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裴一弘,开局市长提拔高育良 第36节

  京海的一切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郭振阳目标也从国企改革走向城市建设。

  国企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完的。

  现在鸡已经准备好,等它慢慢下蛋就行,有些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步的慢慢来。

  一个城市的未来真正根本还是城市建设。

  以京海现有的经济房地产没法搞。

  但一些城市规划,老旧房子改造可以跟上。

  这也是带动城市GDP的一种办法。

  特别是修路更要提上日程。

  八月中旬的京海各大道路都出现了施工队。

  他们开始对一些主干道进行修建。

  此外,还有河道的修理。

  京杭运河修建港口的提议被郭振阳丢出。

  就在郭振阳忙碌的这段时间。

  值得一说的是,萧穗子在八月中旬时,如愿获得了一个汉东省委选调生的名额。

  由于省委选调生需要在基层锻炼一年。

  因为郭振阳运作的关系。

  特意将萧穗子的锻炼安排在京海。

  萧穗子摇身一变,成为京海一中的老师。

  京海一中是所九年制的试点中学。

  相比其他的学校,京海一中多了一个六年级,其他的一些小学最多也就只有五年级。

  ...........

  慢慢发展我就不写了,小弟一笔带过,我也知道各位大佬喜欢看什么,争取拉到2000年,甚至是拉到2008年以后再说。

  以主角这个背景前期写的也没什么意思。

  只要安稳发展就行,本书的前期,也就是将主角的一些情况,给详细介绍出来.

第四十六章【恐怖,增长56.61%经济增长率】5更

  1996年,1月5号。

  汉东,省委大楼会议室。

  新年后的第一场省委会议正在召开.

  此时摆在众人面前的,是一份来自全省各大地级市的经济报告,每个市两个嫉妒都有。

  经济排名第一的自然还是吕州。

  第二的则是林城,第四依旧还是绿藤市。

  京海居然从第六直接干到了第四名。

  原本,这份报告还没什么,然而众人却不约而同看向京海的1994年的年度经济报告。

  第一名:吕州,721.54亿。

  第二名:林城,605.42亿。

  第三名:京州,473.41亿。

  第四名:东海,344.87亿。

  第五名:新州,314.96亿。

  第六名:京海,314.56亿。

  第七名:绿藤,241.35亿。

  第八名:昌武,230.57亿。

  第九名:灨都,228.67亿。

  第十名:东江,222.67亿。

  第十一:东山,111.64亿。

  这是汉东1994年十一个地级市的情况。

  下面这份经济报告,则是去年,也就是1995年的经济报告总结,简直亮瞎所有人的双眼。

  第一名,吕州,903.25亿,增长25.18%

  第二名:林城,756.65亿,增长24.97%

  第三名:京州,585.41亿,增长23.65%

  第四名:京海,492.64亿,增长56.61%

  第五名:东海,464.87亿,增长34.79%

  第六名:新州,369.96亿。

  第七名:昌武,324.77亿。

  第八名:绿藤,300.65亿。

  第九名:东江,282.12亿。

  第十名:灨都,278.45亿。

  第十一:东山,140.57亿。

  ……

  京海,492.64亿,较比去年增加了178.08亿元,足足增长了56.61%啊,简直有些吓人啊。

  最引人注目的是吕州和京海。

  吕州增长了181.71亿元。

  吕州什么情况,众人心里都清楚一些。

  吕州的体量可是京海一倍多。

  这个增长要是放在吕州那就是三百多亿啊。

  郭振阳也只是试点了一年多的时间。

  让人惊叹的是,三大产业增长居然保持均衡。

  第一产业是畜牧种植业。

  第二产业是加工制造业。

  第三产业是指两大产业外的产业。

  如果是第二产业增长,众人还不会如此,京海的纺织行业泛发第二春,那都是知道的事。

  加上京海纺织业的产业升级问题。

  从而带动了机械制造业。

  此外,还有就是城市建设等大量爆发。

  在场众人,要说心情最复杂的是谁,那无疑是坐在左边第一位的汉东省長徐瀚元。

  他现在是既开心又有些后怕。

  开心,是因为郭振阳是他点的将。

  后怕,则是自己自作主张。

  现在上面的一些想法谁也猜不透。

  他心里有些犹豫,是继续下去还是直接叫停。

  这个问题真的很关键啊。

  继续下去,京海今年增长更恐怖啊。

  根据他们了解的一些情况。

  京海市府,开始鼓励农民种植果树等等。

  还有许多港商在京海那边考察。

  要是让他们继续下去。

  恐怕今年会出现许多港商投资啊。

  叫停,还是让他继续。

  这个问题让众人有些纠结。

  当然,主要还是上面有些临摹两可啊。

  现在的问题就是。

  众人拿捏不定上面的主意啊。

  “诸位……”

  “拿个主意吧!”

  最终,徐瀚元将问题抛了出去。

  见众人都不说话,徐瀚元看向坐在身边的李光富问道:“光富書记,说说你的看法。”

  李光富笑道:“我的想法也很简单,我是一个坚定的经济改革派,我的意见是,我们的脚步是否可以加大一点。”

  “多大……”

  坐在首位的周炳钧忽然问了句。

  “无上限……”

  李光富乐呵呵的说了句。

  周炳钧摇了摇头,利润虽然很大,风险也很大,到了他这个年龄,还是求稳为主啊,说道:“瀚元省長,过几天你要去政务院做年度工作汇报。”

  “我的想法是,能否在私下提一提。”

  “好……”

  徐瀚元也是这个意思。

  他们现在欠缺的就是一针1强心剂。

  最终,关于京海话题被搁置。

首节 上一节 36/16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