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者,服饵。
服饵修行,其实乃是道家修行之正途。
尤其道院丹坊之中,能售予弟子的灵丹,效用或许没有那么强大,但绝没有什么丹毒与负面作用之说。
应阐意许一味紫云丹,据说乃是以玄参,灵芝为主药,辅以各种灵材,合东来之紫气所炼,能助炼气修士积蓄大量灵机、元气。
若能常服此丹炼气,定能省却大量苦功。
至于二者,便落在了演天珠上。
演天珠,内演天地之造化,外演万象之机变。
乃是洞天之宝,大千之宝,更是修行之宝,造化之宝。
应阐几个月来,每日神返道种,参悟此宝之妙,终于有了些许收获。
也是时候,开始尝试炼制演天珠了。
这夜。
应阐攀上了平日里采气的峰顶。
此即寅时尚且未到。
他早早便来到此处,自然不是为了等待天明采气,却正是要炼制演天珠。
近来,应阐参悟演天珠,小有所悟,知道若是有朝一日,他真有足够的能力,能够复刻这件灵宝,定然要在一个万象纷呈的特殊环境之中施为,才有可能使其真正出世。
当然,眼下他要做的,只是借演天珠的神纹,复现其一两分玄妙,要求自不至于那么严苛。
但应阐为求尽善尽美,还是来到了这一个风起云涌,能见日月轮回之地,以期这次尝试能得圆满。
他在峰顶坐定,便把提前准备好的梼杌内丹与药金取出。
一者是演天珠的载体,一者是铭刻神纹之墨。
药金是事先炼制好的,以铜制的容器装着,金黄色的流体中,泛着星星点点的光芒。
这是应阐近来才学会的技艺,在药金中炼入紫云母与玄玉英两味灵材,能有助于法器在承载强大的神纹之时,保持稳定。
若是重炼乾坤弓时,也能够用上此法,或许也不至于,每次全力开弓,都有崩毁的可能。
应阐摇了摇头,摒去杂念,凝神静气调动法力,包裹着药金飞至空中。
演天珠与乾坤弓不同。
其表面看去,一体浑圆,无暇无疵,似乎并没有铭刻神纹。
实则,其神纹同样繁复,只是俱内藏于器身之中。
因此想要为其铭刻神纹,方法也不相同,需先将药金于空无处,凝聚出神纹之完形,再一口气打入器身内部祭炼。
这对技艺的要求,显然十分之高。
而且这峰顶的环境,固然更合演天珠的意韵,但是相比静室之中,对于炼器者,无疑会有一定的干扰。
好在,应阐为此,预演过了无数遍,甚至浪费了不少药金,早已练得纯熟。
药金在他控制之下,化作笔墨,如走龙蛇,不过三五息间,便于半空之中,交错织起了数道神纹。
仔细瞧去,竟也能够瞧出,有着一点浑圆之状。
应阐不再犹豫,将梼杌内丹也唤至空中,立即将药金交织成的神纹之完形,一口气打入器身之中。
随后,他又轻呼一气,化作一道纯白色的氤氲,将梼杌内丹层层包裹起来。
做完了这一步,应阐精神一振,知道演天珠的炼制,已经完成了小半,接下来便是将神纹与器身祭炼为一体的水磨功夫。
他默默运转法门,确保情况稳定下来,便将双眼一阖,坐定山风。
不知不觉,月驾西去,日将东出。
这一步所耗费的时间,已超出了应阐的预计,却又始终差着临门一脚,无法将神纹与梼杌内丹彻底合一。
纵使他定气再佳,也不由得疑惑起来。
“莫非是我想法有误,梼杌内丹并不足以承载演天珠的神纹?”
“可是器身稳固,并无崩坏之兆。”
“还是我技艺不佳,法门有谬?”
“可我已经向雷师兄,丁师兄请教过了数次,法门当是无错,也并没有失误之处……”
应阐睁开双眼,面露深思:“究竟是何缘由……”
此时,一抹金辉已与天际晕开,漫天紫气喷薄而出。
应阐目视此景,恍然之间,福至心灵。
他把念头一收,不再以法力包裹梼杌内丹,只将其给虚托着,曝露在天光之下。
霎时间,梼杌内丹金光大放!
此物本不透明,亦无半点光泽,但是此时此刻,却由神纹之内泛起金光,照彻内外,又似乎与天光、紫气、风流、云雾……交相辉映。
诸般气象,一一于梼杌内丹之内显现出来。
应阐恍惚间,直似回到了灵宝道种之中,初见演天珠时。
虽然眼前气象,还远远不能与真正的演天珠那内藏大千,万象演变的壮观之景相比。
但对应阐而言,无疑已经足够。
‘演天珠’终于炼成!
第43章 大小如意,演象之变
“成了!”
