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大清烧炭工 第232节

  “逃?县里的存粮都让长毛搬空了,进山喝西北风么?”杨壎白了陈克让一眼。

  上回他能带着黄梅县的百姓进山避难,那是因为还有存粮,能在山里熬些时日。

  眼下黄梅县官仓已空,县里大户的存粮,也全都粒米不剩,进山也是死路一条。

  “不然咱们跑到安徽去?”陈克让灵机一动,提议道。

  黄梅县北边都是山,南边的九江有长毛,短毛自西边的武汉三镇而来。

  环顾四周,也只剩下东边的安徽或许还有活路可走了。

  “长毛已经围了安徽省垣安庆,安徽也不安全。”杨壎连连摇头。

  安徽巡抚蒋文庆是汉军正白旗人,平素官声极差,不谙兵事,得擢巡抚,全凭关系硬。

  莫要说和湖南巡抚骆秉章比,连周天爵都比蒋文庆强得多。

  安庆失守,安徽局势糜烂,只是时间问题。

  安庆是下一个武昌,而非下一个桂林、长沙。

  这一点,杨壎还是能够看得明白的。

  “东翁,难道我们没有活路了么?”陈克让看向杨壎的目光充满期盼,等着杨壎拿主意。

  “你确定从西边来的兵马是短毛的兵马,不是长毛?没有看错?”杨壎凝思踌躇片刻,向陈克让确认道。

  “短毛服色发型与长毛迥然相异,我又不老眼昏花,岂会错看?”陈克让回忆了一番,十分笃定地回答说道。

  “我知道了。”杨壎点点头,说道,“我是一方父母,有守土保民之责,你是师爷,只是受雇于我,你回绍兴去吧。黄梅县的事情,由我担着。”

  “东翁有难,我岂能弃东翁不顾?”陈克让摇摇头说道,“若我弃东翁不顾,这名声传出去,往后还有哪位老爷愿意雇我?”

  杨壎平日里待陈克让不薄,虽然杨壎幕宾中顶事的师爷就他一个,但杨壎没把所有的事情全部压在他一人身上,当个甩手知县,自己也会处理公务,是个难得的好东主。

  陈克让觉得这个时候抛弃杨壎一走了之,实在是太不厚道了。

  杨壎一直向陈克让确认西来之敌是否是短毛,也提醒了陈克让,似乎他们还有另一条活路。

  说起来,东翁和短毛匪首彭刚也算有交情。

  杨壎目光一凛,屏退左右,死死盯着陈克让:“我若降了短毛,你也跟我?”

  黄梅县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处。

  南有九江的长毛,西有武汉三镇的短毛。

  身处这样的是非之地,躲的了初一躲不过十五,一直躲藏也不是办法。

  降了短毛,并非杨壎心血来潮。

  黄梅县的绿营早跑光了,本县团练连两百人都凑不够,守肯定是守不住的。

  守不住黄梅县,莫要说头上的顶戴,恐怕连脑袋都保不住。

  降长毛吧,长毛见官便杀,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思来想去,想保全自己,以及黄梅县百姓的性命,也只有向短毛投降献城一条路可走了。

  杨壎自认为他当桂平县令的时候,没有得罪彭刚的地方。

  彭刚所俘虏的清廷官员,官声还行,不是一味贪渎的,诸如武宣县令刘作肃,衡州府知府陶恩培,也没有一砍了之。

  杨壎觉得自己无论是当初在桂平还是现在在黄梅,他的官声说不上好,可也不至于很臭。

  彭刚应当不至于要了他一家老小的性命。

第282章 武汉四关

  “天军圣兵已有席卷东南半壁之势,浙江武备之废弛,远甚于湖北,与其冒险回绍兴,不如留在黄梅县。”陈克让对太平军的称呼十分顺滑地从长毛短毛变更为天军圣兵。

  “我收了东翁一年的束脩,一年之期未到,我便仍旧是东翁的人,东翁去哪里,我便跟到哪里。”

  陈克让考虑过是否回绍兴避难,只是眼下江西、安徽烽烟四起,局势动荡。

  想揣上金银细软,带着一家老小安然无恙地穿越战区,从黄梅县回到绍兴,几无可能。

  再者,即使回到绍兴又能如何?

