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大清烧炭工 第120节

  彭刚此时又提出围攻武宣、渡黔江夹击张必禄所部的清军。

  又向在场的诸人释放出了另一信号。

  那就是左军不仅击败了向荣所部的上万清军,而且左军的伤亡比较小。

  如果左军的伤亡比较大,彭刚断然不会继续大规模用兵。

  击败上万清军精锐,自身伤亡还很小。

  尽管杨秀清和萧朝贵都不希望左军的实力凌驾于他们的中军和前军之上。

  但两人都不得不承认。

  目前的中军和前军,都没有独立击溃上万清军精锐的能力。

  进入紫荆山根据地以来,太平军的士气已无往日那么高。

  即使杨秀清、萧朝贵二人多次天父、天兄下凡鼓舞士气。

  甚至首次在下凡时提出了小天堂的概念给天军的圣兵们画饼充饥,暂时稳住了太平军的士气。

  可两人都知道,天父天兄的鼓励代替不了实打实的胜利。

  他们二人天父天兄下凡对士气的鼓舞,现在已经比不上彭刚带来的一千三百多斤盐。

  各军中皆有人领了盐巴后高呼彭军师万岁。

  长期以往,天父天兄的威望都要不及凡间的七弟了,成何体统。

  小会说大事,大会说小事。

  太平天国也不例外。

  上帝会时期,上帝会的一应决策是由洪秀全、冯云山、萧朝贵、杨秀清四人的密室小会讨论决定。

  现在则在原有四人的基础上加上了彭刚、韦昌辉、石达开。

  四人小会变成了七人小会。

  彭刚的提出的策略确实很冒险,可一旦成功,广西的清军便难以阻挡太平军进军的步伐。

  至于临省的清军么,除了家大业大的广东清军之外。

  云南、贵州、湖南的清军机动兵力早已被抽干。

  经过商议,彭刚的六位神仙兄弟和神仙姐夫都同意了彭刚的策略。

  唯一有分歧的是从主力这边调拨多少个军,派哪些军支援配合左军作战。

  在这方面,萧朝贵耍了个心眼。

  彭刚要两个军配合支援左军作战,萧朝贵提出调后军和中一军支援配合左军作战。

  名义上是两个军。

  实际上就一个半军而已。

  中一军的另一半兵马,此时已在黔江南岸和张必禄苦战。

  韦昌辉自是不必多说,肯定是唯萧朝贵马首是瞻,杨秀清这次也站在了萧朝贵这一边,支持萧朝贵派遣后军和中一军支援配合左军作战的主张。

  冯云山和石达开则认为,仅后军和半个中一军人数太少。

  后军实力本就在诸军中不突出,胡以晃率后军去广东信宜接应凌十八时,半路为清军所阻截。

  这一仗让后军损失了不少正军牌面,后军的实力至今仍未恢复如初。

  中一军实力不俗,可石达开统带的中一军只有一半多一点,不是全部的中一军。

  三票对三票,一直未表态的天王洪秀全手里的最后一票至关重要。

  洪秀全刚要开口,萧朝贵则欲天兄下凡,把天兄耶稣的一票也给投上。

  韦昌辉抢先一步说道:“风门坳外清妖大军云集,天国的老弱妇孺皆在蒙冲、三江,如果抽调到西边打仗的圣兵太多,蒙冲和三江的安全如何保证?”

  听说东边的兵调多了蒙冲和三江的安全无法保证,洪秀全瞥了一眼正欲天兄下凡的萧朝贵,思量权衡片刻,还是无奈地表态支持了萧朝贵的提议。

  “就照贵妹夫的意思办,遣后军、中一军配合作战诛杀清妖大军!”

  出了蒙冲围堡,环顾四周见四下无人,石达开愤愤不平道:“风门坳山径崎岖,阔不足二尺,上则峭壁千仞,下则紫水临渊。如此险要的山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要守风门隘,何须留三个军如此之多的兵马?二哥也是.七哥为何不据理力争?”

  石达开和彭刚不一样,他跟着主力部队征战半年有余。

  主力部队厚桂平主军,薄他县偏军,一碗水端不平的做法石达开早有领教。

  此战事关天国存亡,桂平帮居然仍为一己之私,在兵力上卡彭刚,这让石达开意难平。

  “此事怨不得二哥。”彭刚摇摇头说道,“贵姐夫方才都准备天兄下凡了,即使二哥表态支持我们,也改变不了结果。”

  这事还真不怨洪秀全,洪秀全也不愿意让冯云山冒险。

  方才萧朝贵准备天兄下凡的阵势洪秀全和彭刚都看在眼里。

  即使洪秀全站在他们这一边,萧朝贵还是可以搬出天兄反对。

  “我给你透个底,算上能打的牌尾,我这边最多能凑两千一百人,三哥的后军那边我不甚清楚,不过我估计算上能战的牌尾,后军撑破天也就三千五六百人。”石达开给彭刚交了个底。

