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到这里,韩永辉询问罗守财:“罗主编,我问你,知道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哪家吗?”
“老板,我认为应该是《东方日报》。”
罗守财的回应不太肯定,他知道梦工厂和东方报业的关系,业内都清楚马家相当于韩永辉的发声喉舌。
韩永辉欣慰笑了笑,“说的对,从定位上来说,《东方日报》是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相比于其他,《明报》偏向ZZ,《星岛日报》则为专业经济报,与我们竞争关系不大。
别看我和马家关系好,其实你们也清楚,无非利益交换罢了,马家想要我的小说,我要对方帮助梦工厂宣传而已;
虽然我和马家签订着《雪中悍刀行》小说的连载合约,但你们不要畏手畏脚,该怎么竞争就去竞争。
接下来我会为报社注入发展需要的资金,具体需要多少,你们比我专业,拿出专业的计划给我,只要合理我会毫不犹豫批准……”
“啪啪啪——”
罗守财带头拍马屁,热烈的掌声在会议室响起。
韩永辉的霸道和自信瞬间就给了管理层们信心,他们发自真心的鼓掌,此时都有大干一场的信心,仿佛升职加薪就在眼前。
掌声停止,韩永辉的安排还没完,喝口自带的矿泉水,继续吩咐:“想要与《东方日报》竞争不容易……”
很多管理心里暗暗嘀咕:还不是因为老板你的小说,不然哪有三十万份销量的差距。
“等我一段时间构思,我会在我们报纸上开一本新小说。
《东方日报》每天连载六千字,我们就连载一万字,单开一张报纸专门连载我的小说。”
有了韩永辉这个保证,管理层更是信心大增,喜悦马上浮现在脸上。
对于韩永辉来说,不在乎破坏与马家的交情,事实上也没有交情,就是单纯的利益交换,同行是冤家,进入同一个行业,必定会成为竞争者。
“还有最后一点,这点你们认真听好,我教你们两个吸引销量的绝招......”
“哈哈......老板大才。”
管理层们听闻忍不住发笑,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韩永辉把港媒日后夸张、幽默浮夸、低俗擦边的标题党方式,以及UC震惊式标题讲了出来,逗得所有人开怀大笑。
成功收购《天天日报》,韩永辉终于有了自己的发声喉舌,以后可以毫无忌惮的喷人。
在讨论聊天间,韩永辉发出第一道指示:“先办一件事,接下来给我把邓光荣搞臭!”
“老板,什么都可以讲吗?”
罗守财跃跃欲试,他急需讨好老板,职位还不稳定,关键时期不能掉链子。
韩永辉无所谓的语气回应:“什么都行,也许别人害怕他……”
话没说完,不过罗守财明白,邓光荣在老板眼里算个屁!
用时一上午完成交接,韩永辉也安排好了很多事情。
《天天日报》有一家印刷厂,现在已经不需要,百利保旗下有香江最大的印刷厂,印刷业务转到百利保旗下,打算卖掉印刷厂,估值三百万。
还有一家名为天天出版的出版社,保留这个出版社,没必要和梦工厂搅合在一起,比较麻烦。
......
大荣电影公司。
邓光荣脸色阴沉的看着面前的报纸,上面的报道让他心慌又害怕。
“震惊!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泪!!!”——《天天日报》
知道事实是一种情况,光明正大完全剖析出来又是另一种情况。
这让他心中戾气不断上升,整个人怒火中烧!
“《天天日报》到底搞什么鬼?他们吃了熊心豹子胆?马上给我查清楚什么情况,然后找出幕后之人——”
邓广荣脸色铁青,双眼冒火:“让兄弟们去给我找到韦建邦,我要亲自问问他!”
“是,大佬!”
保镖兼司机马上出门去办事。
很快就传回来消息:“大佬,外面传的沸沸扬扬,都在议论你的事,《天天日报》换老板了,韩永辉接手了这家报社。”
邓光荣闻言傻眼,有气无力坐在老板椅上。
这可怎么办为好,他真不敢对韩永辉用打打杀杀的手段。
第264章 传媒行业的恐惧,霍英栋找说情
对于韩永辉收购《天天日报》,不止让邓光荣恐惧,业内同行更是感到无奈和担忧。
《明报》大楼。
金庸戴着近视眼镜在看报,手边放着一杯浓茶。
报纸正是一改往常风格的《天天日报》,各种夸张和震惊的标题非常吸引眼球,让人不由得想要观看。
饶是金庸养性功夫极好,看后都想骂人,只是标题吸引人,内容却没什么亮点;
比如一张郑裕玲在餐厅吃饭的照片,她张大嘴巴吃饭的样子,被写成《大嘴怪袭港,市民请小心!!!》
“哈哈哈......”
此刻TVB的职工们也看到了报道,被逗得大笑不止,报纸传到郑裕玲手里,她哭笑不得笑骂:“《天天日报》干嘛针对我?”
