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资本后,我的歌越唱越红 第351节

  但是!

  这首作品,需要是一首怎么样的作品啊?

  它需要是一首主旋律风格的作品!

  这里是哪儿?

  这里是大型主旋律音乐创作节目《星火乐章》!

  是一个创作、演绎红歌的节目!

  在这样的节目上,你只塑造一个深山里的“阿嬷”的形象,最多是符合“亲人”这个命题……

  但节目的命题,不仅仅是“亲人”这两个字,而是用“亲人”来创作主旋律作品啊!

  前面阶段,所有人都只听出了塑造的“阿嬷”这个人物,本来就好奇为什么只有人物没有其他的……

  现在!

  沈铭恩副歌之前,一句带着“冲锋号”为伴奏的歌词“她生了一个又一个,都被号角的呼声,吹走了!”可谓是直接升华了前面所有的“人物塑造”!

  那一刻!

  很多人,忽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这句歌词之前,所有人听到的那个“阿嬷”,都只是一个深山里凄苦无比的老人形象。

  而现在……

  这个听上去非常的孤单、凄苦的“阿嬷”,直接被这句歌词,升华成为了一位“英雄母亲”!

  那一刻,所有人才终于明白,原来沈铭恩塑造的从来都不只是一个深山里命运凄苦的老人形象,而是一位“英雄母亲”啊!

  【喔!!!】

  冲锋号响起的那一刻,副歌来临之前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有种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感觉,弹幕疯狂刷着:

  【闹半天,前面全都是铺垫啊!】

  【一句歌词,将人物形象彻底反转,有点儿东西啊!】

  【这歌可以,感觉塑造的真的很好,说实话这句歌词之前我是真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反转……】

  【牛哔!不愧是红歌代言人!不愧是哈基恩你这家伙!】

  ……

  逐渐get到歌曲里点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克制不住自己的欢呼雀跃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也就在那般情况下,沈铭恩拎着话筒,大声唱着:

  ……

  “山那边是什么?”

  “是烈士的英魂!”

  “是他们拼死保卫的新zg!”

  “河那边是什么?”

  “是绵延的战火!”

  “她望着远方泪一滴滴的落!”

  ……

  “哇!!!”

  现场很多人听着这几句歌词,真的有种“鸡皮疙瘩掉一地”的感觉啊!

  很多人都下意识的低头去看自己的胳膊上,真的就发现上面有密密麻麻的一层鸡皮疙瘩啊好吗!

  真的就感觉,在短暂的一句歌词将整首歌的主题进行升华之后,直接进入这样的副歌主题,真的给人一种热血沸腾,又忍不住感动到潸然泪下的感觉啊!

  是!

  的确!

  这首歌的歌词里,有那些为国捐躯的热血片段!

  但同样!

  歌曲里,也有“刀”啊!

  你听啊!

  沈铭恩还唱着最后那句:

  ……

  “和平来了~”

  “他们走了~”

  “她等的人再也回不来了。”

  ……

第263章 原版,不应该被遗忘在深山里的《阿嬷》!

  “喔……”

  《星火乐章》节目的镜头扫过每一位观众,每一位嘉宾,每一位工作人员,你会发现他们脸上全部浮现出了名为“惊艳”的表情。

  很显然,他们全都被沈铭恩这首《阿嬷》以及歌曲里那些情感给打动了啊!

  要知道!

  就在刚刚!

  所有只是听《阿嬷》副歌的那几句非常热血、高燃,歌颂先辈英烈英魂的歌词,就已经起了鸡皮疙瘩了……

  可是万万没想到,那还只是一个开始!

  结尾这句“和平来了,他们走了,她等的人再也回不来了”才是整首歌的主基调啊!

  这句歌词,才是最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最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的歌词啊!

  沈铭恩现在正在延长的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

  叫《阿嬷》……

  主歌部分,一开始塑造的也不过是一个深山里饱受封建社会压迫、迫害的老人形象。

  这也导致即便“衔接”的那句歌词“她生了一个又一个,都被号角的呼声吹奏了”反转力非常强,可在副歌一出来的时候,所有人的注意力,还是下意识的被副歌给吸引走了。

  没办法……

  谁让副歌的“内容”,那么的“红”啊!

  副歌一出来,感觉好像前面的“人物形象”都白塑造了,那么多的功夫全都白下了。

  这就是主旋律的魅力啊!

  也是主旋律风格,很难与其他风格做融合的原因……

  那股旋律一出来,其他旋律都只能靠边儿站,太“霸道”了好吗!

  这也就导致,副歌一出来,很多人都快忘了前面唱的啥了。

  可也就在这时候……

  在副歌的“末尾”,沈铭恩加了这样一句“和平来了,他们走了,她等的人再也回不来了”!

  一句话,直接将整个副歌进行了一个“反转”,并跟前面主歌描绘的那个活灵活现的“阿嬷”形象进行了“首尾呼应”!

  同时!

  将那份歌曲里描绘的战争当中本就非常强烈的“悲壮”情绪,渲染到了极致!

  一个“英雄母亲”的形象,就这样生动形象的刻画在了每一位观众的脑海里!

  你说!

  这届观众,如何能不震撼,如何能不激动,如何能不起一身的鸡皮疙瘩啊!

  ……

  “炊烟飘过~”

  “煮饭的柴火把腰压弯了~”

  “压弯她的不止柴火~”

  “黄昏日落,阿公敲着碗筷把歌唱着~”

  ……

  舞台上,沈铭恩的演唱还在继续。

  b段主歌副歌其实跟a段是没有区别的,可饶是如此,第二遍听这几句歌词,很多人还是会有不同的感触……

  “煮饭的柴火把腰压弯了,压弯她的不止柴火”这样的歌词,里面蕴含了深刻的“暗示”,暗示阿嬷承受的不仅是生活的负重,更是“民族解放”的“历史重量”!

  “抚着石碑影随风婆娑”的意象,将个体的等待升华为对烈士英魂的守望!

  哪怕是最简单的歌词,也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

  “她每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过!”

  “等远方开来的车!”

  “门口的板凳在那从没挪过!”

  “眼神还在期盼着!”

  ……

  有网友说,《阿嬷》这首歌的编曲其实还蛮有意思的。

  它保留了民谣的质朴底色,同时加入到号角、二胡呜咽等元素,尤其是号角,也就是之前说的“冲锋号”。

  号角,作为革命文化的典型符号,与“母亲的呼唤”形成声景蒙太奇,将私人情感直接升华为了公共情感;

  二胡的使用更为精妙,其哀婉音色既延续了对女性苦难的表达,又通过音域的拓宽,赋予歌曲悲壮的史诗感!

  各种带有独特特色的国风乐器,渲染出了独属于我们国家贫苦人民的气氛!

  也随着时间推移……

  b段的副歌,悄然来到。

  沈铭恩唱那句“她生了一个又一个,都被号角的呼声吹走了”的时候,第二遍重复的副歌直接形成了一种“仪式化”的叙事节奏,这种循环不仅强化了牺牲的持续性,更通过最后那句歌词“和平来了,他们走了”的对比,在时间的维度上制造了情感张力!

  和平年代的繁荣与革命年代的牺牲,形成“永恒对话”,使得观众在时空交错中,能够很轻易的产生“历史在场感”。

  也就是所谓的“代入感”!

  一下,仿佛将观众们,都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首节 上一节 351/3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