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北美1625 第170节

  而且,他们还从西方传来了许多大明未曾有过的学识,比如平面三角学和球面三角学,笔算方法,以及带来了一些西方火炮制造的技术,并著有《火攻挈要》一书。

  难不成,我们需要提防他们这些耶稣会传教士吗?

  “我们老师说过,当今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与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期,西方欧罗巴正在开始崛起,殖民扩张加剧,整个世界的权力格局也在进行重塑。”田小冬端起茶壶,给这位钦天监的大人倒了一杯茶,然后继续说道。

  “老师还说,这一时期全球的主基调就是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资源的争夺、科技的进步以及军事力量的较量,可谓是野蛮的丛林世界,奉行弱肉强食的原则。强者,掠夺一切,弱者,等待灭亡。”

  “大人恐怕还不知道吧,西夷此时已经开始凭借他们先进的火器技术、航海能力和组织效率,对诸多大陆上的原生文明进行了残酷的征服和掠夺。”

  “美洲的原住民在西夷殖民者的枪炮和疾病中大量消亡,非洲的昆仑奴被贩卖为悲惨的奴隶,东方的一些古老帝国则逐渐沦为他们掠食的目标。”

  “这种赤果果的强权政治,体现了当下国际关系的残酷本质:强大的国家通过武力和技术优势掠夺弱智,而弱者则往往无力反抗。”

  李天经听到这里,手中的茶杯微微一颤,茶水险些洒出。他放下茶杯,语气中带着几分震惊:“你是说,西夷已经在海外如此肆虐?”

  那名少年点点头,继续说道:“数年前,荷兰红毛夷曾数度侵犯东南沿海,占澎湖,夺东番(即台湾),袭福建。若非大明尚有一战之力,未让其得逞,怕是红毛夷会如南洋爪哇、苏门答腊那般,侵入沿海之地,掠大明之财。”

  “你们老师的意思是,若我大明积贫积弱,无力对抗西方夷人,也会沦为他们侵袭和掠夺的对象?”李天经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是的,一定会这样的。”坐在一旁的何守有非常笃定地说道:“大人肯定不知道,在万历年间,窃据吕宋的西班牙人曾制定了一个入侵并征服大明的庞大作战计划。”

  “他们准备动用4000到6000名士兵组成远征军,先是占领大明的沿海地区,然后逐步向内陆推进,最终吞灭整个大明,将他们的天主教传播到华夏大陆。”

  “4000-6000名士兵就想征服我们大明?”李天经顿时被惊到了,语气中带着几分不屑与愤怒,“西人何敢如此狂妄?”

  “其实,在西人看来,制定此番入侵计划并非张狂。”何守有摇摇头说道:“老师曾给我们说过,西人在征服美洲的过程中,相继灭亡数个历史传承悠久的庞大帝国,但每次出动的军力并不多,仅数百之兵。”

  “他们甚至在击败一个名为印加的土人王国,兵力之数不过一百余人。他们自持有威力巨大的火器,锋利的刀剑,坚硬的铠甲,还有土人未曾见过的战马,便一路屠灭无数城邦王国,最终夺下了数个大明领土的殖民地。”

  “嘶……”李天经倒吸了一口气,“西夷竟如此……凶蛮!”

  “嗯,也不是西夷凶蛮的问题。”田小冬接过话来,“我们老师说,在这个世界上,一旦落后就要挨打,贫弱就要受欺。”

  “落后就要挨打?”李天经低声重复着这句话,仿佛在咀嚼其中的深意。

  “没错,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拥有雄厚的实力,才能不怕别人欺上门来。”

  “而且,老师还说,古人所提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呵……”李天经听了,苦笑一声,随即玩味地看着两名新华使团少年,“那你们说说,新华算不算非我大明族类?”

  “……”

  两名少年对视一眼,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

  李天经见状,哈哈一笑,摆了摆手:“罢了,罢了。今日与你们一番交谈,倒是让我受益匪浅。或许,我们这些老朽之人,也该好好想想大明的未来了。”

  两名少年微微一笑,恭敬地行了一礼:“大人英明。”

  “跟你们一比,我可一点都不英明了。”李天经苦笑着说道:“想不到你们小小年纪,在受得你们老师一番教导后,居然有此见识。……呵呵,未来可期呀!”