其实哪是故意针对她,类似搞笑的报道很多,很多明星艺人都被调侃。
“肯定是韩永辉的主意,听说他收购了《天天》。”
“对,以韩永辉的才华,这种搞笑创意不值一提。”
“邓光荣完喽,之前一直招惹韩永辉,这下被针对喽。”
对于《天天》的改变议论纷纷,但被调侃的明星艺人并不生气,毕竟只是比较搞笑,没有人身攻击之类。
天天报业那边,发行部难得忙碌起来,今天的销量增加,比以往多出五千多份销量。
沈宝新手拿一份《天天日报》来到金庸办公室,看到金庸也在看这份报纸。
“老查,韩永辉收购《天天》,把信息报道改成这种噱头,再加他肯定会连载新小说,两大杀招双管齐下,可以预想,销量会大幅度增加,我们要不要模仿《天天》?”
沈宝新是明报集团老板之一,当初他和金庸共同创建《明报》,他负责运营,金庸负责编务工作。
明报发展至今,虽不是销量最高的报纸,但被视为知识份子的报刊,绝对是最赚钱和估值最高的报纸;
前世金庸在1991年将明报上市,当时市值达8.7亿港币,第二年市值飙升至12亿。
创办当初面临着经济问题和困难,甚至需要靠典当私人物品来维持,但金庸的武侠小说吸引了大量读者,为《明报》带来了稳固的广告业务;
所以沈宝新非常明白,以韩永辉的才华,要是为《天天》注入新小说,其销量和吸引的广告必定会提高很多,成为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明报倒是有倪匡连载小说,但……还是不要抱有期望了,韩永辉的几本小说出现在香江,倪匡的幼稚小说基本没有了市场,反而一些跟风模仿的倒是还比较吸引人。
事实确实如此,倪匡发现了自己的小说越来越没有市场,后面连载的《卫斯理》系列也没出版商联系自己买版权,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给报社写稿。
沈宝新没办法,金庸就有办法了?
金庸慢条斯理的端起杯子喝口浓茶,心中已经作出决定,无奈微微一笑:
“宝新,定位不同,《天天日报》对我们影响不大,不能模仿对方,否则我们的受众群体不会接受。”
金庸表面看似平淡不在意,可心里苦呀,总不能亲自出山写小说对抗吧,每天看《雪中悍刀行》,明知打不过啊。
沈新宝压根明白金庸说的,明报不能自降格调,否则和《东方》、《天天》有什么区别,但这不是着急嘛。
“最近有几个写小说的作者给我们投稿,大多是模仿韩永辉的小说,我准备挑一本比较好的把倪匡的《卫斯理》系列换下来。”
尽管倪匡和金庸是好友,为了明报的销量,沈新宝愿意当这个恶人。
金庸闻言看了看沈新宝,又远眺窗外,思索好一会,无奈点点头。
同样为了明报的销量,金庸也顾不上“四大才子”的情谊了。
“砰!!!”
倪匡在家很快就接到了沈新宝的电话,一个价值不菲的紫砂壶随着电话挂断遭殃,砸在地上四分五裂!
“韩!永!辉!我日你个仙人板板!!!”
倪匡怒发冲冠的模样就像老婆被人睡了一样,怎么都发泄不出去怒气。
比戴绿帽子还愤怒,这是断他的财路,半辈子好不容易拼搏来的大好前程,被韩永辉硬生生毁掉!
韩永辉压根想不到,自己收购一家报纸,竟然能把倪匡弄得如此狼狈,不过以他现在的发展,早已不把倪匡放在眼里。
......
星岛报业,胡仙办公室。
胡仙不像金庸和沈新宝那般无奈,面带笑容问对面坐着的周义:“周总编,你怎么看待韩永辉拿下《天天日报》?”
总编周义同样含笑:
“我觉得好,总比马家一家独大好。
我们和韩永辉的关系还算不错,他开新小说对我们极其有利,我们还能拿下新小说的海外发行,马家则以后再没机会拿下他的新小说。”
胡仙点头,“我俩想法一样,虽然大作家不搞庆祝活动,我们也要打好关系,你挑一份贵重点的礼物给送去,顺便谈谈新小说的海外发行。”
“我明白。”
......
要说最着急的,当属马家。
阳光透过玻璃穿进韩永辉办公室,接近一百平米的办公室明亮又大气。
香江这个地方,阳光都赋予了极高的金钱价值,很多办公室别说阳光,窗户都没有。
茶桌上放着切好的果盘,茶水冒着香气,江二少津津有味享受着。
“叮铃铃——”
“我猜是马成坤的电话。”
电话声响起,江二少看向韩永辉笑哈哈道。
只有江二少,没有外人在场,韩永辉打开免提接起电话,“喂,边个?”
“好我的韩总,你是什么意思嘛,我的报纸已经极力配合梦工厂了,韩总你收购好歹通知我一声啊。”
话筒里传来马成坤着急的声音。
人一着急情绪就会变得失控,马成坤颇有点质问韩永辉的意思。
听到这里,两人相视一眼,江二少闻言还收起了笑容。
“哦,原来是马总。”
韩永辉看着江二少笑笑,对着电话笑问,“马总,听你的意思,我收购《天天日报》还需要找你汇报,接下来我打算收购四大洋行,是不是也要找你汇报?”
“这……韩总误会了,我是一时着急,只是想说,这样一来,我们两家难免造成恶性竞争。
韩总,你看这样行不行,我加价20%收购《天天日报》,以后两家报纸照旧为梦工厂免费宣传。”
江二少竖起大拇指,佩服的样子,悄悄说:“不得不说,马成坤加价20%收购这招很厉害,很动心,相当于给我们白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