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全面战争 第314节

之后,剑盾手们也跟着后退,将大车前面的空间让了出来。

哥托内斯战斧骑兵冲到近前的时候,顿时傻了眼。

尽管在万尼乌斯发动攻击的时候,一定程度的推开了尸体,给骑兵留出了冲击的通道,但日耳曼爷们枪和剑盾手却后退让出了一个令所有战斧骑兵都感到尴尬的距离。

由于常常骑马对抗步兵,哥托内斯战斧骑兵的斧头握柄比一般的战斧要长。但也仅仅是略长而已——如果斧柄过长,再优秀的骑兵也无法在只靠双腿控马的情况下运转自如。

结果,在敌人后退出一个身位的距离之后,面对大车和尸体的阻碍,战斧骑兵们悲哀的发现,他们竟然无法有效的攻击敌人——如果将马匹侧过来,使自己尽可能的贴近大车,侧身挥斧,他们也可以发动攻击,但是效果么……

而且,失去了速度的骑兵,面对集结成阵列的步兵,只不过是送死而已——这一点,哥托内斯人也很清楚。

几乎已经冲到大车边的战斧骑兵们愤怒的叫骂着,之后失望的挥舞战斧示威,悻悻的拉马回去——当然,他们也可以下马,登车——但万一万尼乌斯和他的重装步兵就藏在那些轻装的长枪兵和剑盾手后面等着他们,这么做无异于送死。

安静的躲在爷们枪战士的后面,万尼乌斯一直等到对方的战斧骑兵完全撤回到步兵阵列后面,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尽管如果对方冲来玩命自己这边占有优势,但在对方还有好几万大军的情况下,过早的进行精兵对决对万尼乌斯绝不是什么好事。

哥托内斯战斧骑兵刚刚回到步兵阵列后面,哥托内斯人的步兵已经再次冲了来,淹没了之前被万尼乌斯他们冲出来的空地——这一地段的剑盾手和爷们枪,只得到了片刻的喘息机会,就不得不再次迎战敌人。

但是,对于这些战士而言,这已经够了——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到了万尼乌斯和他麾下的精锐们是怎么毫不费力的屠戮敌人的;他们亲眼看到了万尼乌斯是怎么戏弄那些哥托内斯战斧骑兵的——前者给了他们新的勇气和信心,后者则让他们感觉轻松起来。

而后,当哥托内斯步兵再次在这一地段投入战斗之后,万尼乌斯对远处正看着这边的欧希西迪斯摆了摆手——尽管万尼乌斯自己带着狂战士留在这边准备应战哥托内斯战斧骑兵,他却已经将欧希西迪斯派到了距离这里二十辆大车开外的地方,为下一次突击做准备了。

看到万尼乌斯大幅度的挥动手臂,欧希西迪斯狞笑了一声,对旁白的士兵吼了一嗓子:“开门”

剑盾手和爷们枪们再次让开之后,精锐重装斧兵鱼贯而出,再次在哥托内斯步兵阵列中掀起一阵血雨腥风。

看到那些精锐重装斧兵居然又出来了,哥托内斯骑兵们几乎被气炸了肺,立即狂吼着再次挤过重重叠叠的人群,直朝着精锐重装斧兵冲了过去。

但是,毫无疑问的,可以毫不留情的将挡在面前所有碍事者都变成尸体的重装精锐斧兵显而易见的要比只能分开不能杀死更不能践踏自己人的战斧骑兵要迅速得多——等到战斧骑兵终于再次靠近了车垒的时候,欧希西迪斯已经成功的带队穿越了二十辆大车的距离,回到了车垒之内。

战斧骑兵的首领两眼通红的盯着万尼乌斯的车垒,正在艰难的天人交战,在和万尼乌斯拼了,还是继续依靠优势兵力耗死万尼乌斯之间纠结的时候,在战斧骑兵们身后的远处又响起了一阵阵惊慌失措的惨叫。

