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更别提,曹世雄后来和钓鱼城的王坚密切配合,数败蒙古军了。
虽然现在这些事还没有发生,但是曹世雄也是孟珙麾下有名的大将,统领着一千忠顺军。
孟玺满面苦涩,道:“确实死了。魏了翁查账,查到了曹世雄的头上。他性子耿直,当场顶撞了魏了翁几句。魏了翁勃然大怒,重责了他四十军棍。”、
“四十军棍打不死人。”
“但是,曹世雄受不了这个委屈啊!昨日夜里,喝了一顿闷酒后,就直接抹了脖子!现在,营内议论纷纷,都说……都说……”
“都说什么?”孟珙追问道。
孟玺道:“说高宗时候,出了个秦相公,害死了岳武穆,让大好的北伐局势毁于一旦。如今,赵朔大兵压境,我大宋又出了个魏相公,先是要杀刘整,被大帅阻拦后又不甘心,杀了曹世雄!”
“出了秦相公,我大宋仅剩下半壁江山。出了魏相公,恐怕连这半壁江山也守不住了,大宋……气数已尽啊!”
第239章 强烈对比:大宋坑孟珙,赵朔收王坚!
与此同时,魏了翁的官衙中。
“大胆!好大胆的曹世雄!好大胆的孟珙!好大胆的京湖军!他们眼中还有没有朝廷,有没有官家?”
魏了翁得到亲信的禀报之后,不但没有丝毫后悔,而且勃然大怒。
他有什么不对的?
两三年来,宋国无数钱粮物资涌入了京湖防线。接下来,京湖守军和赵朔一战的大战,牵涉到的钱粮更是金山银海。
他身为当朝宰相来襄阳,难道不该查账,把漏洞堵住?把贪渎之风刹住?
谁能说他做的不对?
曹世雄顶撞了他,他没杀了曹世雄,只是重责了几十军棍,已经足够仁慈了好不好?换成百年前那些大宋名臣,早就斩了曹世雄以正军法了。
这同样也没错啊!
但是,曹世雄怎么就死了呢?怎么京湖大军,就人心惶惶呢?
不用问,是曹世雄不好,是京湖大军搞得鬼,甚至主谋很可能就是孟珙!
他们不愿意魏了翁查他们的帐,就让曹世雄去死,让这帐查不下去。
一定是这样的!
要不然,曹世雄为什么死?
岳武穆说,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可得天下太平。他可没说,让武将也不要贪财啊!
别说魏了翁没抓住曹世雄贪污的实证了,就算抓住了,曹世雄戴罪立功不就行了?
为什么要自尽?
不得不说,魏了翁着实低估了曹世雄的气节和对大宋的忠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的确,如果单为自己的话,即便受了点委屈,像曹世雄这等当世人杰也是不会自尽的。
在历史记载中,蒙哥去世后,忽必烈要与阿里不哥争位,领兵北去,贾似道趁机解了鄂州之围。
然后,贾似道认为短时间内再无战事,以“打算法”清查军中账目,趁机抓权,刘整、王坚、杜庶、曹世雄、向士壁等功勋卓著的大将都受到了牵扯。
曹世雄、向士壁这两位名将,甚至因此下狱。
即便如此,曹世雄都没有自尽,只是被贾似道杀了而已。
不过,现在不是赵朔率三十万大军压境,宋国的形势非常危急,宋国的河南之地尽皆不战而降吗?
曹世雄认为,这账目实在是不能再查下去了。
魏了翁打的如意算盘,是使功不如使过,让诸将戴罪立功。但是,能当上大将的,哪个是省油的灯?人家凭什么受这个气?
别说没贪污了,就是真的贪污了,那也是贪污了南方赵官家的钱,关北方赵官家什么事?
直接领军投了赵朔,岂不是更加痛快?