  “不敢受大人夸赞。”

  李天经笑了笑,端起茶杯慢慢地品酌,但眉头却不由紧锁了起来。

  我们在同海外西人的学识交流中,难道真的需要防夷吗?

  ——

第287章 可怜的大明“打工人”

  田小冬一边在书案上整理着在京收集的书册和情报资料,一边偷眼去瞄窗边看着邸报出神的老师。

  孟胜新坐在窗边的藤椅上,手中捏着一份邸报,目光却透过窗棂,望向远处的天际。他的神情平静,似乎对大明朝廷给予的“赏赐”并未表现出太多的沮丧和失望。

  经过半个多月的交涉,大明朝廷对新华所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并未尽数应允,仅对通商、移民、军事合作、办学等四个条件做出限制性地许可。

  而且,通商也仅限于广州和泉州两处大明市舶港口,一如其他海外藩国一样,其他沿海港口城镇禁止随意出入。

  至于移民,初时大明政府是直接开口予以拒绝的。

  开什么玩笑,我天朝子民怎么能被外藩小邦随意拐带出海呢!

  要知道,在洪武年间,我大明就曾颁布了极为严格的禁海政策,几乎完全禁止任何百姓出海。

  即使,到了永乐时期,我大明组织了数次大规模下西洋活动,但民间海禁依旧非常严厉。

  也只是到了隆庆年间,由于倭寇问题逐渐缓解,加上朝廷的需要,以及沿海地区“海商”的呼吁,海禁政策方有所松动,民间走私贸易才日渐兴起,尤其是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

  及至目前,随着西夷的到来和民间海商的泛滥,大明的海禁政策已名存实亡,百姓出人更无限制。

  但是,我大明朝廷官面上却依旧是严禁治下子民出海移民的。

  凡是私自离了大明百姓,那就是天朝的弃民,更是“化外之民”。

  要不然,为何要弃母邦而去?

  不过,当新华使臣婉转地提出,将那些遭灾受害的无数难民转移出海,前往新华垦荒生息,也是为大明分忧,为朝廷解困。

  若是成千上万的流民无以赈济救纾,那后果是什么,大家都能想象的出来。

  参与商谈的大明官员听罢,沉默良久,随即在请示了内阁后,对移民出海问题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即,我官方明面上依旧不允许大明子民私自出海,但对于新华招募大明难民前往海外“垦殖和打工”的行为,将不会严厉禁止。

  但这种行为,必须向所在地方府县官员进行报备,经获准后,方可进行“招募”活动,而且整个过程要在地方政府和卫所的监督下进行。

  军事合作,那不用说,大明政府欢迎新华为明军提供相应的火器和装具,也接受新华海军在辽海地区给予东江镇的军事支持。

  不过,出于对新华的优待,大明政府允许新华使臣在获得礼部签发的凭证后,可行走于广州、南京和京师三地,并要求在当地官府进行及时报备。

  按理说,新华使臣在太和殿上,当着崇祯帝和群臣的面大表一番“忠心”后,引得崇祯龙颜大悦,趁机提出十余项“赏赐”,但最终却仅得到这么几个小要求,应该会感到非常的失望才对。

  “其实,我们提的那些要求,大明政府同不同意都无所谓。”孟胜新放下手中的邸报,笑着说道:“以大明中枢目前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即使我们没有获得他们的诸多许可,还不是照样能像以前那般进行移民和贸易(走私)。”

  “此番朝觐,最大的目的是要在大明获得一个正式的官方认证。嗯,也就是说,我们新华跟大明政府建立了一种比较亲密的宗藩关系,然后便可以借助这种身份的掩护,在沿海地区做些以前不能做的事情。”

  “老师,那我们为何要向皇帝提出那么多条件?”