听到这样突然的声音,骑兵首领惊讶的拨转马头,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过去。

然后,他就看到一群披着熊皮的重装武士正在扬长而去,留下一地他的士兵的尸体——在他们穿越步兵群追击欧希西迪斯的时候,万尼乌斯已经带领狂战士们从另外一个出口出来,并向着反方向杀了过去。

只要步兵还聚拢在这里成为阻碍,那么他就无法追这些可恶的重装步兵

但如果他撤回步兵,那么显而易见的敌人的重装步兵就根本不会出来

至于靠大量的箭矢活生生的砸死对手,更不现实——仅看之前箭矢的打击效果就知道,万尼乌斯的军队根本不怕箭矢。

原本他和他的军队应该占据绝对的优势。但是现在这优势根本一点都发挥不出来。

原本他的战士应该能够在个人战技胜过万尼乌斯的那群士兵,但现在每杀死一个万尼乌斯的士兵,就要他付出十几条甚至几十条人命

这仗,不对头

这么想着,战斧骑兵的首领就越发憎恨哥德巴了——这老头居然以和万尼乌斯有和约为借口,拒绝前来协助自己作战枉他还曾经一度以哥德巴为自己追逐的目标

如果有哥德巴在,应该能想出对付万尼乌斯的办法……

这么想着,战斧骑兵的首领就重重的唾了一口——就算没有那个怯懦的老头子,他也能想出对付万尼乌斯的办法

“撤退,撤退整队”再次唾了一口,战斧骑兵首领吼了起来——哥托内斯战士的血,不应该这么白白流掉——他得想个办法。

克拉苏046破阵须破车

更新时间:20128120:14:56本章字数:4270

046破阵须破车

听到号角声响起,看到哥拖内斯人如同退潮的海水般撤了下去,只留下一地的尸体,万尼乌斯知道,自己的危机暂时得到了缓解。趁着这个攻击的间歇,万尼乌斯立即下令让原本呆在后面做支援的剑盾手前,把之前一直顶在前面的剑盾手替换了下来——这样,体力充沛的战士准备迎接下一波进攻,而之前战斗了许久的战士们则可以得到休息,恢复体力。遗憾的是,万尼乌斯麾下的爷们枪士兵却没有这么好的待遇——因为要列出至少两排才能起到作用,日耳曼爷们枪战士们并没有预备队和替换者。但是,看到哥拖内斯人似乎暂时并不打算进攻,万尼乌斯也命令后排的战士前,前排的战士退到后排,在大车的边缘坐下休息。万尼乌斯命令士兵们休息恢复体力,以及稍微少量的饮水进食的同时,哥拖内斯人的首领,那名带着精锐战斧骑兵的首领正在咆哮着对着周围的一群首领们大发雷霆。“我们有十几万人,而对面只有不到两万人,我们却象群傻子一样围在他们外面,什么也做不了这就是我引以为傲的哥拖内斯战士”红着脸,瞪着眼睛,战斧骑兵首领大吼着,看着一群羞愧的低下头的首领们。“他们躲在车子后面,我们的战士没有机会和他们面对面的战斗。”不甘心的瞪着眼睛,一个首领为自己的战士们辩解道。“所以呢?”骑兵首领瞪着眼,“如果他们只是一群散布在平原,任由我们冲杀的蠢货,我还用得着带你们来吗?”。这句话顿时让所有试图为自己辩解的首领都闭了嘴巴——就像他们被指责的那样,如果万尼乌斯麾下那不到两万的人马只会愚蠢的呆在平原等着骑兵队的冲击,那还用得着出动精锐战士六万多,胁从的男男女女五万多吗?“也许,我们可以用箭对付他们。”想了想,一个首领试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们人少,所以不敢攻出来。”这是一个已经被否决的意见,但是首领们并不知道,所以立即就有人站出来反对:“可是他们的矛射得比我们的箭还远。而且他们的盾牌也足以抵挡箭矢。他们还配有巨大的木板可以挡箭。”“要不然,咱们就一直不停的攻过去。刚才咱们也不是没杀死他们的人——他们就那么些人,早晚得被咱们杀光。”说这话的,是个较年轻的首领,脸的几道刀疤伴随着他的发言也不住的颤抖着,要多凶恶就有多凶恶。但是不等别的首领发言,战斧骑兵的首领已经先咆哮起来:“就这么一直杀过去?也不是没杀死他们的人?你是瞎子吗?我们要死十几个,几十个战士才能杀死他们一个人照这么下去,不等杀光他们,咱们就先死绝了”这句斥骂顿时让所有人都住了嘴——就在他们前面,那些尸体还堆在那里,大多数都是他们自己人的——如果就这么一直换命下去,恐怕真的会反倒被万尼乌斯的人杀光。于是,一群首领们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杀光万尼乌斯和他的军队,也许真的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问题是杀光了他们之后,自己这边还能剩下多少人

