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耳曼全面战争 第133节

双方球员绕场一周之后,慢慢的走到了场地中间。两支队伍里分别走出一个体型最魁梧的人,都是穿着一号球衣的,面对面站在一起,带着傲慢和谨慎打量着对手。

之后,主裁判奥尼尔单手托球,走到了两个人中间。

“比赛就要开始了!由两队的一号球员,也就是他们的队长开始争球!”普罗塞提再次扯着嗓子解说起来。

顿时,整个球场里安静了下来,所有观众都停止了交谈,屏住呼吸,等待着,注视着——显而易见,这些观众都不是第一次观看比赛。

伴随着奥尼尔的发令,两名队长迅速的跳起,直撞向空中的皮球。

争抢的结果,是乌西彼得斯的队长略胜一筹,在空中被巴达维队长撞得向后仰的同时,伸手勾住皮球,用力的向后一拨,将皮球丢向自己的一方。

“看起来,两名队长之间的实力差距不大,并没有谁直接争到了球,不过乌西彼得斯的队长略胜一筹,将皮球丢进了本方队列中!”普罗塞提不失时机的再次吼了起来。

紧接着,站在场外的第十六名日耳曼人举起了手中的牌子,为普罗塞提的解说做出了提示:“现在,是乌西彼得斯的十六号球员持球!接下来,乌西彼得斯队会怎么做呢?”

“哦,哦,他们团起来了!他们把持球者护在了中心。”伴随着普罗塞提惊讶的叫嚷声,万尼乌斯一口水喷了出来。

可耻的山寨者!居然剽窃大叔当年为我大中华国家足球队夺取世界杯而创造的必胜阵型——大中华无敌天圆阵!

所谓的大中华无敌天圆阵,指的是由持球者呆在队伍的中央,而剩余的九个球员则排成圆环状围绕在持球者周围,护送着持球者前进——这样一来,无论敌人的球技超过我大中华球员多少倍,都绝对不可能抢到球,所以是必胜的阵型。

之所以后来大叔没有将这个无敌战阵献给国家,并不是他不爱国或者有私心,而是因为后来他了解到,足球比赛中还有“越位”这个规矩——而对于我大中华球员来说,要让持球者在天圆阵最靠前的一名球员发生越位之前及时准确的将球传给该名队员,基本是做不到的事情——而一旦这种阵型被能做到这种高难度技术的国家山寨去,那就糟糕了。

不过,万尼乌斯怎么也没想到,这种被他隐藏了十几年的神阵,居然在穿越之后,被日耳曼人完美的创造了出来——而且,考虑到眼下的比赛不是简单的十一对十一,而是恐怖的一百对一百,天圆阵可以组成若干的同心圆,完美的将持球者护在中心,而万尼乌斯战球比赛中也不存在越位规则,巴达维部族怕是危险了!

想到这里,不知道为什么,万尼乌斯竟也紧张了起来,聚精会神的看着场上的比赛——也不知道巴达维人能不能想到破解这种神奇阵势的方法——虽然这种阵势显得有些无赖,打起来也不好看,但毕竟还是很有效的。

“哦!巴达维人发动了冲锋!”就在万尼乌斯凝神观看比赛的时候,普罗塞提再次吼了起来,“十几名巴达维球员朝着乌西彼得斯的阵型冲了过去!”

紧接着,万尼乌斯看到,迎着巴达维人的冲锋,十几名乌西彼得斯人也迎了上来——感情这还不是单纯的防御阵,还带反应装甲的!

“他们撞上了,撞上了,一对一的单挑!”伴随着普罗塞提的大吼,十几名巴达维人和十几名乌西彼得斯人狠狠的撞在一起——之后,是所谓的人仰马翻——而乌西彼得斯人的圆阵仍旧缓慢而坚定的向前推进着。

这里面,就看出乌西彼得斯人的聪明之处了——万尼乌斯战球比赛,一场要打上一个下午——即便眼下日短夜长,也要打上三个小时,如果一上来就全力拼抢,到后来很可能导致体力耗尽而输掉比赛。

但是在这一点上,巴达维人似乎是完全没有考虑过的样子,一上来就拼尽全力!