  太平军主力浩浩荡荡,顺江东下,志在东南半壁。

  即使回到浙江,也躲不过战火。

  陈克让愿意留下来同杨壎共进退,即使是时势所逼,杨壎心中还是感到了些许暖意。

  至少接下来他不必一个人面对未知的个人命运。

  “既是如此,随我出城迎接短毛军吧,若本县不能幸免于难,多少也能保全黄梅县的百姓,也算是临终前做了一件善事。”忐忑不安的杨壎下定了决心。

  负责攻打黄梅县县城的是四团团副侯继用。

  侯继用是平在山时期的老人,担任过碧滩汛上垌塘的外委。

  他对前任桂平县知县杨壎还有点印象,彭刚的紫荆山团董一职,就是从杨壎手里头买来的。

  面对杨壎的捧印跪迎左军献城,侯继用接过杨壎双手的奉上的印信,欣然接受了杨壎的投降:“原来是杨知县,杨知县识时务,顾及黄梅县百姓,殊为难得。”

  杨壎的投降很有诚意,不仅本人举家来降,还献上了黄梅县完整的籍册,官吏团队。

  这意味着北殿能够迅速掌握黄梅县的人口、田地、往年税收情况,在黄梅县建立起稳固的统治。

  北殿取黄州府乃是为了屏护武昌府、汉阳府的安全,扩大战略纵深。

  地处鄂、皖、赣三省交界之处的黄梅县,是侯继用此番东进的最后一站。

  日后侯继用要率领一个营驻防在此,与九江的翼殿石祥祯所部协力防备警戒安徽、江西方向的清军。

  能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这一阶段的战事,侯继用非常满意。

  “我乃罪官,听凭侯将军处置发落,只求将军莫要株连杨某和家人。”待侯继用接过印信,跪伏于地的杨壎放下空托盘,摘下自己的顶戴放在地上,说道。

  杨壎口中的家人,除了妻儿老小外,也包括受雇于他各席师爷和仆役。

  “我可不是将军,也无权处置杨知县。”侯继用搀扶起杨壎,说道,“杨知县深明大义,杨知县的义举,我会如实向北王殿下禀明。”

  杨壎是第一个主动献城来降的县官,有着较强的政治意义,也勉强算得上与彭刚有交情,兹事体大,侯继用不敢擅自做主,私自处理杨壎。

  “那便有劳侯将军了。”杨壎闻言暂舒一口气,欠身向侯继用致谢。

  “分内之事,不必言谢。”说着,侯继用挟杨壎一同进入县城。

  虽说杨壎是带着诚意来降的,但到了正式入城的时候,本着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态度,侯继用还是小心翼翼地挟持杨壎等人进入城门洞开的黄梅县县城。

  直到麾下兵丁在黄梅县县城内搜查了一遍,确认县城之中没有清军伏兵,侯继用这才放心地进驻县衙,部署城防,发榜安民。

  控制住黄梅县县城的局势,文化程度不高的侯继用寻来全州童生出身的三营七连连长蒋年丰,写了一封书信,向彭刚言明黄梅县之事。请求彭刚就如何处置黄梅县知县杨壎一事做出指示。

  侯继用还没等到彭刚回信,黄梅县就发生了一件让他感到极为头疼的事情。

  太平军一路从广西浔州府打到安庆城下,队伍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攻占武昌之前,加入太平军的人员以广西、湖南的贫苦百姓为主,且多系主动加入。

