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 第250节

  但是,这不是打赢了吗?

  金国的残余势力,不是灭在他的手中了吗?

  还是值得大肆庆贺一番的。

  这场典礼表面上是为郑清之庆功,实际上却是向天下人昭示赵昀的武功了。

  功夫不大,史弥远,宣缯和乔行简,以及史弥远新提拔进大宋宰相班子的梁成大,一起走入了大殿。

  事实上,他们已经先赵昀一步,知道了郑清之即将凯旋之事了,当即齐齐向赵昀道贺。

  新进从监察御史升任宰相的梁成大,更是高声道:“臣以为,如今除了郑相即将凯旋之外,还有一件大喜事发生。我大宋可谓双喜临门啊!”

  赵昀眼前一亮,道:“还有什么喜事?

  “如今对我大宋威胁最大的,莫过于蒙古朝廷。现在谁不知道那赵朔大王,和蒙古朝廷势同水火,当初在高丽开京,窝阔台宣召之时,赵朔直接带兵入宫,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后来,窝阔台欺负拖雷的孤儿寡母,拖雷一系求助于赵朔,要把波斯封国都全给了赵朔,请求赵朔庇护。赵朔竟然明目张胆地收了,那就是摆明了要和窝阔台分庭抗礼。”

  “如今,蒙古大汗窝阔台重病难治,由乃马真皇后主政,乃马真皇后一介女子能是赵朔的对手?简直是笑话!而且,牝鸡司晨,这不是亡国之兆吗?臣为陛下贺!为大宋贺!”

  这个牝鸡司晨的说法,其实是有些犯忌讳的。

  在北宋时期,曾有数个太后垂帘听政。比如高滔滔,在哲宗幼年垂帘,启用司马光废止新法,执政近十年,虽无皇帝之名,已有皇帝之实。

  但是,这不是南宋吗?

  南宋,宋光宗因精神失常被废,吴太后于嘉王赵扩即位时垂帘听政,全程仅三日,新帝登基后立即撤帘

  宁宗驾崩后,杨太后与权臣史弥远合谋,废皇子赵竑,改立理宗赵昀,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次年也主动撤帘。

  这是老皇帝去世后的短暂过渡期所用,并不为常态。

  谁知道,窝阔台昏迷多久?

  难道,窝阔台一日不醒,或者一日不死,乃马真皇后就一日主持蒙古大政?

  这是蒙古要完的节奏啊!

  南宋朝廷这个五十步,还是可以狠狠讥笑蒙古这个一百步的。

  “臣为陛下贺!为大宋贺!”

  其余四位宰相也齐齐拜倒。

  “众卿平身。”

  赵昀既高兴又有些担忧,道:“蒙古内斗不休,对我大宋的确是喜事一桩。但是,朕听说,赵朔不断在河南之地编练兵马,大宋的压力依旧不小啊!”

  梁成大却不以为然的道:“哪里,陛下过虑了。赵朔编练兵马,是为了对付蒙古朝廷而已,和我大宋何干?”

  赵昀依旧有些担忧,道:“话虽如此,赵朔和蒙古朝廷,什么时候打起来,真不好说。事到如今,我大宋应该如何借机取利呢?”

  乔行简道:“当然是趁着蒙古和赵朔内斗,无暇他顾之机,利用女真人组成巴鲁营,攻略安南。”

  “攻略安南?那不是我们早就定下的计划吗?”赵昀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

  毕竟,赵朔和南宋有五年的和平之约。

  蒙古不内斗,南宋攻略安南。

  蒙古都内斗到母鸡司晨了,南宋还攻略安南。

  那蒙古不白内斗了吗?

  乔行简想了一下,道:“还有一条计策。我大宋送给赵朔的三名美人,令赵朔非常满意。听说,为了这三名美人,赵朔连安南公主都不屑一顾了。否则,我们大宋接下来攻打安南,还得考虑赵朔的想法,不知会增加多少麻烦。”

  “你的意思是,再多送一些美人,让那些美人劝赵朔造蒙古朝廷的反?“赵昀不悦地说道。

  本来送了谢道清和贾美人,就令赵昀痛入骨髓了。

  再献几个美人过去,赵昀怎么可能舍得?