高卢战争025疯狂的巴达维

更新时间:201232620:40:42本章字数:4583

转眼间,十五名巴达维人和十五名乌西彼得斯人的对撞出了结果——九个乌西彼得斯人倒在地上,而巴达维人则倒了六个。

然后,普罗塞提再次惊叫出来:“巴达维人再次发动了冲锋!”

第二次,又是十五名巴达维人集体朝着乌西彼得斯的圆阵猛撞过去,而乌西彼得斯人则再次冲出十五人迎战。

似乎是由于主动冲击,又似乎是由于身体素质本身就胜过乌西彼得斯人,第二次冲击,仍旧以巴达维人的略占优势而告终。

紧接着,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冲击。伴随着巴达维观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伴随着普罗塞提歇斯底里的叫嚷,巴达维队员全不知道吝惜体力似的发动了接连不断的冲锋,狠狠地撞击着乌西彼得斯人的阵列。

尽管这种打法在万尼乌斯看来空耗体力又不能持久,但毫无疑问却是日耳曼人最喜闻乐见的——不止巴达维部族联盟的观众们,就连乌西彼得斯部族联盟之外的其它观众们也跟着兴高采烈的叫起好来。

和观众支持度比起来,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乌西彼得斯人是被动应对而巴达维人则是主动出击,尽管每次被撞倒后乌西彼得斯人都会立即爬起来归队,却总是慢上半拍——结果,随着参与冲击的巴达维人越来越多,维持圆阵的乌西彼得斯人也越来越少……

结果,当巴达维人发动第十次冲击的时候,乌西彼得斯人已经聚集不起足够数量的人手反击。

伴随着一群日耳曼人兴高采烈的欢呼声,普罗塞提宣布巴达维人得球。

紧接着,不等乌西彼得斯人做出反应,一群还站着的巴达维人护卫着得球的十三号队员,一路朝着乌西彼得斯人的底线冲杀过去。

“一百步!乌西彼得斯的拦截队员被撞倒了!巴达维十三号身边只剩下了三个人!而还有四名乌西彼得斯队员正在向他们冲过来!”双手握着大喇叭,普罗塞提也疯狂的叫嚷着——到了这种时候,他的解说也不过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而已——因为莫名丢球而乱了阵脚的乌西彼得斯人疯狂的追击着持球的巴达维队员,而负责护航的巴达维队员则毫不客气的将每一个靠近的“敌人”撞倒。

但是,乌西彼得斯人的拦截也不是完全没有效果——当前进到只剩一百步的时候,原本围护在十三号身边的三十几人,只剩下了三个人,而更多的巴达维人则被乌西彼得斯人用卡位的跑法拦截在了远处。

按照万尼乌斯战球的规则,进攻方只有持球者以及持球者身边一定距离内的保护者才可以主动攻击,结果剩下的人尽管成功的撞开了乌西彼得斯的拦截者,却因为离持球者距离过远而失去了保护者的身份,只能跟在乌西彼得斯人身后跑,而不能发动攻击。

“啊!持球者停下了!十三号停止了前进!但是他的保护者还在前进。”看到场上的十三号突然停下,普罗塞提顿时叫了起来,“乌西彼得斯人进攻了!”

