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筱莉这话说完,陈浮生还没开口,他父母先道:“是啊儿子,你的小说什么时候发布啊,我和你爸都还没看过呢。”
“明天我去杂志社问问。”
次日,下午。
陈浮生完成了手头上的工作之后,才四点钟就提前下班了。
下班之后,他径直来了《江城文艺》杂志社。
“老肖,忙着呢。”
“哟,陈老师来了。”肖兴海见是陈浮生后,立马放下手头上的工作,热情的将他带去了旁边的招待室。
“陈老师下班这么早吗?”肖兴海冲了一杯茶递到陈浮生面前,以此打开了话头。
“我就是个助教,忙的时候很忙,闲的时候也很闲,像今天赶上比较闲的时候,偶尔提前下班也没什么。”陈浮生简单解释了一下,然后开门见山的表达了来意。
“其实我今天过来呢,也没什么重要的事,就是比较好奇我的小说什么时候发布,不知道你们杂志社定下来了没有?”
“已经定了,这周刚定的,有个好消息,陈老师你的《斗牛》会放在我们下期杂志的头版。”
“所以下期是什么时候呢?”陈浮生追问。
“元旦节那两天吧。”
“12月份不发吗?”
“我们杂志是双月刊啊,这个月刚发了今年的第六期,如果陈老师你的小说早点送来的话,应该也可以放在这一期。”
肖兴海似想起了什么,朝门口看了一眼,忽然一脸神秘兮兮的说道:
“另外陈老师我再告诉你一个内部消息,我们杂志社明年可能会改名,如果真改了的话,你的小说就有可能成为我们杂志社改名之后第一期的主打作品,届时,我猜会有不少宣传资源上的倾斜。”
“真的吗?”陈浮生故作惊讶的问道:“改成什么名字?”
“有好几个备选名字,不过《芳草》的投票数最高,我猜会是这个。”
‘果然是《芳草》!’
陈浮生心里这样想到。
面上则配合着点点头:“嗯,《芳草》这个名字听着就挺有诗意的,我觉得不错。”
“是吧?我也觉得好听。”肖兴海接着道:“而且你看全国知名的那几家杂志社,也都是两个字,比如《收获》《花城》《十月》《当代》《萌芽》《青春》,最关键的是,它们都没有带上地名,这样有个好处,就是全国的作者在投稿的时候,会优先选择它们。”
陈浮生之前倒是没想过这一点,现在听了肖兴海的分析,倒也有些道理。
举个简单的例子,好比他现在是湖北人,隔壁湖南的杂志叫做《湖南文学》,四川的杂志叫做《青年》,那他下意识就会选择后者,而不是《湖南文学》。
“对了,我这次过来,顺带想把我的手稿拿回去,像我父母他们都还没看过我的小说,跟我催过好几回了。”结束上一个话题之后,陈浮生说出了过来的第二个目的。
“可以的,另外我记得印刷厂那边送了一些下期杂志的样本过来,我待会儿可以拿一些给你带回去。”
“有下期杂志的样本了吗?那就太好了。”
“只是第一版的样本,后面会随时修改,毕竟刚才我也和你说了嘛,我们杂志社可能会改名。”
陈浮生点头,其实这第一版样本会不会改,改动多大于他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小说在上面就行了。
“那个,我拿回去可能要送人,这个没影响吧?”
“我能问一下送给谁吗?”
“我老丈人。”
“这个没问题的。”
“行,那就多谢了。”
继续和肖兴海聊了十来分钟后,陈浮生便带着他送的十张下期杂志样本,以及自己的手稿,离开了或即将改名的《江城文艺》,回到了临江小区。
于是这天下午的晚饭是陈浮生做的,因为他父母都看他小说去了。
进入12月份之后,江城的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原本陈浮生还想在前往哈尔滨之前,再写一部小说的。
但是因为天气太冷,加上到了年底学校的工作也比较忙,以及还要做一些前往哈尔滨的准备工作等各种原因,他的第二部作品,一直处在难产当中。
不过有个好消息,他的《斗牛》获得了老丈人一家人的认可,同时给刘筱莉的回信当中,不难看得出来,他们一家人对于陈浮生这个素未谋面的女婿的印象也改善了不少。
这让陈浮生在出发之前,压力骤减。
1979年的最后一个周末,陈浮生一家人今天再次为前往哈尔滨买了不少礼物。
回到家后,陈浮生简单分拣了一下,然后向刘筱莉确定道:
“现在你父母,哥嫂,妹妹,两个侄子的礼物都买了,老婆你看下还漏掉其他人没有?”
“像我姑姑一家要送吗?”
“亲姑姑吗?”