这个时候,首领们便忍不住开始怀念起那些老家伙来。

因为哥德巴反对撕毁和万尼乌斯之间的协议,哥托内斯人中的少壮派和老成派大吵了一通,很多该说的不该说的话就都出来了。

到最后,挟着连续大胜苏越内斯人和达西亚人的余威,少壮派的一干首领们带走了哥托内斯人的大部分军队,前来追杀万尼乌斯——而以哥德巴为首的老家伙们则拒绝出战。

结果眼下,一直无往不利的强行突击被万尼乌斯遏制,而人数优势也被地利和阵型抵消,哥托内斯人的年轻首领们在万尼乌斯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后才意识到,战争这事,不是只靠拳头大敢玩命就能获胜的。

想到哥德巴,一个哥托内斯步兵首领突然眼前一亮:“当初,哥德巴是让我们带了火把,准备烧掉他们的车的”

“可我们现在没带火把。”为首的战斧骑兵首领不耐烦的反驳——从哥德巴的准备看,就比他要充分和周全得多,但这种想法只让他更加烦躁。

“但我们可以拆掉他们的车,砍掉外侧这两个轮子。”被反驳了,发言者也不气馁,坚定的给出了补充意见,“车子斜了,站不住了,看他们还怎么守”

这句话顿时打开了首领们的思路。一些人纷纷点头并发出认同的声音,另一些人则七嘴八舌的将这个意见补充完整。

“咱们可以用绳索把车子拉出来,就像拉开他们的鹿角一样。”

“也可以直接把车厢劈碎,这样就可以直接杀过去。”

“其实咱们把车推进去也行。”

等一群首领七嘴八舌的说了一大通之后,战斧骑兵首领才再次开腔:“先试试,这次别那么多人。把人都撤到后面用弓箭压着他们,然后二十匹马,拖一辆车出来。”

得到这个命令后,哥托内斯人立即再次整顿队伍,发起了第二波进攻。

这一次,哥托内斯人并不迅速冲锋,只在远处远远的朝着这边射箭。

万尼乌斯为敌人的新动向感到疑惑和忧虑的时候,一个方向的日耳曼战士突然惊叫起来——紧接着,其中的一辆大车摇晃了起来。

万尼乌斯皱着眉头看着那个方向,之后惊讶的发现,大车竟然在缓慢的向外移动

这群哥托内斯人居然想通了

想到这一点,万尼乌斯也不由得不安起来——之所以他的军队能够支持这么久,不但不落下风反而占据优势,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车垒的保护,一旦被哥托内斯人破掉……

要知道,当初哥托内斯人为了留下他而疯狂的玩两马对撞的场景,他可还没忘呢。

虽然说起来不太可能,但万一哥托内斯人真的来个几万匹马大冲锋,万尼乌斯是如论如何都不可能顶得住的。

不过,就在万尼乌斯感到担忧的时候,前方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之后,车就不动了。

毫无疑问,不管哥托内斯人用了什么手段试图拖走大车,他们的手段已经被阻止了。

首节 上一节 314/6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