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灵宝铸长生 第82节

  净坛司辖管门中法事、醮仪,以及相关杂项。

  应阐手中的生魂骨血,以及一些邪性之物,若是上缴门中,其实也是由净坛司主持超度、净化。

  因此他便直接送到净坛司来。

  却没想到,上缴了这些左道法引、邪性物什,竟还得了一笔不菲的道功奖勉。

  可见本宗对于门人弟子,虽是没有以斩妖除魔、惩奸除恶为己任的要求,但对除魔卫道之举,仍然多有嘉许。

  而这一笔道功,倒是意外解了应阐一桩烦扰。

  他正有意到沧溟洞天之中,抄录几本道书,选添几门法术,只是苦于道功不足,尚在忖量哪项为重。

  如今有了这笔道功,倒是可以两全其美了。

  因此,离开净坛司后,应阐又往沧溟洞天走了一趟,将自己早已选定的道书法术,分别兑取抄录之后,才带着满满收获回到涵虚道场。

  之后的几日,应阐潜心修行。

  但他仍时不时,能够听到关于‘灵阳真人’的传闻。

  尤其听闻他与江海越遇险之事,李玄英前来探望时,更是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

  “三年前,灵阳真人于南海之上,打杀了元极宗三位上品金丹,竟引动了元极宗的元神真人出手,要将灵阳真人拿下。”

  李玄英说起来竟绘声绘色:“但是灵阳真人大显神通,竟从元神真人手下遁走,逃向了南海深处。”

  应阐明知李玄英并非妄言,还是不由问道:“此事,玄英是从何处听来?”

  “我听说,其实三年之前,此事就有流传,只是无人敢信,也没有人能道明真假。”

  李玄英道:“但是随着灵阳真人炼就元神,此事也被翻了出来,短短几日之内便已疯传南华。”

  “再有一段时日,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原来如此……”

  应阐心中有些感慨。

  上品金丹,元神真人。

  这都是平日里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但也正因如此,一有动静传闻,顿时席卷四方,就连他们这些玄光修士都有耳闻。

  李玄英道:“也不知道灵阳真人自立门户,与元极宗的恩怨是否有关。”

  应阐闻言,只是摇了摇头:“此中之事,谁又能够说清。”

  如今他对修行界已不是一无所知。

  知道南华洲这无垠大地之上,有四派三宗的说法,便是当今南华大地,最为鼎盛的七家修行大派。

  本宗玄都,还有那恒法派与元极宗,都在七家之中。

  倒是如那摩天派者,虽也自号大派,实力亦算雄厚,但是左道旁门,并不为人所认可。

  总而言之,事涉这等大派,又是上真高修,谁又能够揣度内情。

  初闻此中之事,应阐也难免得胸中激荡,但是这几日来,种种风闻、诸多传说,他虽不算听得烦腻,却也渐渐有些感受。

  “听来道去,皆于修行无益啊。”

  应阐轻叹一声。

  李玄英闻言,也不由得有些怔神,片刻才道:“师兄所言是极。”

  他把此事轻轻揭过,便道:“师兄可还修行剑术,小弟近来正有些新的体悟,想与师兄探讨……”

  “哦?”应阐笑道:“那我倒想见识见识,玄英修习《大阴阳仙衍剑诀》,究竟已经臻至什么境界。”