“嗯,亲姑姑。”
杨红梅接话道:“那还是要准备礼物的。”
陈浮生看着已经快堆成小山的礼物道:“要是这样的话,这些礼品就只能邮寄过去了。”
“干嘛要邮寄呢,这么远邮寄过去还不知道要多久,而且这些东西其实也就是看着多,真要装起来,也没多少,我们五个人,一人分担一点就行了。”杨红梅道。
“哪有五个人?妈你把你孙儿也算上了吗?”陈浮生开了句玩笑。
“你忘了你姐是吧?”杨红梅没好气道。
“什么?我姐也要去吗?”
陈浮生确实把他这个姐给忘了。
但认真说起来,也不完全怪他。
毕竟他穿越过来大半年,印象中和他姐见面的次数可以用屈指可数来形容。
“那这样吧,既然不邮寄的话,咱们从这边带过去的礼物就只带我老丈人一家的,至于小莉她的亲戚,什么七大姑八大姨的,等去了那边之后,再在当地置办,你们说怎么样?”
两位教授听了儿子的建议,都有些意动。
不过这事还得参考一下儿媳妇的意见,所以夫妻两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看向了刘筱莉:
“小莉你觉得呢?”
“听生哥的吧。”
刘筱莉点点头,没觉得陈浮生这样安排有什么不好。
最主要是从江城去哈尔滨也挺远,真要带太多东西的话,确实不方便。
“好,都没意见的话,那就这么决定了。明天我就去把火车票定了。”
第8章 火车上
陈浮生的姐姐叫陈桂芝,比他大了五岁。
工作是护士,嫁给陈浮生的姐夫王尧后已经生了二个小孩。
今天是陈浮生他们出发的日子,一早姐姐一家人就过来了。
不过和他们去哈尔滨的只有姐姐,至于姐夫王尧和两外甥,是来送他们的。
值得一提的是,姐夫王尧也是一个老师,一个中学的数学老师。
而两个外甥的话,大的是女孩,叫王雪,今年7岁,小的叫王龙,今年3岁。
“舅妈舅妈,妈妈说你也怀宝宝是吗?”
这两孩子一来,就喜欢粘着他们的舅妈问东问西。
“是的呀,舅妈也怀宝宝了,以后你们要带他玩好不好?”
“好啊好啊。”
两姐弟一个答一个问:
“舅妈你肚子里的宝宝是弟弟还是妹妹啊?”
陈浮生的声音突然在这时插了进来。
“你们两个猜猜,你们舅妈怀的是弟弟还是妹妹?”
“我猜是弟弟。”“妹妹!”“弟弟。”“妹妹”
见两姐弟因为这个争执起来,陈浮生笑着揉了揉他两的头后,回头见该收拾的都收拾好了,于是提议道:“距离火车出发只剩下两个多小时,我觉得可以去火车站了。”
“对,别在家里墨迹了,要等也去火车站等。”
“记得拿好自己的行李。”
临江小区距离江城火车站倒是没有多远,也就三公里多一点,但是他们行李多,走过去肯定不方便,不过幸运的是,临江小区门口,就有直达火车站的公交车,这倒是省了很多事。
“火车来了。”
这个年代的火车,家属是可以到站台上去送人的,因此陈浮生的姐夫王尧和两个外甥直到将他们送上火车后才离开。
因为从江城到哈尔滨有两千多公里,加上没有直达,需要在京城转一趟车,因此算下来,他们最快也要第三天下午才能到,唯一的好消息是,这种长途列车,是提供卧铺的,陈浮生自然给家人买的都是卧铺票。
也许有人会问,这么远为什么不坐飞机?
这是个好问题,从江城到东北的确有航班,之前陈浮生也不是没打听过,但是买不到票。
因为这个年代的飞机,就不是给‘普通人’坐的。
在陈浮生的惯有印象当中,这个年代的火车卫生条件很差,上车就会有一股怪味。
但是亲身体验之后,发现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也许和他们买的是卧铺车厢有关,
也许和冬天的气温低有关,
也许……
但不管如何,现在这样没有异味肯定是最好的。
吴秋彤和李梅都是京城人,75年她两高中毕业后,一起被分配到湖北下面一个叫小河村的集体公社插队,随着这两年知青返城政策的落实,这次她两也获得了返城的机会。
这次回家,和陈浮生他们坐的是同一列火车,更是同一间卧铺车厢。
这其实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她两在上火车之前,为了在路上打发时间,特意去书店买了不少读物。
其中就有一本名为《芳草》的杂志。
“李梅,我强烈推荐你看一下这一期的《芳草》杂志,上面有一篇小说写的非常生动感人。”
“叫什么小说?我找找……哎呀,我好像没买《芳草》,对了,这是哪家杂志,我之前好像没听过啊?”
陈浮生和刘筱莉的床铺就在她们对面,自然不可避免的听到了她两之间的对话,夫妻两对视一眼,又都心照不宣的笑了笑。
此时,两个返城的女知青没有注意到他们这对年轻夫妻意味深长的笑容,继续沉寂在她们之间的对话之中。
“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芳草》这家杂志,不过它这一期放在头版的小说《斗牛》确实值得一看。”
李梅又问:“哪位作家写的?”
“我看下,作家叫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