  也即是说冯云山和石达开两部人马就位后,这次合计参战的太平军兵力能破万。

  人数规模不逊色于当初的大藤峡一战。

  “足够了。”石达开交了底后,彭刚大为宽心,觉得这仗有的打。

  即使总部这边不给彭刚调兵,仅有左军一军和秦日昌的半个中一军,彭刚也是要尝试啃一啃张必禄所部的清军。

  能要来五千多太平军,尽管这五千多太平军中掺杂了不少牌尾。

  彭刚已经很满意了。

  参战部队过多,统筹协调起来也是一大问题。

  太平天国是兵为将有,各军的圣兵都是各军军长的私兵。

  不是说开了密会,杨秀清、萧朝贵他们把兵借给你,这些兵你就完全能指挥得动。

  秦日昌和陈阿九在黔江南岸已经快顶不住了,援兵宜速。

  秦日昌和石达开都是贵县中一军的人马。

  彭刚让石达开直接率领中一军沿对面河河谷南下碧滩汛,由碧滩汛直接渡黔江,进入莲花山支援秦日昌和陈阿九守住莲花山,牵制住张必禄所部的清军。

  红莲村兵工厂还有二十五杆破虏铳,六十二杆自制鸟铳,三门自制劈山炮,四百七十杆长枪和两百三十五斤火药的库存。

  彭刚见中一军的装备比较糟糕,去信坐镇碧滩汛的罗大纲,将库存的六十二杆自制鸟铳,三门劈山炮、四百七十杆长枪并一百二十斤火药,全部都拨给中一军使用。

  同时再拨中一军五百石粮食,三石食盐,三百斤腌肉作为战时口粮。

  冯云山和胡以晃的后军,则跟随彭刚的左军伴随作战。

  后军的人数和石达开预估的差距不大。

  正军牌面、牌尾合计有三千七百人。

  后军开拔至武宣城的时候,原来的炮兵连已经分出半个连,组建了重炮连。

  辎重队伍亦将十六门重炮拖曳至武宣县城外。

  上一次后军看到成建制的左军部队还是在平南城,彼时陈阿九的左军艇营正为主力的辎重部队疏通浔江水道。

  时隔数月,再见到兵强马壮、衣食无忧,连民夫都能敞开肚子吃粮吃盐的左军。

  冯云山和胡以晃终于明白了左军为何能以一军之力大败向荣的上万西线清军。

  看着旗帜鲜明、装备精良、铳炮数量众多、部分队伍着装服色已经统一的左军。

  胡以晃甚至觉得蒙冲、三江、风门坳一带的太平天军主力,看着反而更像是偏师。

  武宣城下,千鼓擂响,百马奔腾。

  武宣城头的守城的桂柳兵揉着惺忪睡眼登楼查望,目之所及,城下皆是太平军的营帐。

  “是教匪!教匪来了!教匪要攻城!!”

  惊呼未毕,鼓声震天,太平军自北、南、东三面齐至,上万太平军黑压压一片,旌旗猎猎,刀枪森森,炮车滚滚。

  至于西面倒不是太平军不围,而是西面距离黔江极近,若在西门外布兵安营,营地将处于西门清军的劈山炮射程之内。

  左军新组建的重炮连推着新近缴获的清军重炮,推进至距离武宣县城只有六百米处,炮口抬起,正对城墙。

  广西的诸多城池中,只有桂林、柳州以及桂平城有重炮。

  彭刚已经审问过三里墟一战俘获的俘虏。

  武宣城中没有重炮,只有劈山炮。

  乌兰泰派遣到西线的炮营,全部被向荣抽调到三里墟前线用于防堵左军,一门也没给周天爵留。

  其中自然是有向荣和周天爵关系不和睦的因素,更多的原因还是在于向荣低估了左军,没料到左军会如此快,如此凌厉地突破楚军和镇筸兵的防线,并且在突破防线后还有余力攻打武宣城。

  武宣县城四门外,太平军的先头部队已铺开阵线,开始搭建炮位、架设营栅。

  农田中、村道旁,一营营太平军稳扎稳打,四面封锁武宣城。

  城头上,清军武宣守军目睹此景,不禁为之胆寒。

  向荣登上城楼,望着武宣城下群蚁排衙一般的太平军,低声喃喃道:“这哪里是匪啊,比官军还像官军。”

  向荣从戎多年,见惯官军出征,却从未见过如此有章有序、兵精将勇的“贼军”。

  李孟群亦披挂整齐,立于城楼之上,望着太平军连营如山、大炮直指武宣的场景,只觉头皮发紧,喉中发苦。

  “向军门,武宣城能守得住么?”李孟群扶着女墙站稳。

  虽说李孟群和周天爵同属于文官系统,向荣是绿营武官。

  可几个月相处接触下来,谁靠得住,谁靠不住,李孟群心里还是有数的。

  “若能扛得住教匪的重炮,武宣城能守,若扛不住,难说。”向荣面色严峻地凝望着城下的太平军。

  武宣城内的官军、团练乡勇人数没比太平军少多少。

  守城战不是野战,武宣城的城墙也比三里墟大营的营墙更高、更厚。

  守城的清军不是没有守住武宣城的希望。

  只是守城的清军兵丁团练能否扛住教匪军重炮的轰击,向荣心里也没底。

  向荣此时只能祈祷三里墟大营的火药全被水泡坏了,太平军没有多少火药,打不了几发重炮。

  武宣城内早已乱作一团,县衙大门紧闭,官吏纷纷避匿,市井商户关门闭户。

  得知攻城队伍是彭刚的左军,不是天地会。

  武宣城内的百姓非但不怕,反而希望彭刚能够再次打进武宣城。

  清军军纪极差,客军驻防武宣的三个月,武宣城的百姓早就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无不怀念当初不仅于民秋毫无犯,还给他们开设粥棚施粥的义军。

  就在武宣城守军混乱惊惧之中时,四名大嗓门传令兵来到武宣城墙下,举起铜皮卷制的扩音喇叭,朗声喊道:“上主有命,奉天诛妖!武宣清妖弃民如草,祸害乡里!今我天军圣兵临城下,若开门归顺者,饶其性命。若执迷不悟,负隅顽抗者,大炮之下,尽为齑粉!”

第158章 今夜官府施粥

  传令兵所喊的话是冯云山想的,彭刚不会让他的传令兵喊这么神神叨叨的话。

首节 上一节 120/2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