  李玄英微微一笑,却从袖中取出一枚银针。

  正是两人在道院时,演练剑术所用的飞针。

  应阐见状,自是了然其意,便屈起指一弹,有道银线向着空中飞射而去。

  李玄英见状,立即祭起飞针追击而去,两道银线游于空中,忽的一个交错,只闻叮珰一声,应阐的飞针竟是已被击飞出去。

  应阐不由露出一丝讶色。

  自从他炼成了演天珠,剑术就已远远超过玄英。

  虽然拜入本宗之后,他并没有深耕剑诀,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剑术还在原地踏步。

  所谓高屋建瓴,随着修为提升,法力运转也愈精妙,他的剑术定然也会随之精进。

  而且《庚金元符剑气诀要》中,亦有许多剑理剑术,应阐修炼之时并未少了钻研,他清楚地知晓,自己剑术长进绝非小可。

  但是今日初一交手,他便能感受到,玄英的剑术已经赶超自己,甚至也可以说,已经超出自己许多。

  当然,他也知晓《大阴阳仙衍剑诀》,乃是本宗真传,无上剑诀。

  李玄英又不是那愚鲁庸人,修习如此剑诀,自是长进飞快,何况他对剑术之诚也在自己之上……

  但说一千,道一万,应阐从不因为任何缘由甘居下流。

  他立即便提振精神,御使飞针开始反击……

第110章 曙光现矣

  时节易去,日月如梭。

  每当应阐沉浸在修行中,便总能够感受到此中滋味。

  不知不觉,又是一月飞逝。

  这日应阐坐于静室,五心朝天,收视返听,已近乎是进入了那离形去知之境。

  平常的识感似乎不复存在,神念也已寻至极静,内外天地归于无中,唯有一道宝箓显现。

  这道宝箓,由极繁复的符文凝成,似有都统万象之玄妙,焕发明光。

  正是万法宝箓。

  此时应阐正于其中,梳理自己修炼时的所得、所悟,尝试凝聚法印。

  当日,他在沧溟洞天中,兑取、抄录了三本道书,两门法术。

  三本道书之中,有一本为《五气论》的注解,乃是景成真人所书。

  也不知道,这位真人是否本宗高修,沧溟洞天中的道书注解,许多都是其人手笔,且皆提纲挈领、钩玄扼要,总能使人茅塞顿开。

  其它两本道书,也皆是讲说五行的经典。

  应阐抄录这些道书,是为了提升对五行大道的理解,当然也是为了辅佐自己修炼法术。

  这一月来,他的五行法术各有长进,万法宝箓中的法印,自也更添几分玄奥。

  除此以外,那两门法术则是一门《玄中灵巽妙章》,一门《小五行雷罡诀要》。

  《玄中灵巽妙章》乃是风法。

  应阐接触风法,更在五行法术之前,早在道院中炼气时,就已有了一定造诣。

  即使是在今日,应阐对风法的感悟,也未必比五行落后多少,他自不会弃如敝屣。

  只是五行乃物质之基,先将五行修齐,对于应阐修炼《万法玄象宝箓》有莫大好处,因此他才选择了将风法按后。

  如今他的五行法术已经小成,也是时候将风法给拾回来了。

  不过,应阐的呼风御气之术,毕竟乃是自己所悟,若想跟上进度,还是当有一门高深风法作为印证。

  所以他在沧溟洞天之中,寻来了这《玄中灵巽妙章》。

  此章似是本宗上真所创,即是讲说风法的道经,也是讲说风法运炼与变化的高深法术。

  一月以来,应阐潜心钻研,收获之巨甚至难以言语而喻。

  至于《小五行雷罡诀要》,不想也知,正是雷法。

  这门雷法与应阐学过的五行灵风之法有些相似,只是更加高深一些。

  应阐以往不曾接触雷法,学起来不如《玄中灵巽妙章》那么快,但是这门雷法是以五行为基,因此慢慢摸索下来,总算也是入了门径。

  修炼《万法玄象宝箓》,不必追求所有法门齐头并进。

  应阐五行法术的进境,其实亦有一些参差,但是五行本就相生互补,更有万法宝箓作为统御,绝不会有法性失衡之忧。

  风雷亦是同理。

  所以,应阐的雷法虽还浅薄,但也同样可以凝聚法印。

  随着风、雷二印凝成,应阐清晰的感知到,自己的根基增厚了些许,法力上限也在隐隐增长,心中顿时生出欣喜。

  但他并未退转,开始吞吐灵机,提高修为。

  除了风法、雷法,应阐此番还要尝试凝聚一枚法印,即是其弓术、射术!

  他的弓术、射术,乃是参悟乾坤弓时所领悟的。

  应阐未踏足修行之门时,就已能够做到箭无虚发,随着修为提升,不仅越发犀利,他也渐渐开始领悟一些更高深的用法。

  如配合气机锁定之法,引导箭矢觅敌,如以气御箭,使箭矢如飞剑一般灵动变化……

  时至今日,应阐纵使两手空空,其实亦能凝聚弓箭为用,只是因有乾坤弓傍身,他才从来没有如此施为而已。

  这又如何不算‘法’呢?

  修炼《万法玄象宝箓》的重中之重,从来不仅仅是‘法术’而已。

  为了验证这个设想,应阐还专程往玄成山闻道斋走过一趟,得到座师指点,又经这段时日不断梳理,总算有了一定把握。

  应阐仍将万法宝箓祭起,缓缓将自己对于弓术、射术的感悟悉数烙印其上。

  在这过程之中,他竟忽然忆起了自己离开云山观以来,依仗乾坤弓与一身射术,行走四方,独游万里的一幕幕。

  这种感觉十分奇妙。

  因为应阐持定澄清,其实根本不曾有任何回忆之念,但这一幕一幕偏生如梦如幻,不断闪过。

  其中甚至还间有应阐参悟灵宝道种的日日夜夜。

  而他也未因此有分毫的心神摇曳。

  此中之妙,恐怕无人能够厘清。

  当应阐的回忆悉数闪过,一枚全新的法印已于宝箓之中凝聚成形。

  其与五行、风雷都截然不同,繁复非常,玄奥无比,仿佛是乾坤弓的神纹缩影,又似乎是一枚小小的‘灵宝道种’一般。

  有莫可名状之美。

  应阐不由微微怔神。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这枚法印,恐怕并不仅仅‘射术’那么简单,更恐怕比自己的一身法术,都要来的更加奥妙。

  沉思之间,应阐已经不知不觉,从那静极物忘的境界之中退转。

  他忽然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饥渴’。

  此非身躯之饥,亦非神思之渴,而是他已察觉到了,似乎只要他一动念,便能无穷无尽的提高法力,增长修为。

  这种感觉,甚至远逾他玄光初成,宝箓初成之时。

首节 上一节 82/10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