  “古人有句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孟胜新笑着说道:“我们跟大明之间谈条件,自然是先狮子大开口,然后再坐地还价,能要一点是一点。”

  “你们想想,大明诸多藩属国之中,最终能为其分忧解难的有几个?此前,朝鲜算一个,在对建奴的作战中,对辽东军事助力甚多。不过,自建奴于数年前将朝鲜暴打一顿后,不敢在明面上支持大明了,更不敢派出军队襄助辽东诸镇进攻建奴。”

  “相反,这几年时间里,我们新华积极出动海军舰船协助东江镇反击建奴的侵袭,并帮助总兵黄龙稳定辽海局势,使其能在旅顺、永宁、熊岳等沿海堡寨建立坚固的防线,还配合东江水师大破登莱叛军水师。”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新华可以较为优惠的价格为大明提供一部分守城利器——火炮,从而为明军巩固并稳定辽东局势提供巨大的支持,就凭这一点,便足以让大明政府高看我们新华一眼。”

  “要知道,登莱叛乱发生后,大明不仅损失了数年来辛苦铸造的大量火炮,还导致数百名优秀的兵仗局铸炮匠人殒于乱中。这使得大明在短期之内,无法拥有足够的火炮来对抗建奴的侵袭。而缺乏了重火力的支持,辽东诸镇的官兵似乎就不怎么会守城了。”

  “说来,也是唏嘘不已呀,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就以擅攻城亦擅守城而闻名。而甭管发源于东北还是西北的诸多胡族鞑虏则截然相反,擅野战的同时,是既不会攻城,也不会守城。即便横扫欧亚大陆如卷席的蒙古人也不例外,否则,区区一座襄阳城还用围攻七年之久,最后还得吕文焕献城投降才能将其夺下。”

  “但是,到了天启、崇祯时期,居然出现了倒反天罡的一幕场景,辽东的诸镇明军丢失了祖传的守城手艺,频频让建奴拔城夺寨。嗯,别管建奴用的什么法子,偷袭也好,内应也罢,无论怎样,明军确实在面对建奴大举攻袭而来时,表现得极为差劲。”

  “你们说,难道建奴的一个个领兵将领都是孙武、韩信附体了?要不然凭啥能那么勇?”

  “对了,说到守城的话题,不得不提一嘴那个被凌迟处死的原蓟辽总督袁崇焕。我觉得他最大的贡献并不是打赢了那场所谓的宁远之战以及后来的那个宁锦大捷,也不是构筑了那条从宁远直到山海关的让建奴想起来就头如斗大的坚固防线,而是让明军学会了什么是守,以及如何去守。”

  “……”田小冬与何守有两人听得是津津有味,丝毫没觉得老师的话题似乎已经从朝觐的话题转到了毫无相关的明军战术方面来了。

  “而到了现在,辽东明军似乎没了火炮,就不知道怎么守城了。若是,他们去翻翻《纪效新书》,去看看《武备志》,或者寻来一本《阵纪》,也不至于如此废弛。哎,说白了,大明的军心都散了,没一点精气神,都被建奴打出心理阴影了,以至于他们未战就先怯三分。”

  “可是,这火炮呀,毕竟是一种消耗品,需要不停的铸造和补充。铜炮的使用寿命稍稍长一点,可以打出百十发或数百发炮子,而铸铁炮却因为工艺的不成熟以及材料的不过关,导致许多铁炮仅能发射数十次便难以继续使用了。”

  “可大明工部的兵仗局在登莱叛乱中损失大量优秀铸炮匠后,火炮产能根本无法供应辽东诸镇明军所需,只能设法对外采购。我们新华的火炮铸造规模虽然不大,但一年下来,也能造出数十上百门,可以勉强支应明军所需。”

  “老师,我们……,呃,大明此前就没有库存吗?”何守有好奇地问道。

  “当然有呀!”孟胜新嘴角露出一丝嘲讽的神情,“在登莱叛乱发生后,大明政府调动各地镇军进行平叛,为了对付叛军的火炮,大明兵部曾要求兵库司调拨库存火炮一百二十门,以供平叛大军所需。你们猜,最后怎么着?”

  “……”两少年摇摇头,眼神中流露出好奇的表情。

  “兵部官员在实地查证后惊讶地发现,那些登记在册的‘大将军炮’半数以上竟然是桐油刷漆的松木模型!”

