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时代 第86节

  除了会展中心模式,后续有人要延续他们现在的做法,那就有一个算一个,都只能挣些小钱了。

  “干爹你那边现在怎么样?”

  “刘炳荣被抓了,电视台现在人心惶惶,刘炳荣案涉及的人,拔出萝卜带出泥,反正整个电视台现在人心浮躁的,于顺华顺理成章主持工作,但他不是这场事件的受益者,估计没过多久上面又会空投一个常务下来,并最终取代于顺华的位置。所以于顺华也打算走,他准备去省台,让我跟着过去。”

  张晨陷入沉思,这件事情闹那么大,往往会打破原有单位的格局,于顺华也绝不会是胜利者。

  这种时候,上面只会加强监管,最好莫过于空降一位掌控局面的角色,反正已经很乱了,现在下来的人怎么做都是有道理,正是可以洗牌安插人的时候,等到把整个乱的格局收拾了,又是新的局面。

  原台长于顺华也知道这个道理,估计现在趁着这个还能把自己摘干净的时候,动用背景,立即抽身,前往省台,而他去省台的资本,自然也就是依仗王博文了。

  “于台长那边,你送过他钱吗?”张晨突然问。

  王博文道,“送过,但于顺华要的都是正常的礼品,从没收过现金,我也问过是否给他打卡里,他都拒绝了。依我看,于台长其实想要的是政治上的抱负,他说他的工资,以及卖画的钱,足够他生活了,所以不沾我的钱,免得以后说不清楚。”

  张晨点点头,于顺华爱好国画,省内小有名气,算是一个画家。虽然没什么大担当,但确实是一个很讲政治,而且野心是在仕途的人,否则刘炳荣那么厚的后台,恐怕早把他给斗倒了,但偏偏就是刘炳荣把持常务的时期,于顺华仍然坐稳着他台长的位置,这就很不一般了。

  只是现在,于顺华也主动和王博文绑在了一起,如果于顺华在省台能够放权,干爹又能有一番作为,这个结果还是可以的。

  “所以接下来,还得苦逼制作节目。会展这条路子我们搞不通是吧?”王博文又有些无奈。

  但片刻后,王博文表情又显得有些精彩,对张晨挑了挑眉,“哦,对了,有人想要见你。你猜是谁?”

  ……

  第二天,张晨就在王博文的办公室,见到了来自总台的陈晓。

  听到要见他的人是陈晓,张晨就明白了,这位就是后世《舌尖中国》的总导演。

  “哎呀哎呀,王老师王老师,好久不见!”面前的男人方脸阔鼻,两片厚厚的嘴唇,给人以敦实沉稳之感。

  “陈导!你个好吃嘴又来扫街了!”

  王博文和陈晓握手,两人都哈哈大笑,显然早已熟识。

  王博文又对张晨道,“张晨,这位就是来自央视的导演,陈晓,你陈叔是目前央视历史记录片《中国百年》的总编导,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得主,狗的这些全国奖拿了不说,作为一个外地人,更是在我们川省拿过不少奖!”

  王博文又对陈晓道,“喏,你不是想晓得我的舌尖榕城策划是谁?你面前的这个我干儿子就是,育德的高材生!你要不要来个什么青年导演计划,把他给招募进去,以后考大学也能有个金字招牌!”

  张晨这个哭笑不得,心想真是亲干爹啊,比你亲儿子还上心呢,这就给我拉关系了。

  陈晓惊奇的看着张晨这个高中生,显然是诧异不止。他来自央视,传媒大学毕业后就在央视发光发热,在央视那种地方,人才济济,他负责纪录片,全国高质量纪录片十份,总台独占八份。这就是央视御用导演,他当时来榕城出差,看到老朋友王博文在榕城国际数字文化节的《舌尖榕城》,简直有些惊艳。

  这构思,这拍摄的理念,极为契合他想象过的美食纪录片的模样,那种灵魂契合感,只可惜当时他是有事,又匆匆离开,赶着去国外调研,这趟回国,来到榕城,第一时间就联系了王博文,表达了对他主办的文化节完满的祝贺。

  王博文作为操盘手的国际数字文化节,还是把他打出了名气,看宣传片的印象深刻,陈晓回到总台还被人推荐过。

  不出意外,王博文可能光靠那个宣传片都能拿几个奖。

  这回和王博文碰面,想要深入聊一下,谁知道挖出一个大瓜,王博文竟然有背后诸葛亮,另有运筹帷幄的军师,而让人诧异的这居然是个高中生。

  初时听到,陈晓是怎么都不相信的,非要王博文安排面对面碰个面。

  他倒要看看王博文这个干儿子,到底是个李逵还是李鬼。

  “我虽然不是榕城人,但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同事媳妇儿是个榕城人,那时候的筒子楼,他媳妇儿就在门口腌泡菜,那个泡菜坛一打开的香味,整个楼层都能闻到,没他家的泡菜我都吃不下饭,后来我都到了偷他家泡菜坛里泡菜来吃的地步!”

