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美1625 第189节

  新华人,似乎并不是那般好拿捏的。

  ——

第314章 财税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起因,如果套用明末的历史,其实就是‘苏格兰鞑子’造反,国内也是‘流寇’横行(是时,伦敦郊区和很多郡的农民展开大规模的反圈地运动和抗税行动)。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不得不向英国的‘东林党’低头,来了一个‘亲贤臣远小人(即召开长期议会)’。”

  “随后,英国版的“厂卫”,嗯,也就是皇室法庭被‘东林党(议会)’废除,国王的宠臣斯特拉福伯爵和劳德大主教被当做魏忠贤给咔嚓了。最后,连国王查理一世也被抗税的‘东林党(资产阶级)’勾结‘流寇’,即所谓的农民革命势力,给送上了断头台。”

  “而那个时期,英国一帮议会老爷为了应付内战,便引进了两个税种,消费税和土地税。当然,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来源,那就是拍卖国王、教会以及公开与议会为敌的贵族地产与其他财产,由此才筹措了大量财政资金。”

  “通过这些举措,英国的财政收入方才迅速好转,并藉此组建了数万规模的议会军,为赢得内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总得来说,英国的财政收入是从‘卖地’开始的,这其实是‘土地财政’与后来的闯王‘追赃拷饷’的结合版。”

  “我们新华目前的财政收入大头除了走私贸易外,最为重要的来源也是‘土地财政’,即通过为大量移民提供耕地的方式,从他们身上收取15%的农业税,以及移民的各种农业贷款利息收入。”

  “至于,某些人提出的挖金矿、铸金币来直接补充财政的说法,我认为是极其荒谬和可笑的,更是对新华财政制度的一种结构性破坏!”

  1635年12月20日,穿越众代表大会筹备会议召开,决策委员会各部委负责人齐聚执政大楼议事厅,就本年度的政府工作各项进展情况先“对一对账”,以便更为全面、更为直接地向全体代表做汇报。

  出乎意料的是,就在各部位皆一片大好的成果汇报中,却传来了一个不甚和谐的声音。

  财政委员邓智宸当着委员会诸多大佬的面,毫不客气地指出新华目前的财税问题简直就是一团糟,官企不分,公私不明,税制不清,而且根本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财税制度。

  所有部委没有任何预决算的概念,就算有,也是相当的粗糙和笼统,根本不能作为国家年度决算的参考数据。

  而委员会领导层更是对他所负责的财税部门不予重视,对这些年陆续制定的财政政策也根本没有遵照执行,似乎将财政部当做一个纯粹记账的会计和管钱的账房。

  更让人担心的是,若非现在新华人口不多,而且诸多商品也在实施某种程度上的价格和交易管制,就以目前这种无序管理的财税制度和滥发货币的行为,恐怕早已发生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至于政府税收,更是一笔糊涂账。

  政府控股的十余家大型工矿企业和贸易公司,每年缴纳的利润甚至经常不经过财政部,而直接被其他使用部门或者地方借支挪用。

  而且,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也缺乏必要的财政监督。

  后世,曾有人说过,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

  而在邓智宸看来,新华虽然已建国立业,并陆续增设了若干政府职能部门,但依旧是一个管理极为不规范的“小山寨”。

  其实,相较于其他穿越众,邓智宸在这十年里表现得很低调,甚至还有些小透明。

  但他在成为海军学员兵前,却是一个妥妥的富二代,家里有矿的那种。

  但他却选择了去考海军舰艇学院,成为一名预备军官。

  跟着“破浪号”来到这个世界后,很是郁闷了一段时间。

  在开拓起步阶段,其他学员兵不是领兵打仗,就是勇于地方拓殖,最不济的也会就任“国企”领导职务,为新华的工商业发展出一份力。

  邓智宸出生土豪家庭,耳濡目染之下,在商业方面多少有几把刷子,按理说更应该主持新华贸易事务方面的工作。

  但委员会主任罗振辉和副主任李显清却将他安排为政府财政的负责人,理由就是他从小会理财。

  他曾多次向同学吹嘘,在上小学时,就掌握了数十万元的资产,然后经过多年的打理,考入海军舰艇学院前,更是让这笔钱滚到了近千万的规模。

  嗯,既然会理财,也从小就跟钱打交道,那便为新华政府掌管钱袋子吧。

  邓智宸在获得这个任命后,懵逼了许久。

  不是,我从小跟钱打交道,那是因为家里的长辈在不停地给塞钱呀!

