恩扶住一旁的山毛榉问道。

  “目前共注资2000金镑,救世军注资300金镑,教皇宫注资1000金镑,市民注资700金镑。”

  救世军注资300金镑,其实是各个军团注资的。

  在战争中,每个军团都能获得20%的战利品,这笔钱会记在军团账户上,作为军团的公共资金。

  至于教皇注资的1000金镑中,有200金镑是以提供场地和粮食来抵扣。

  等两个月后完成了开荒目标,扣掉分给雇农们的田地,还有12万亩。

  以一年的总产出作为地价的标准来看,12万亩差不多就相当于10000金镑,等于圣锄修道院的资产翻了五倍。

  当然,这只是浮盈,因为这些土地卖出或者租赁回本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目前圣锄修道院账上的2000金镑中,除了500金镑的保证金和预留工资,大多都拿去购买了农具、牛马、种子。

  圣锄修道院所用的农具,霍恩大多是给各个百户区的乡村铁匠们下的订单。

  这些乡村铁匠或许没有灰炉镇铁匠师傅那么好的技术,可打造简单农具,他们还是很擅长的。

  至于那些犁耙和木制器具,就交给百户区的乡村木匠们来完成。

  通过政府下订单来制造需求,恢复经济,后勤才会有保障,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人力和钱粮。

首节 上一节 231/5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