  “我是个好吃嘴,一年要跑十几二十趟榕城,美食之都嘛,这里大街小巷好吃的,我都吃遍了!你干爹经常说哪里有家好吃的,我给你说,没两周我就要来,没差硬出都要过来吃!不好吃我就骂你干爹,我俩友尽了!好吃的我就留意着,下次还来!”

  王博文啐了一声,“还真不客气。”

  “你也别见怪,我们那年代,小时候家里很穷,吃那种谷壳米,就是有些米还有壳的,没有把谷壳给完全去掉,工农业不发达,哪里能吃那么精细,我们吃米饭,把有稻壳的挑出来,吃完米就剥了那稻壳,当瓜子零食吃。那时候馋,吃,成了努力最原始的动力!”

  “所以我一直有想过,是不是哪天能拍出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你们拍的舌尖上的榕城,恰好打中我的心窝窝,有一种那就是我很想拍的东西的感觉。后来听说是你策划的,那正好,我今天就找上门了,我其实有个构思,你帮我参详参详……”

  王博文也竖起了耳朵。

  张晨明白,这位是要考校自己了,这是比较高明的考校。比起直接的问询,这种方法更高明,我出招了,你接不接得住。

  而作为央视导演团队的一员,一位五个一工程获奖者,既然你说这是你策划的,而你的片子确实打动了我,那么一定也会还有打动我的能力,那么这一招出过来,便能检验你的成色。

  而放在王博文这里,他还是比较紧张的。他当然知道陈晓的能力,央视纪录片编导生涯十年,他拍过洪水纪录片,拍过小人物的保姆生涯,拍过历史纪录片《朱德》《刘少奇》。

  说实话,如果说《舌尖榕城》王博文虽然满意,榕城人社会评价也高,但他始终没底,直至连陈晓都认可表示极大的兴致,王博文才算心头落了地,稳了。等于有了来自更高水平的认证。

  而现在,他也希望张晨的才华能够被这位御用导演认可。

  张晨一副洗耳恭听的态度等他出招。

  “是这样,我有个想法,我们是不是可以讲述中国人饮食起源的故事,从茶米油盐酱醋茶划分七集,从周口店猿人遗址说起,有很多历史的考据,每一集,都由一个历史或者传说故事来引导出主题,比如醋,就用房玄龄和唐明皇因为女人吃醋的故事。比如盐,就是潘冬子给红军送盐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的出演者,就用名人来扮演,房玄龄我们找风头正劲的张超洋……他现在是红人了,纳斯达克上市,搜狐超40亿美元!让他来出演,也博人眼球了!”

  然后张晨就听陈晓给他天花乱坠的说了一番自己的这些想法,听得张晨有些打脑壳,也不是不好,可能有的还不错,但哥们儿,这不是《舌尖中国》啊!你这是《博物馆里的中国饮食》,或者说《中国饮食大考》,这一套或许未来变个花样,就是《国家宝藏》那种形式,也是可以的。

  这么一来,张晨陡然明白了,原来未来一些纪录片的思路,该不会就是出自于你这些想法吧?

  当然,张晨如果要凭真实水平,给人家央视御用的陈晓提鞋都不配。但不好意思,谁让这是我的时代主场呢。

  当下张晨也就只能强硬打断了,否则真要以他这么洋洋洒洒表达下去,自己接不住啊!

  看到张晨摇头,陈晓一惊,“这不行?”

  “完全不行!什么用名人的方式来拍,你这是蹭名人热度,真正的美食纪录片是以镜头讲故事,以画面讲故事,你用名人来拉这种热度,人家奔着名人来的,又怎么能真正体会到一个纪录片的背后意义?”

  陈晓深深看了张晨,这句话似乎当头棒喝,真有点让陈晓有些感受到面前这个少年的威力了。他纯粹也就是因为没有太好的思路,脑子是杂乱的,所以把一些想法有的就提了,没想到被张晨粗暴否决。

  是,以他总编导的身份,下面就是央视的导演团队,又有哪个敢这么直白的提出一个“不”?实在有不同意见,都是委婉表达。

  这就是粗暴否决领导!