  至于理财,从数十万增值到近千万规模的庞大资产,那也是我纯粹在吹牛逼,当不得真。

  至于看得懂企业财报、能编的了会计表格,那也是我走马观花,仅了解点皮毛,财务管理真的不是很精通呀!

  可看到其他穿越众在各个行业和部门中都做得风生水起,颇有建树,邓智宸自然不能打退堂鼓,说自己不行。

  没错,男人就不能说自己不行。

  于是,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开始从事财政方面的管理事务工作,为整个新华当起了大管家。

  好在,刚刚接手的时候,新华的整个体量并不大,人口千把人,工矿企业三五个,剩下的全都是开荒种地,财政管理的工作还是比较简单。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在刚刚接手工作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都是不太胜任的,也都是通过一边糊弄着工作,一边自己摸索着,边学边干,最后慢慢地上手,并最终总结和归纳出自己的工作思路,建立起一套像模像样的流程和制度。

  一个国家的财政制度,无非就是收入、支出、预算等问题,以及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出台相应的财政政策,对国家总体经济进行合理调控。

  但是,从具体的税收、债务和非税收问题,到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社会保障与福利,以及公共投资等实际情况时,却是一整套极为专业而又繁复的社会综合管理体系,需要进行统筹兼顾,全面考虑。

  任何一个细微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经济体系失衡。

  经过数年的潜心琢磨,再借助着回忆后世一鳞半爪的国家财政体系,邓智宸硬是靠着一己之力,搞出了一套比较符合当前新华国情的财政管理制度。

  但是吧,新华草创至今,虽已逾十年,可大多数部门和人员仍在延续着粗犷式的发展惯性,别说精细的财政制度,就连处事方法也甚为不规范。

  在很多人眼里,只要最后能将事情做成了,做好了,过程中的精细化管控并不重要。

  这种管理方法,就属于典型的军队作风,简单而粗暴。

  哦,说到军队作风,倒有些不太合适。

  因为,军队在作战时,有大量的专业参谋人员进行合理分工,会考虑诸多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并对整个战事进行推演和预测,然后再根据战场变化,及时做出针对性的布置,整个战斗计划制定得极其详尽而又科学。

  而新华的诸多部委以及地方政府,行事风格却与之大相径庭,仿若还停留在原始的粗放阶段,对财政部所制定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也很是不耐,认为是对他们所在部门行事过程中的一种束缚和制约。

  当今世界风起云涌,殖民扩张也是如火如荼,这个时候就需要甩开膀子大干快干,一日千里,可不能被一些“繁文缛节”给阻了前进的脚步。

  对此,邓智宸身为财政部门的负责人,很是无奈,也略感不满。

  话说,不论是此前的历朝历代,还是后世的近现代社会,中央政府中除了管人事的部门最为权重,接下来不就是财税为次吗?

  难不成,我们新华的财政部就属于打酱油的边角部门?

  当此次全体穿越众大会筹备会议召开之际,在各部委沾沾自喜地汇报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时,郁郁很久的邓智宸当即忍不住,对着众委员开喷起来,针对目前新华各部门和各地区混乱而无序的财政管理进行了毫不客气地批评,同时还向委员会领导层隐晦地指出,一个健康而又合理的财政制度,对于新华未来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们新华好歹是一个国家了,而且未来的目标也是成为一个强大而又文明的近代国家,所以,一切事务都必须要纳入正规的管理范畴之内,而不能像一个草台班子那般,粗放而无序。