曹世雄思前想后,才决定以身殉国,阻止魏了翁继续查账。如果朝廷震怒,将魏了翁调回去,换史嵩之来督军,就再好不过了。
至于说,因为他的自尽,使得京湖大军军心动荡?只能说两害相权取其轻了。
不管怎么说吧,魏了翁现在完全误会了曹世雄和京湖大军,勃然大怒,认为京湖大军大有尾大不掉之趋势,必须将这场大患消灭于萌芽之中。
也正在这时,有人来报,京湖置制大使孟珙求见。
“怎么?曹世雄死了,孟将军是来向本相兴师问罪的吗?”魏了翁一见孟珙就语气不善。
孟珙现在真是腻歪透了。
其一,曹世雄自尽,他痛失手下一员大将。
其二,曹世雄一死,京湖大军的士气更为低落,他不知花多少力气,才能恢复京湖大军的士气。
其三,也是最关键,曹世雄的心思,孟珙能猜到一些,但深深不以为然。
大宋文官对武将的戒备,简直是本能的和应激的。
曹世雄一死,魏了翁就不查账了?那怎么可能?为了证明自己没错,魏了翁恐怕会变本加厉!
至于说,朝廷因此会调史嵩之代替魏了翁,就更是痴人说梦了。因为一个统制官的死,影响到当朝宰相?那还是大宋吗?
此时的孟珙,也只能打落了牙齿和血吞,安抚魏了翁道:“哪里,曹世雄畏罪自尽,那是他罪有应得,干魏相公何事?您放心,末将已经下令,严禁军中议论此事。又命人给曹世雄的家人送了一些钱去。免得他们愚蒙无知,吵嚷起来,影响魏相的令名。”
魏了翁这才缓和了一下语气,道:“那孟将军来见我,到底所为何事呢?”
“其实,有件事萦绕在末将心头许久了。末将以为,赵朔三十万大军气势汹汹而来,死守襄阳实非上计。”
“那你准备怎么办?”
“我京湖地区总共有战兵七万,却有四万集中在襄阳附近,实在是太多。你我二人留守襄阳,更是毫无必要。末将以为,留张俊守襄阳、高达守樊城,总共给他们留下两万战兵即可。他们二人尽皆对我大宋忠心耿耿,赵朔想攻下襄阳和樊城,必定损失不小。”
“那你我二人去哪里?”
“去江陵!让江陵为京湖置制使司的新驻地!”
所谓江陵,就是后世的湖北荆州了。
说话间,孟珙向着挂在大厅中的地图指去,道:“魏相您看,赵朔兵精将勇,难以力敌,我大宋最大的仪仗,其实就是这万里长江。长江不仅是天险,更是运兵运粮的重要通道。”
“我大宋若想破赵朔的三十万大军,光凭京湖地区的坚城和兵力,绝不可能。所以,我们要集中全国之精兵,在长江之畔与其伺机决战。”
“我们在襄阳留下两万大军,消磨赵朔一部分兵力。再在长江沿线诸城,消灭赵朔一部分兵力。最后,依靠长江之力,集两淮、四川以及京湖地区之精兵,甚至临安的禁军,与之决战。纵不能胜,也能让他受到极大损失,至少十年内无南下之意!”
这才是南宋名将孟珙的战略眼光。
人家孟珙在后世的称号是“机动防御大师”,而不是什么“城防大师”。
在历史记载中,孟珙两弃襄阳,两夺襄阳,并不争一城一地的得失。
只是孟珙去世后,南宋再无孟珙这等超绝的军事人才,改成派重兵死守襄阳,不断被蒙古人围城打援。
最后,大宋精锐在襄阳附近被蒙古人消灭了个差不多,襄城破后,没过多少年就亡国了。
而遍观历史,华夏南北分裂之时,南朝丢了襄阳的时候多了,只要野战主力还在,就还可以支撑。
不过,话说回来,那时候的孟珙之所以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是因为当时史嵩之掌控了朝堂,和他密切配合。
现在史嵩之还羽翼未丰,督师京湖地区的更是不知兵的魏了翁。
“放弃襄阳,守长江防线?”魏了翁眉头紧皱,道:“你有几成把握?”
孟珙正色道:“五成!”
