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朔却开疆拓土,连传说中的“吐火罗”都仅仅是他的封地之一。甚至部分天竺地区,都是他的领地。
不知多少大宋好男儿,提起赵朔来就感到扬眉吐气。
如果是两国相争正统也就罢了,现在为了金国和赵朔为敌,大家是真不乐意。
对于大宋的士大夫来讲,则主要分为三派。
第一派,跟朝堂的想法一样,唇亡齿寒。为了保住宋国,保住大家的荣华富贵,就该联金抗蒙。
第二派,则是和百姓的朴素想法差不多,先把金国灭了再说。以后赵朔和赵昀争江山,再打就是了,各安天命而已。
还有第三派,却是早已经对这朝廷失望了,爱怎么样就怎样吧。
临安城内,岳府,后宅花厅。
“亦斋兄,你以为朝廷的联金抗蒙之计如何?”
大宋武学博士冯去疾,向一个看年纪在四十岁左右,面容俊朗的男子开口问道。
他口中的“亦斋兄”,自然就是他曾经的同窗好友,这座宅邸的主人,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岳珂了。
公允来讲,南宋朝廷对岳珂还算不错。
两年前,南宋朝廷谥岳飞忠武,岳珂升朝奉大夫、司农少卿、总领浙西江东财赋淮东军马钱粮专一报发御前军马文学兼措置屯田,官品为从六品。
不过,提起朝廷的“联金抗蒙”之计,岳珂还是满面的不以为然之色。
他长叹一声,道:“朝廷错了!的确,这些年我大宋和金国交战,胜多败少。但是,那是金国进攻,我大宋防守。金国打了败仗,无非是吞不下我大宋的城池而已,无伤大雅。”
“但赵朔攻打金国,却是赵朔在攻,金国在守。女真人无论和蒙古还是汉人,都有着血海深仇。而且,他们现在总人口连三百万都没有。恐怕一旦国灭,整个族类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当此国破族亡之际,女真人势必会困兽犹斗,爆发出全部潜力。他们集结重兵于潼关防线,赵朔一时间难以攻克,并不算奇怪。”
“朝廷以为赵朔的实力不过尔尔,选择联金抗蒙。我大宋的汉中防线,可有潼关之险?汉中之兵,可有国破族亡之危?朝廷以为,赵朔攻不破潼关防线,就攻不破我大宋的汉中防线,实在是大错特错。”
冯去疾微微点头,道:“那亦斋兄是以为,朝廷应该答应赵朔的提议,联蒙灭金了?”
“当然。答应赵朔的提议,赵朔不必强行借道,减少不知多少我大宋军民百姓的伤亡,难道不是好事一桩?赵朔允诺五年和平,朝廷可以借此时间,励精图治,整顿兵马,难道不是一件幸事?”
“那不如我们……”
冯去疾本来想说,那不如我们联名上书,请朝廷改弦更张?
但他马上就想到,如此军国大事,朝廷既然有了决议,怎么可能会朝令夕改?他和岳珂官微职小,即便联名上书朝廷,不过是白费力气罢了。
冯去疾改口道:“那亦斋兄觉得,我大宋选择联金抗蒙,前景究竟如何呢?”
岳珂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道:“近日我常在想,当初我大宋徽宗皇帝,被掳入五国城,心境具体如何呢?因此,写了一首诗,不知你想不想听?”
“小弟当然是洗耳恭听。”
“驾轺老子久婆娑,从听笙歌拥绮罗。十里西凉忆如意,百年南国比流梭。吞声有恨哀蒲柳,纪节无人废蓼莪。寂寞丹心耿梅月,挑灯频问夜如何?”
这首诗,写的就是宋徽宗的心境了:回忆当年在大宋当皇帝的风光,看看现在的悲惨生活,心中悔恨交加,深夜辗转难眠。
岳珂虽然没有正面回答冯去疾的话,但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大宋皇帝落在赵朔手里,总比当初宋徽宗的境地强得多吧?
大宋被赵朔所吞并,总比被金国或者蒙古吞并,强的多吧?
再说直白一点,就算赵朔吞并了宋国,又怎么样?反正都是效忠姓赵的,大宋朝廷如何,关他岳珂屁事!
……
……
东真国,曷懒路,南京城。
“传本汗的旨意。东真南京城坚如立铁,将士奋勇。然而,我蒙古勇士更勇,仅仅十日,就将如此坚城攻克,实在是劳苦功高。这次的战利品,本汗只取一成,其余所有战利品,都归属于本汗麾下的忠勇的将士们!”