  “啊!”两少年顿时惊得目瞪口呆。

  “更让人悲哀的是,当年孙元化引进的五六名葡萄牙铸炮师,因为长时间拿不到饷银,只能在工部兵仗局偷偷打制铁锅来换些银钱。还有,工部拨付给宁远、东江诸镇的火药,三成被挪作元宵节烟花原料。”

  “辽东明军使用的火铳,炸膛率也高达两成,而我们新华火炮和火枪的故障率则仅为2%。这也是东江镇黄龙所部宁愿将兵部拨付的火铳丢到库房里,也不愿意将其装备部队的原因之一。”

  “最致命的是,大明制度性的溃烂,让他们的军事问题也变得更为严峻。听说,当今首辅温体仁在绊倒上任首辅周延儒的诸多攻讦中,其中有一条就是将兵部火器制造经费挪作党争经费。”

  “七月建奴入寇宣府,内阁曾召命兵部调神机营前出张家口,以为京师屏护,但遭到兵部尚书张凤翼的拒绝。有市井传言,神机营为掩盖巨大的空额,大量临时征召泼皮无赖充入军中,而这位张尚书深谙此中详情,害怕神机营贻误军机打了败仗,从而连累到自己,所以才不允许神机营出京御敌。”

  “大明怎会如此……”

  “唉,大明的问题可以说已经是积重难返,无以救治了。”孟胜新叹了一口气。

  “老师,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怎么办?”孟胜新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大明朝廷虽未全数应允我们的要求,但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缝。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借助这扇门缝,慢慢地将门开得更大一点,逐步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至于大明的局势,我们只需继续提供支持,静待时机。只要能勉力帮着大明能多撑一时,就撑一时,以便我们新华可以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一些人口和资源。”

  “大明真的……”田小冬欲言又止。

  他们虽然从小被新华收养,并在他们的悉心抚育和教导下长大,但他们却一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多少有一点牵绊和寄托。

  若是大明就此颓势下去,继而覆亡消散,说实话,他们心中还是有点……不落忍。

  因为,在孟胜新的影响下,他们这些失孤乞儿也生出了一丝家国情怀。

  他们对大明还有有点感情的。

  “算是病入膏肓,已然回天乏力了……”孟胜新摇摇头叹息道。

  就大明目前的局势,天灾不断,流民遍地,再加上建奴时不时地打上门来,使得大明政府根本无法平复国内诸多问题。

  而且,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也难以应对如此规模和范围的自然灾难和剧烈的社会变乱。

  不过,在这种情势下,也并非完全没有办法。

  只要以史为鉴,就会发现我们的老祖宗们在面对此种情况时,最好的选择就是四个字--以拖待变。

  犹记得,各种历史文献中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后,大明境内此起彼伏的自然灾荒和瘟疫突然间就消缓下来,整个形势也在一天一天的迎来好转。

  若是,大明(崇祯)能有一点耐心,做事不那么地急切,也不要将自己手里的本钱一下子全都梭哈了,说不定还真的可以熬到曙光来临的时候。

  说实话,在自己血槽将空之时,真的不要急着反攻,更别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

  而是以保存实力、保全自己为第一目标,不输当赢,能拖一时算一时,以等待转机的到来。

  而做到这一点,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可问题来了,崇祯帝又是一个最没有耐心的人。

  像大多数的朱家皇帝一样,他御下严酷,性好猜忌而且脾气暴躁,对大臣武将动辄呵斥、问罪、砍头乃至凌迟。

  最重要的是,崇祯帝极度自负,从来只相信自己,其余的任何人在他眼里就是想要害朕的刁民。

  呃,他在位的十七年里,换了五十多个大学士,各部尚书差不多一年就得换一茬。

  遇上这样的老板,谁特么的还有心思好好打工!

  猛将曹文诏,曾为熊廷弼、孙承宗部属,作战勇猛、悍不畏死,史称明末良将第一人。

  时人曾为其作歌“军中有一曹,西贼闻之心胆摇”。

  就是这么一个忠臣良将,崇祯帝怎么对待人家的?

  七月,建奴入寇大同、宣府,灵丘以及诸多屯兵堡寨相继失陷,唯独曹文诏与总督张宗衡死守怀仁,令建奴未能进一步深入。

  九月,建奴回兵,曹文诏试图尾追,不令其从容退去。

首节 上一节 170/28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