  但陈晓吃了这一记,却暗暗心惊,收起了对这个少年的轻视,这才正儿八经默默打量。

  王博文在旁边看张晨和陈晓的对决,一时有些心紧,陈晓这种才华横溢的总编导,就像是他领域的秦始皇,他王博文也不敢在这上面提出不同意见啊,看着陈晓脸色沉凝,王博文心想大不了豁出去了,你要敢骂老子干儿子,跟你朋友都做不了。

  “怎么说?”陈晓问。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中外纪录片的区别?我有深刻印象,我看过有一部拍京杭大运河的纪录片,我们自己导演拍的,开篇明义,说它是有1400年历史,衔接南北,描述它的政治经济地位……这就是我们纪录片的形式。

  而西方那个导演的镜头就比较特别,他从一艘货船拍起,把镜头聚焦到这艘船,旁白说这艘船没有响当当的名字,船头上没有美丽的人鱼,没有上窜下窜的海盗,船尾也没有用油漆写的庸俗的语句,船舱没有堆满如山的炮弹,有的只是侧翼上印着的字母和数字!然后扩展,一艘艘船在波澜的河面展开,它们构成了这座运河的一员,形成了独特的运输方式……是不是更生动?这是什么,这就是细节。

  西方人搞电视这一套比我们早,他们早把这第八艺术玩明白了,而我们后起步,我们的文化底蕴深厚,但我们不懂如何表达,如何真正让观众对纪录片感兴趣。这一点,西方目前走在我们的前面。”

  电视的艺术走在前面,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也走在前面,那也就意味着与之衍生的宣传,也走在前面。

  这使得对方可以利用先进传播工具,肆意吊打国内落后的生产力。

  “你刚刚提出的拍摄方式,是不是和这中国导演京杭大运河的纪录片如出一辙?如果我以不客气的说法来说,这就是陈词滥调,一听就想让人恹恹欲睡。而为什么英美的纪录片频频出圈?因为他们拍摄的路子,确实不一样,如果要拍这个,我建议学习他们的路子,以BBC的方式来拍摄纪录片!”

  狗日的,陈晓竟然被这个高中生说得兴奋起来了,背脊都泌出了细密的汗水。

  “那依你所见,怎么搞?”

  张晨看着他说:“我以前看过一本书,具体书名也记不得了,而且内容也可能有失偏颇之处,大致讲的是欧亚大陆种下的小麦,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演变发展,如何引发了人类横跨大洋进行军事扩张和杀戮,以至于改变了世界的格局的。”

  “你明白吗,这样的推演自带逻辑,而且给纪录片赋予了更高维度的意义。你们应该知道《国家地理》这本杂志,可以以这本杂志上关于吃的人文故事作为整体叙述基调,七个章节的话,我们围绕美食的各个维度入手。

  第一集,就以植物本身来拍,拍一种来自于自然最原生态的食物,衍生出植物学的思考。第二集,我们可以从物理学,化学角度,来研究食物的料理。第三集,我们从农业,畜牧业下手,关心原材料的生产和多样性。第四集,我们从生态学入手,观察人类改变自然,储存,运输食物的过程……”

  “第七集,我们从艺术、人的知识,寻求以昂贵的代价和处理保护、保存食物,手艺的传承,来描述人类保存这些知识代代薪火相传,只为了尝那第一口鲜,留住人间美味。

  这可能是妈妈的味道,是记忆的味道,是初恋的味道,甚至是团圆的味道,如果还能在春节大年三十播出,效果必定爆棚!”

  等张晨讲完。

  看到的是发呆的陈晓和王博文。

第146章 立项

  国内的纪录片发展从很长一段时间起,就进入了一个冗长的慢发展时代。

  这个时期的纪录片花团锦簇,看上去非常繁荣,但实际放大了看,都是虚假繁荣。

  题材,语言,风格,结构,一窝蜂相似的扎堆,普遍陷入模板同质化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没有方向,没有话题。

  偶尔有,传播也基于专业人群的圈子里,很少有社会化的传播和影响力,基本上就没有一部纪录片作品能够达到所谓“出圈”的程度。

  而这个状态,还会持续未来很长时间。

  有多长?从九零年代末,一直持续到二零一二年《舌尖上的中国》的出世,才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千禧年后的纪录片中打开了一个广泛的社会化的传播力度,算是经历长久混沌,一剑开天那种程度。

  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面,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国产纪录片一直在原地转圈。

  这个过程中,随着国外电视节的开展,国际纪录片市场的火热,大量出现在国内从业者的眼里,只看到自家电视台高价引入那些欧美纪录片,对国人产生冲击,也对所有同行从业者的观念产生冲击。

  那时候普遍观众们会看bbc的纪录片,会说“人家这种片子才叫纪录片!”才让人忍不住想一部部看,首先得被精致的制作吸引,才能接受那些知识,背后的意义和道理。

  这个时候,从业者们才隐约有了90年代那种新思想的闯动萌芽的激情,但是所有从业者都没有方向,属于一种看着国外的片子高川仰止,而自己这边所有纪实性国产纪录片折戟沉沙的地步,只觉得根本无法追赶。