  与会的各部委员们面对邓智宸的指摘和批评后,先是惊愕不已,继而神色各异,表情不一。

  这位大管家虽然平日里显得有些婆婆妈妈,总是在他们面前唠叨不停,但脾气向来是极好的,很少会表现出这般激扬。

  怎么,今日里却突然发飙,不仅强调财政管理的重要性,还开喷所有部门,属实让人意外。

  在很多人眼里,财政部就是一个纯粹的后勤辅助部门,要论重要性,军务部、外交贸易部、科工部、民政部、移民拓殖部、农林畜产部、卫生文教部等部委哪个不比它重要,就连刚刚成立不久的内务部,其作用怕是也要比它强几分。

  不过,这也无怪呼他们这般轻视财政部,因为他们此前根本就未有与之打交道,对财政(财务)多少缺乏一定的了解。

  毕竟,大家在此之前,不是舰艇教官,就是海军学员兵,哪里晓得基本的财政知识和体系。

  到目前为止,新华的主要财政收入大致分为三类:税费收入、非税收以及政府债务。

  税费收入,主要包括境内“国企”和私营作坊、贸易商社(数量很少)的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

  由于新华的工矿企业数量还不是很多,税基也相应的很小,每年所征税费不过寥寥两三万元,于政府总体收入而言算是聊胜于无。

  而新华财政收入的大头则是非税收,即政府控股工厂和商贸公司上缴的利润。

  比如北方贸易公司,一年的皮毛贸易收入高达三十余万元,缴纳的利润则超过十万元。

  比如美洲贸易公司(即走私贸易公司),每年营业收入更是高达一百多万元,上缴利润二十五万余。

  而国营企业,出于各种原因,有政策性亏损,也有市场性盈利,但总体上而言,它们是支撑新华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为政府财政贡献了相当多的收入,大概在五万到六万元之间。

  至于政府债务,则属于非正常财政收入,一般是政府面对突如其来的财政支出的情况下才会产生。

  比如,数年前,澳门的葡萄牙人派出四五艘船载运大明移民前来新华,为了支付庞大的运费,政府不得不临时从新华贵金属公司借了价值二十二万元的金币。

  这些钱虽然仍属于新华资产的一部分,但却是以政府债务的名义存在。

  另外,为应对西班牙入侵,政府又借了一笔二十万元的债务,用于采购军械和支付军饷、伤亡抚恤。

  在外行看来,新华贵金属公司是属于政府控制的企业,专营金沙河金矿开采、冶炼和货币铸造事务,不该与政府财政分得这么清。

  这说是债务,无非就是左手倒右手,都在新华经济系统内循环,却要在财政上记一笔债务,纯属多余。

  但是,按照一个“正经”的国家财政制度,依靠金矿采掘平白多出一笔庞大的资金,自然不能将其当做一般性财政收入。

  从整体上来看,新华本土的财政收入加上北瀛岛拓殖队通过对日走私贸易和毛皮贸易、新华大陆贸易公司的粮食贸易,大概在70-80万左右。

  这对于一个人口规模不过五六万人的小国而言,绝对属于全球高收入行列。

  但是,新华的财政支出也同样极为庞大。

  最主要的支出便是移民,包括运输、保障、物资补给、“公关费”、采购费(主要是特殊人员,如工匠、年轻妇人)、船员薪金、人员损耗等诸多环节和人员费用,这几乎要占了整个财政收入的五成以上。

  另外,移民抵达新华后,还要支付一笔后续的安置费用、物资消耗费用,以及相应的医疗、防疫、教导、归附等其他间接费用。

  抛去移民支出后,剩下的则是地方城镇村屯建设、道路修筑、码头营建、教育、卫生、新田开发,以及国防和政府人员薪金等诸多一般性财政支出。

  每年这么一算,新华的财政根本就剩下不了多少。

  而且,为了加快发展速度,新华政府往往采取的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以扩大财政赤字的方式,来加大国内诸多事务的投资力度,以促进新华各方面事业呈跳越性发展。

  那么,要想满足未来发展需要,那么是不是该建立严格而规范的财政制度,厘清国内稍显混乱的税费收入、政府开支,以及预决算体系呢?