  这些人的意志较为坚定,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离队的恶性事件。

  攻克武昌之后,武昌府百姓,无论贫富,无论支持太平军与否,全都被太平军一股脑地裹挟进队伍。

  武昌的新人多系被动加入太平军,被编入馆。

  这些并不愿意背井离乡,跟着太平军造反。

  在安徽省垣安庆城即将被太平军拿下,东南局势对太平军极为有利的情况下。

  还是有很多思乡心切的武昌府百姓,冒着杀头的风险开小差,结伴成群,返回武昌。

  虽说驻防九江的石祥祯拦截了大部分试图逃回武昌府的武昌人,将他们遣送回原殿。

  但后续潜逃的人员都学精了,选择绕过江西的九江府,经由北殿控制下的黄梅县逃回武昌府。

  短短两天的时间内,侯继用、蒋年丰等人便在黄梅县境内抓捕到了七百多名沿途乞食,试图经由黄梅县逃回武昌府的武昌人。

  “这些逃人多系武昌府人,多为东殿、西殿逃人。”粗略讯问了解了这些逃人情况,蒋年丰向黄梅县的军事主官,四团团副侯继用请示道。

  “侯团副,黄梅县的存粮早被东殿搬空了,咱们带来的存粮也不多,这些逃人如何处置?是否押送至九江,交由翼殿的石丞相处置?”

  武昌征纳新人,以东、西二殿最为积极。

  故而这些从江西、安徽逃到湖北地界内的逃人也以东、西二殿的人员居多。

  蒋年丰原本想称呼这些开小差离队归乡的武昌府人为逃兵。

  只是转念一想,这些人中不乏老弱妇孺,即使是青壮,也没受过多少正儿八经的军事训练,很难称之为兵,遂以逃人相称。

  要是这些人是寻常的流民还好处理,关键是武昌府人都在其他殿的馆里留了名字,都是烫手的山芋。

  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后续的武昌府逃人只会越来越多。

  “这些武昌府人本就无心跟随大军东下,这次送走了,下次还会跑回来,送到九江的石丞相处,也是治标不治本。”侯继用摇了摇头,并不同意蒋年丰的观点。

  “先送到黄州府府城黄冈的程团长处,府城粮多,尚能支撑些时日,黄冈距离他们的家乡武昌府也近些.”

  侯继用觉得与其踢皮球似的出粮将这些安土重迁的武昌府人押解到九江的石祥祯处,等到他们下次再跑回来,徒耗钱粮。

  不如直接将他们送回武昌府,一劳永逸地解决此事。

  当然,兹事体大,侯继用作为一个团副,无权拍板决定此事。

  他所能做的,也只有将这些归心似箭的武昌府人先送到黄冈,暂时安置下来,等待彭刚的定夺。

  目前北殿的实控区域并不大,黄梅县城距离武昌并不远。

  彭刚很快便知晓了杨壎献城投降,不少他殿武昌府籍成员开小差回武昌府的事情。

  这两件事情侯继用处置的不错,彭刚表扬嘉奖了侯继用,并下令将杨壎一行人,以及武昌府的他殿逃人送至武昌府。

  往后在黄州府境内抓捕到的武昌府籍逃人,也全都送回安置。

  “这些武昌府逃人毕竟是他殿人员,又多以东、西二殿的成员为主,是不是应该向东王打声招呼?”彭毅颇为顾虑地说道。

  “再者,这些武昌府人归乡,三哥又打算如何安置?”

  “东王他们忙着打安庆、下江宁,这芝麻大点的事,他们无暇顾及。江南又不缺丁口,东王还没这么小家子气。”彭刚说道。

  “放回原籍,各司旧业,若系武昌府农户,均分田地之时,按照我殿军人军属一半的标准,每人分五亩中田耕种即可。”

  人口是比土地还要宝贵的资源。

  武昌府人口被太平军主力裹挟的十不存三四,有武昌府人归乡,于北殿而言是一件好事。

  “发饷银一事,是否缓一缓?”彭毅问及发军饷的事情。

  “眼下我殿有十一个团,合计三万五千余众,纵然是参照清廷绿营战兵一两五钱,守兵一两的纸面标准,每月也要发出四万多两银子。每月四万多两银子,一年可就是五十多万两。

  近两年来,咱们虽然积攒了些家底,圣库中有四百一十三万两白银,三十七万余两黄金。

  可接下来的安置本殿军属,要给银子,三哥想要办铁厂,兵工厂,开学堂等事务,任何一项都极耗银子。

  眼下圣库的银子没有稳定的进项,坐吃必然山空。

  我不是反对发军饷,当兵吃饷,天经地义,我的想法是,等咱们有了稳定的进项后,再发军饷?”

  发军饷的事情,北殿进驻汉阳的时候就已经提上了日程。

首节 上一节 232/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