  这不奇怪,和电影工业一样,电视工业中的皇冠纪录片,也是要基于国家整体工业发展上来后,才可能办得到的事情。

  譬如BBC纪录片里面的水下探奇,飞天遁地的拍摄手法,国内怎么实现?就算是大名鼎鼎的央视,也办不到动辄调动直升机拍摄,航空拍摄的程度。

  这些都是当年底子深厚的资本主义才能干的事情。

  国内哪怕是央视纪录片团队,那可怜的项目资金低的出奇。十年后真正的《舌尖上的中国》团队,拍摄资金也不过区区400万,当然过程中有央视的牌子,可以调动一些地方资源。但到底也有限得很。有一次拍摄都是看着人家农业植保机要飞,跑上去腆着脸打个招呼,说自己央视的,能不能帮忙挂个摄像机再飞一趟?人家想着央视,那就给你飞一趟呗!这才组成草台班子航拍镜头。

  所以漫长的时间里国内纪录片困囿于固定的模板形式,这也不奇怪。

  但张晨的说法,点醒了面前的陈晓。

  陈晓只觉得王博文果然没错,他很有些对张晨惊为天人之感。他这个传媒大学毕业的科班编导,早就看到了目前国内的形势,但始终没有方向,而张晨今天大道至简的剖析,一句以“bbc的方式拍摄我们自己的纪录片”,让陈晓很有些醍醐灌顶。

  这个少年全盘否定了他的拍摄计划,但紧接着就提出了自己那有些撕开云雾见月明的想法。

  这个以关于食物的植物学,生态学,物理化学,人类社会学融入的拍摄策划,想法之高妙,维度之多元,对整体的呈现之丰富,意义的深远,都让陈晓哪怕是这么想一下,对那个纪录片的雏形都如痴如醉。

  那就像是穿透了时空而来的礼物,仿佛从未来到来的馈赠,让他一下子有一种被指明了方向的兴奋和激动。

  当天他就非得邀请张晨和王博文去那家钢管厂串串,一边撸串,一边继续聊,大有一种知音难遇之感。

  他现在完全对张晨信服。

  等到吃好喝好,临分别之际,陈晓又有些惆怅,“这是个非常好的选题,我有预感,拍出来绝对非常棒。但可惜的是……这个纪录片大概率是做不了的,央视现在对纪录片的审批,要排在很多项目之后,很难立项的,能立都要好多年……哎。估计没办法落地。”

  要到2010年,面对长期低迷的国内纪录片领域困境,国家才意识到纪录片这个电视领域的皇冠重要性,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炉,央视2011年成立纪录片频道,从而对纪录片进行单独的扶持。

  放这个时期,的确极有可能这种来自陈晓个人的选题计划,根本不可能被批准。

  所以陈晓只觉得极其的遗憾,无奈。

  ”如果我们拍出来,以播映权的形式卖给央视播出呢?”张晨问道。

  “你们自己拍出来?你确定?”陈晓发现这个张晨很有赌性,而且一来似乎就要赌一把大的。

  当然,如果真的如张晨所说那种,能够完美呈现他所讲述内容的东西,陈晓知道,央视有无数能人,能一眼识别出至宝。前提是张晨能拍出他所勾勒出来的那些内容。这一点,陈晓自己都觉得有很多困难。

  一个项目的启动,其实很多时候是没有太详细的策划的,很多时候就是有一个选题,一个方向,然后开始攒团队,思维碰撞,经历脑洞,最后定下基调和拍摄计划,然后才一步步施行出炉。

  所以基本上,一般都是由大机构来把握方向,来兜底,就好比央视,以及一些地方电视台,都是决定进行选题,策划,然后启动项目。

  一般把握方向的都是电视台和大制作单位。个人是承担不了这背后的风险的。

  但是眼前,有人告诉他,他自己制作出来,卖给央视。

  换做其他任何时候,听到这句话,陈晓都要说一声“你好大的口气!”,知道央视怎么审核的吗你就敢这么说。你制作出来,央视不买怎么办?知道什么要求吗?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才能过得了内部购片评审会吗?

  但现在他不确定了,一方面是张晨今天提出的那些设想和构思,这脑洞风暴中,完全把他给打败了。

  他今天和张晨一碰,才明白此前自己的想法好多的劣势和不成熟的地方,论惊艳程度,有张晨所说的细节吗?论整体的系统程度,有所谓的分解各个领域进行探究的意义和深度吗?都达不到。

首节 上一节 86/2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