这当然不是孟珙的心里话。
在历史上,孟珙对付的是宗王口温不花、大将张柔之类的蒙古偏师,当然是手拿把攥的。
现在要对付的,却是赵朔率领的三十万大军。
在孟珙的心目中,即便守长江防线,也就是一两成的把握,不能再多了。
但是,这已经是孟珙能想出来,胜算最高的战略了。死守襄阳,在襄阳搞与赵朔的国运之战,孟珙真是连一成把握都没有。
为了让魏了翁和大宋朝廷同意自己的战略,孟珙也只能将把握往高里说。
然而,魏了翁还是认为这个把握太低了。他甚至怀疑,孟珙是不愿意将麾下大军陷于襄樊二城中,意欲保存主力部队,拥兵自重。
魏了翁摇头道:“只在襄阳留两万大军,实质上放弃襄阳,断不可行。老夫就不明白了,襄阳既有坚城可以仗恃,又有汉水通行,城外还有高山可依。放眼天下,哪个城池能有襄阳坚固?我们为什么不死守襄阳,伺机集合全国兵力,和赵朔决战呢?”
“魏相公容禀,襄阳不是不难守,而是难救啊!”
孟珙仔细解释道:“我京湖地区以北,就是河南之地,一片平原,粮草充足。赵朔三十万大军前来,别说背后是山河四省了,恐怕就是河南的余粮都够他们吃的。所以,赵朔并不着急,他有足够的耐心围我襄阳,借机消灭我大宋援军、”
“反观我们呢?的确,有汉水和襄阳相连,赵朔很难阻断外面的援军。但是,汉水比起长江来,江面既窄得多也要浅得多。赵朔只是难以阻拦援军而已,却不是完全做不到。”
“此消彼长,襄阳对我军来说,绝非什么合适的决战之地。”
这是孟珙深思熟虑的结果。
然而,别说魏了翁不知兵了,就是知兵之人,没有达到孟珙的高度,也算不出来守襄阳和守长江防线,哪个更占便宜。
就更别提,魏了翁一直在怀疑孟珙有私心了。
魏了翁依旧摇头,道:“襄阳乃是我大宋重镇,京湖地区之首府,怎可轻弃?再说了,长江决战,未必就比襄阳决战强。孟将军所言,我并不同意。如果你怕了赵朔的话,可以自己去江陵,老夫率军死守襄阳。”
“末将有保护魏相公之责,怎可抛下您不管?不过……”
涉及到大宋存亡,孟珙也只能据以力争,道:“我会将你我的分歧上书朝廷,请陛下和各位相公定夺。”
魏了翁眼中的怒色一闪而逝,哼了一声,道:“我也会上书朝廷的。”
当日下午,二人的使者队伍,几乎同时离开了襄阳,八百里加急,往临安而去。
“希望朝廷能通过我的方略吧!要不然,我大宋真的就……气数已尽了!”
孟珙站在襄阳城楼上,望着使者远去的背影,暗暗想着。
……
……
半个月后,河南行省,邓州城。
此地已经成为了赵朔的中军所在,陕西、山西、山东、河北以及河南,无数粮秣物资在这里汇聚,并且陆续发往前线。
“好!宋国决定死守襄阳了!”
赵朔看了辛褎送来的情报之后,心中真是高兴。
这情报是一个主动向黑冰台靠拢的大宋重要宦官提供的,绝对可靠。别看赵朔已经得知了宋国的战略,恐怕直到现在,孟珙还没得到大宋朝廷的旨意。
孟珙被称为机动防御大师,可不仅仅是打了那些胜仗,而且是极具战略眼光,提出了“藩篱三层”之策,把大宋的战略规划都划到贵州了,属于超越整个时代的军事家。
如果宋国真的放任孟珙施为,赵朔想全取宋朝,恐怕得用十年的时光,死伤无数的军民百姓。
但是,宋国君臣发挥了传统艺能,如同之前无数次那样,拖了自己忠臣良将的后腿,把孟珙死死定在了襄阳。
如今的孟珙,在赵朔看来,已经成在瓮中之鳖,
整个南宋,也已成了他的囊中之物。
赵朔心情甚好,道:“来人啊!”
“在!”
“给我将王坚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