四名乌西彼得斯拦截者同时从两侧四个方向冲向巴达维十三号——因为之前十三号的突然停顿,这四个人的冲锋已经完全封死了他的所有路线。

十三号猛地朝着右前方的对手冲撞过去,同时用力的将手里的球向前丢去。

为了避免日耳曼人把万尼乌斯战球打成万尼乌斯掷球,万尼乌斯特别规定,底线得分时,必须是攻击方队员持球——如果把球丢过底线,是没有分拿的——而因为和对手的冲撞,皮球高高飞起,径直朝着底线飞去。

“皮球飞起来了,五号正在追球,他能不能在球飞到底线之前追到呢?”随着一群观众屏住呼吸,普罗塞提的大嗓门再次响了起来,“啊,五号跳起来了,他抓到球了,他抓到球了!在皮球即将飞跃底线的最后关头,五号将球牢牢的抓住……”

说到这里,按照之前万尼乌斯的吩咐,普罗塞提很聪明的停顿了一下——等到主裁判奥尼尔举手示意得分有效,而负责标记得分的日耳曼人也举起牌子之后,普罗塞提才再次高呼起来:“底线得分!巴达维人得分了!在开场后的第一次反攻里,巴达维人成功的突破了对方的防守,底线得分!”

伴随着一群乌西彼得斯人沮丧的抱怨和咒骂声,巴达维人则齐齐发出了胜利的呐喊和欢呼。

之后,奥尼尔一脸淡定的将皮球拿回来,带着一群撞得鼻青脸肿的日耳曼人重新回到了中场,再次开球——象后世那种一队得分后由另一队开球的规矩,万尼乌斯战球里是没有的——毕竟,对于日耳曼人来说“因为你输了一次所以我要让你一次”之类的理由,完全是狗屁。

在一群观众的呐喊助威声中,巴达维队长在一头将乌西彼得斯队长撞倒的同时双手紧紧的抱住了球——尽管并没有看到两颗大脑袋相撞时所迸射出的血花,万尼乌斯还是感到一阵阵的头疼——看起来,巴达维部族的队员们,到是和欧希西迪斯很象,打起架来不要命的那种。

紧接着,巴达维人再次发动了疯狂的冲锋——由于进攻方只有持球者和保护人才能主动攻击,所有巴达维人都聚集在了持球的队长身边,之后迅速的迎着前来拦截的乌西彼得斯人冲击——而巴达维的队长则好不停留的向前冲锋,不断的侧身让开一个又一个被漏过来的拦截者。

看到一群乌西彼得斯人不住的被巴达维人撞倒在地,而巴达维人则咆哮着一次又一次从地上爬起来发动冲击,万尼乌斯就知道,这场比赛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

乌西彼得斯人的想法并不能算错——开始的时候利用防守严密的圆阵护球,并保证和对方不断地互相反超保证平局,一直拖到对手精疲力尽的时候,再发动反击——考虑到日耳曼人普遍体力不佳,而且万尼乌斯战球比赛时间比较长,这种策略可以说是最稳妥的了。

但问题在于,除了体力之外,士气也是左右战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和乌西彼得斯那种开局掌握先手后就龟缩成一团的打法比起来,巴达维人那种看似鲁莽狂暴不留退路的战术轻而易举的就赢得了几乎所有观众的心——在日耳曼人眼里,这才是万尼乌斯战球应有的打法。

紧接着,圆形防御阵被巴达维人暴力破解,并顺势强行突进成功底线得分——在巴达维人士气暴涨的同时,乌西彼得斯人想必已经开始动摇。

而随之而来的,则是乌西彼得斯人的争球失败——可想而知,眼下巴达维人士气满点,而乌西彼得斯则是士气低落,也许随时会崩盘也说不定——如果继续这么保守,这场比赛就不必打了。

然而,使万尼乌斯感到失望的是,接下来,乌西彼得斯人并没有象他所期待的那样立即采取反击,而是仍旧坚定的执行着稳步防守、圆阵进攻的策略。

之后,就是巴达维人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得分——随着乌西彼得斯人乏善可陈的防御和犹犹豫豫的反击,以及周围观众不满的嘘声,巴达维人一路高歌猛进士气爆棚连连得分。

球打到这种地步,即便是热血青年普罗塞提也没啥好说的了——他总不能喊“哦,哦,巴达维人又得分了”吧?这是会引起部族间矛盾的!

首节 上一节 133/62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