  乔行简看出了赵昀的心思,只得无奈道:“虽然蒙古内斗不止,但赵朔的势力太过强大。我大宋如果不用美人之计,恐怕很难对赵朔施加影响啊!”

  “你们说呢?”赵昀向其他宰相看来。

  “……”

  梁成大和宣缯全靠拍史弥远的马屁登上了相位,就更没什么好办法了,尽皆闭口不言。

  不过,史弥远却微微一笑,道:“老臣有一计,就是对陛下颜面有碍,不知陛下肯不肯答应。”

  “什么妙计?魏国公尽管讲来!”

  “赵朔和蒙古朝廷之间的矛盾,已经尽人皆知。蒙古朝廷内部,窝阔台一系和拖雷一系,又势同水火。我们要做的,是再加一把火。”

  “如何加火?”

  “都传赵朔是我大宋宗室出身,北方很多军民百姓称其为赵官家,赵朔麾下的士卒甚至多次喊出了万岁之声。不如,我们派一使者,向赵朔劝进,请他称帝如何?”

  对于史弥远来说,对赵朔劝进,是百利无一害之事。他年近七十,近些年又身体多病,自知时日无多,是该为自己的身后名,以及后世子孙考虑了。

  如果赵朔因此和蒙古朝廷打起来了,两败俱伤,无暇顾及南宋。史弥远临去世之前,就有对南宋的定策之功。

  如果赵朔称帝后一统天下呢?

  那史弥远就是南宋向赵朔劝进的首倡之人,照样是大功一件,堪称稳赚不赔之计。

第216章 亚欧各国蠢蠢欲动,蒙古到底还行不行?

  “什么?劝进赵朔?不可!万万不可!”

  赵昀当时就急了,道:“之前金虏势大,我大宋的确对其称臣、称叔、称伯,但那是被逼无奈而已。我大宋军民百姓无不认为大宋才是天下正朔,以向金虏低头为奇耻大辱!”

  “如今,朝廷主动向赵朔劝进,那天下正朔到底在哪里?天下军民百姓,将何以看朝廷?朝廷又何以自处?”

  史弥远却摇头道:“陛下此言差矣!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大宋的国祚是皮,什么天下民心、舆论不过是毛发罢了。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却也没那么重要,陛下不可本末倒置。”

  “魏国公的意思是,如果不行此计,我大宋有亡国之忧?”

  “此事不是显而易见的吗?”史弥远叹了口气,道:“陛下,您对蒙古和赵朔,现在究竟是何等强大,还不太清楚啊!自从蒙古灭高丽后,老臣曾经命人制了两幅地图,如今就放在政事堂内,请陛下一观。”

  “董宋臣,快去政事堂将那两幅地图取来!”

  董宋臣就是刚才那个来报喜的小宦官了,因为善于逢迎,甚得赵昀信重。

  政事堂就在皇宫之内,功夫不大,董宋臣就将两副地图取来、

  “陛下请看,这是如今的蒙古,这是我大宋!”

  史弥远将一张只标注了蒙古,并未区分蒙古各大势力的地图,指给赵昀看。

  公允来讲,宋国拥有西至吐蕃,东至大海,北至汴梁,南至琼州(海南岛)的广大疆域,地方万里,着实不小了。

  但和蒙古比起来,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蒙古疆域的东西长度,达到宋国的三倍以上,南北长度也要超过两倍,单从领土面积而论,一个蒙古至少相当于六个宋国!

  之前赵昀的确知道蒙古广大,但知道是一回事,如此清晰地看到是另外一回事。

  他面色惨淡,道:“如此说来,我大宋即便收了安南,也万没可能和蒙古分庭抗礼?”

  史弥远苦笑道:“如果蒙古不内乱的话,即便我大宋吞了安南,也坚持不了十年二十年了。老臣时日无多,应该看不到那天。但是,陛下您还年轻啊!”

  赵昀道:“如果蒙古内斗呢?”