应阐目光一闪,召回梼杌内丹,又或者‘演天珠’一观,神纹果然已与器身完全相合!
应阐不禁庆幸,幸而他为尽善尽美,还是选择了到峰顶炼器!
若不是借这日月轮回,紫气东来的气象,这一次恐怕还真不能将演天珠炼就,这些时日的苦功,和珍贵的梼杌内丹,恐怕也皆虚耗了去。
好在,结果可算圆满。
应阐将演天珠握着手心,朝里渡入一缕法力,很快有所感受。
他单手起了个诀,朝演天珠上一指,喝道:“小!”
演天珠应声一缩,竟然就从鸡子一般尺寸,化为了砂砾一般大小。
应阐顿时面露欣喜。
原来,他为演天珠铭刻的第一道神纹,乃是学于《紫清玉箓总纂》的‘大小如意’!
这道玉箓,顾名思义,便是能使法器变化大小,奇哉妙也,勿须多言。
更为紧要的是,这道玉箓,并非出于演天珠。
应阐能够将之铭刻其上,而不与其它神纹相斥,说明他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完全依赖于灵宝道种。
当然,他会在演天珠上铭刻‘大小如意’,自有用处。
眼下,这道玉箓,虽不能如同传说之中一般,使法器大为山岳星辰,小为微尘芥子,但能将演天珠缩小为砂砾大小,便足够了。
应阐摊开掌心,以鼻窍轻轻一吸,便将演天珠吸入其中。
旋即,他又以法力搬运,将其缓缓挪移到神堂之中。
做完此事,应阐当即又微微阖起了眼。
神堂乃是神、思、意、念之居所,演天珠位于此处,他只需要一念,便能够将心神沉入其中。
而一做此尝试,应阐顿时便觉天地豁然开朗!
这种感觉十分奇异。
虽然此时他已完全将心神沉入了演天珠中,无视无听,无嗅无触,却又仿佛能够感觉到——
眼前的景致,耳畔的风声,鼻尖的气味,迎面的气流,都化为了另外一种朦胧的‘感觉’,映照在他心中。
不仅如此,他还感受到,那漫天的紫气,浩浩荡荡,那天地间的灵机,升沉流迁……
要知道,炼气修士,是无法直接感知到天地灵气的,只有借吐纳、观想、外功、服饵……等等法门,引来天地灵气入体,才能修成法力。
而若有朝一日,能够修成玄光,使得内天地与外天地产生交汇,才能真正感知到天地灵气的存在,不必再借任何法门,一念便能汇聚灵气,吞吐灵机,炼成法力……
而应阐此时此刻,似乎借着演天珠,体会到了这种感觉。
这天地间的灵机,仿佛一缕缕、一道道的气,它们大小不一、形色各异,有的聚拢成团,有的分散四溢,有的交织杂糅,有的菁纯如一……永无定数。
那他借演天珠,是否能如玄光修士一般吞吐灵机?
应阐沉住气,尝试运用演天珠去汇聚灵气。
果然,很快便见那一团团的灵气,朝着他慢慢汇聚而来。
只是这汇聚的速度……似乎并没有想象之中一般迅猛。
应阐运起服炁法,将汇聚来的灵气一一纳入体内,花了约莫两三刻钟,终于完全确认下来。
借演天珠汇聚灵气,无疑能够提高他吐纳的效率。
但是这个效果,并没有那么离奇。
这一则是因演天珠汇聚灵气的速度,不如玄光修士一般快速,二则是因吐纳法,服炁法,以及人体都有一定限制。
不过无论如何,也能省去应阐近一半的苦功了。
他没有太不知足,很快便又钻研起来。
演天珠号称内演天地之造化,外演万象之机变。
应阐这一枚演天珠内,自然不可能有天地衍生,但确有着几分‘外演万象之机变’的玄奇。
当然,这种玄奇,其实完全不是逆知未来。
它更像是一种推演,通过接收天地间的信息,而精确的将某一种变化,完全呈现出来。
峰顶上,一道清风拂面而来。
风本无相,气本无形。
但在此时的应阐眼中,这道清风,这道气流,却似乎有了形,有了相,他不仅能观察到它的来,也能看到它的去。
它会从应阐的身旁一掠而过,去往渺渺天中。
但在这个过程之中,无数变化的可能,仍在同时发生。
也许因为应阐一个嘘气,它就会偏转些许,去往不同的方向,最终又被更大的气流裹挟……
也许因为掠过峰顶之时,岩石表面蒸腾些许热气,便会托举着它向上升去……
眼前只是一道清风,但在演天珠所呈现的变化之中,在此时的应阐看来,又已不仅仅是一道清风,而更像是一位道师,孜孜不倦地传授予他,风的种种运转、种种变化。
“这就是,外演万象之机变?”
应阐一时只觉,如同拨云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