  ——

第315章 “敢于对自己动刀”

  “诸位,当下,我们新洲华夏实施的是********体制,政府对全民经济实行有***地控制,使得目前财税体系也相应较为简化,这是现状。但切不可误以为,我们就不需要建立起科学而合理的财政制度。”

  “遥想当年,哦,不是,应该是后世*****成立没多久,中央财政收入的大头皆来自**企业利润上缴,可即便如此,必要的税收体系仍陆续搭建起来,使之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

  “有时候,高度的****体制确实能让我们得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调动全社会的所有资源,加快我们的发展速度。”

  “但,无须讳言,它却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和**短板,即无法及时响应市场,缺乏价格信号,会在未来某个时候导致严重的供**需失衡,继而会造成经**济**失去活**力。”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市场经济的培育,要适当鼓励和发展民间多元化经营,为新华经济的全方位腾飞注入动力。”

  “而在此之前,我们就有必要建立一套规范的税费管理体系,不仅为将来各类经济主体的发展树立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规则,而且还能为此后实现财政充裕提前打下基础。”

  财政委员邓智宸就新华目前混乱的财税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狂喷了一阵后,随后话锋一转,便提及了如何厘清税制,以及如何确立规范财政体系的建议。

  “就我新华目前经济发展现状而言,财税体系的设计原则将本着以下几点来进行:一是,要轻税简政,避免境内国民再度生出大明那般苛捐杂税的感觉,得让百姓心里踏实,要安抚人心,同时也能以低税率刺激生产和贸易。”

  “二是,要实用优先,税种设置简单易行,适应我新华目前经济状况和国民的理解能力。”

  “三是,激励发展,通过税收优惠这根杠杆,撬动和扶持关键产业崛起,比如矿业、造船、冶金以及农业。”

  “四是,渐进改革,比如农业税,初期不必强制要求以货币来缴纳,可以实物税为主,待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状态,再过渡到货币税,步子不能迈得太快,得稳稳当当。”

  “嗯,这几条原则很好。”委员会主任罗振辉微微颔首,眼中满是认可,随即抛出关键问题,“那么,你们财政部具体要征收哪些税种呢?”

  “两位主任,各位委员。”邓智宸朝在座的众人点了点头,脸上带着一丝振奋的神情,将桌案上的一摞资料摊开,略微扫了一眼,然后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根据我新华现有发展状况,财政部将在全国范围内征收以下几个税种,并制定了相应的税率。”

  “首先,重中之重的便是农业税,这关系着我们新华四万余国民的生存问题。此前,我们在征收农业税时,犯了不少低级错误,比如以人手不足的借口要求货币形式征收,造成农人运输及买卖困难;比如,简单粗暴地以土地面积征收定额,造成农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额外地增添了税负。”

  “故而,我们在未来征收农业税时,将允许农人直接以实物的形式缴纳,税率仍为15%,按土地三年内平均产量核算计征,若遇灾年或减产情况下,则根据实际产量酌情下调征收额度,确保农人不至税负过高而面临生计的问题。”

  “其次,便是工商税,针对我新华国营公司和私营作坊、商贩等经济主体征税。按照此前的税费征收惯例,所有国营公司、垄断贸易公司在征收了10%的营业税后,还需上缴20%-40%经营利润,用于财政再分配。”

  “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全然没有充分考虑到具体产业和公司的实际情况,缺乏相应的合理性。比如,我新华大力鼓励发展的冶铁、造船等产业,若是未能给企业留足充裕的发展资金,不利其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此类国民支柱性产业的增长。”

  “所以,对这些国营骨干企业可减免部分税收,少缴营业利润,助力其开足马力扩大规模。”

  “对于私营作坊或个体商贩,……呃,当然,这类经营主体目前数量还很少,但我们也要未雨绸缪,提前就此类民营资本定下征税费率。”

  “我们财政部的考量是,为了放水养鱼,私营作坊或个体商贩的税负不宜过高,按照行业和产业的不同,以营业额征收5%-10%。一些经营规模极小的商贩,年营业额低于五百元的,则免于征收营业税,让他们能在市场的土壤里先扎稳脚跟。”

首节 上一节 189/2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