  史弥远道:“赵朔如果称帝,蒙古朝廷势必不能放任不管,肯定会大举征伐。陛下再看这幅地图。”

  第二张地图,却是将赵朔、窝阔台、察合台和拖雷势力划分出来的地图了。

  史弥远继续道:“这是赵朔的领土,这里是术赤的领土。术赤的血统一直受蒙古人质疑,与窝阔台、察合台不合,倒是和赵朔交好。原本赵朔的领地虽大,却非常零散,和蒙古诸王的领土犬牙交错,造反谈何易事?

  “但拖雷献波斯之后,术赤又可以算作赵朔的盟友,那赵朔的领土除了高丽南部的一块飞地,以及呼伦贝尔大草原外,已经分为两部分:中原一部分,西方一部分。”

  “我若是赵朔,就和术赤联手,先吞了窝阔台这块伊拉克的飞地。然后,弄死最弱的察合台。如此以来,蒙古本部和窝阔台的势力,东面是大海,南面和西面又被赵朔和术赤两面夹击,形势危怠了!”

  赵昀道:“那赵朔统一蒙古,我大宋岂不更加危险?”

  “其实也没那么容易。”乔行简解释道:“术赤和赵朔毕竟是两个人,能是一条心?而且,天下军力最盛者,莫过于蒙古兵。赵朔和术赤只能说颇有胜算,但真正打起来,谁胜谁负还真不一定。”

  史弥远补充道:“这不是还有天下诸国吗?西方的真神教诸国,见蒙古内战,岂能袖手旁观?我大宋,也可以趁机帮助战况不利的一方。说不定,到了那时候,扶桑也要分一杯羹!这场战事,将是席卷天下诸国的大乱斗,我大宋未必不能趁机崛起啊!”

  “好!”

  眼见如此光明的前途,赵昀终于下定了决心,道:“就依魏国公此言。朕这就派使者,前往北方,劝进赵朔。不知魏国公以为,该派何人为使者呢?”

  “宣相为我大宋国相,身份足够贵重。不如这次,就由他出使北方,劝赵朔称帝如何?”

  这种好差事,当然得是史弥远的心腹的。他毫不犹豫地选了宣缯。

  赵昀点头答应。

  于是乎,赵昀亲笔书写旨意,并且明发邸报,派遣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宣缯为使者,前往中都,向赵朔劝进。

  他为了挑拨蒙古内斗,连引起南宋百姓的人心动荡,也不管不顾了。

  ……

  ……

  扶桑,镰仓城。

  “将军,这是我们安插在高丽的秘谍,送来的急报。”

  一名武士跪倒在地,将一个木匣恭恭敬敬地送到了,现在的征夷大将军藤原赖经的身前。

  如今扶桑天皇的日子,当然很不好过。

  但是,藤原赖经也相当郁闷。

  他虽然是镰仓幕府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镰仓幕府的实权,掌握在以“执权”北条泰时为首的十三名“御家人”组成的“评定众”手中。

  当然了,这十三名“御家人”也不是铁板一块。虽然大部分人支持北条泰时,但还是有一部分人积极向藤原赖经靠拢。

  所以,藤原赖经也掌握了一定的权力。比如扶桑秘谍的情报,会一式两份,分别送到他和北条泰时的手中。

  “好!真是太好了!”

  藤原赖经看到这份秘报之后,真是又惊又喜。

  赵朔的使者来到扶桑,要求镰仓幕府交出金若先,镰仓幕府一直有些犹豫。

  金若先是高丽硕果仅存的贵人,镰仓幕府将其握在手中,相当奇货可居。

  但是,那赵朔也不是好惹的。

  他轻松灭掉了高丽,实力就可见一斑。

  赵朔使者所乘坐的大船,万里波涛如履平地。更是扶桑人平生所未见。

  一旦惹恼了赵朔,大军兵伐扶桑,扶桑人能顶得住吗?

  所以,对于赵朔的使者,扶桑人一直好吃好喝好招待,但就是不肯吐口,金若先到底在没在扶桑。

  现在好了。

  拖雷汗几乎已经可以肯定,是被蒙古大汗窝阔台所杀。窝阔台重病,由乃马真皇后主政。

  再加上赵朔在拖雷被害死的那场暗斗中,直接带兵入宫的传闻,这蒙古不是眼瞅着就要乱起来了吗?

  又如何顾及得上扶桑?

首节 上一节 250/29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