窝阔台对钱财看得极淡,但对权势非常热衷。
这次蒙古攻打东真国,他和拖雷兵分两路。因为,东真有两座国都,一个是位于胡里改路的北边的京城,一个是这座位于曷懒路的南京城。
蒲鲜万奴的主力,现在已经攻入高丽境内,东真国留守的兵马不过三万。窝阔台没费太大力气,就全取了曷懒路,攻占了南京。
他心情甚好,对麾下将士大加赏赐。
窝阔台甚至饶有兴致的问身旁的镇海道:“四弟那边有消息没有?可曾全取了胡里改路?”
镇海微微躬身,道:“昨日得到的消息,五天前,拖雷汗还在继续攻城。现在的情况具体如何,还不大清楚。不过,臣刚收到了赵朔汗的消息。”
“哦?他的情况怎么样?”
“赵朔汗攻打金国的陕西非常顺利,不过他想要进军河南,却为金国的潼关防线所阻,损失了近两万大军。于是乎,赵朔汗向宋国派出使者,要求借道宋国,攻入金国。结果,宋国不但拒绝了他的提议,而且要联金抗蒙。”
“哦?果真如此?”
此时此刻,窝阔台的眼中简直要放出光来,一个“好”字,险些脱口而出。
他的心腹大患,一个是拖雷,另外一个就是赵朔了。这二人手中的实力太强了,对他的汗位构成严重的威胁。
现在听闻赵朔吃瘪的消息,简直比取了东真的南京城还要高兴得多。
窝阔台心中暗想:金国,果然不是那么好攻打的。本汗登位之后,不取金国,而是攻打东真和高丽,真是极为英明的决定!
瞧着吧,待本汗再取了高丽,可就是一战灭两国!而赵朔,仅取了一个金国的陕西。
这可就被本汗比下去了。
我看到时候,赵朔还有什么面目称蒙古第一勇士?还有谁敢小瞧,我这个蒙古新汗!
待我想办法解决了拖雷,将蒙古主力握在手中,接下来就该轮到他赵朔了!
然而,窝阔台没想到的是,赵朔此时已经兵出大散关。
金国灭亡,已经为期不远!
第179章 今日,教宋国做人!
1226年六月,赵朔从陕西延州出兵,攻入京兆府路。其后,连取京兆府路、庆阳路、凤翔路、临洮路,将金国控制的陕西地区全部攻占。此时,已经十一月了。
王檝从出使宋国再回来,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赵朔主要做了三件事。
其一,以二十余万大军为依托,在陕西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
其二,以王阿驴、樊乔的砲兵部队为基准,组建自己的砲军。
原本赵朔主要是用工兵营修建抛石车,战时以辅助部队配合工兵营操控抛石车,对敌军的坚城进行攻打。
但很显然,王阿驴和樊乔组建的砲兵部队更专业,效果也更好。
王阿驴砲兵部队的总人数为五千人,在凤翔之战中损失了七八百。赵朔从工兵营调了一些人过来,补足了五千之数。
另外,赵朔又给这支砲兵部队补充了三千骡马,提升他们的机动能力。
其三,赵朔抽调优秀府兵,将攻入陕西的八旗各万户补足万人之数。
另外,赵朔还组建了一个汉军正黄旗第二万户。
这个万户暂定的万户长却不是汉人,而是一个汪古部人,其名叫汪世显。
汪古部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归顺成吉思汗了,但那并不意味着所有汪古人都在蒙古这边。
汪世显的先祖因为对金国有功,被迁到了巩州。
巩州在后世属于甘肃,在这个时代却是属于陕西。
汪家世代在陕西为军官,以汉姓“汪”为自己的姓氏,生活习惯也与汉人无异。
汪世显也是个纯粹的汉名。
他治军严整,麾下有三千精兵,驻军巩昌。如果历史正常发展的话,汪世显会在蒙古军攻入陕西时投降,并在蒙古攻打南宋的历次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这个时代数得着的名将。
赵朔改变了历史,汪世显自然就成了赵朔攻占陕西的收获之一。
赵朔以汪世显本部的三千精兵,陕西金国降军最悍勇敢战的三千军,以及抽调的四千优秀府兵,组成了汉军正黄旗第二万户。
毫无疑问,这个万户是汉军八旗中战力最差的。
汪世显的功劳也不够当万户。
所以,汪世显万户的头衔前面,还有一个“代”字。只有他将这个汉军正黄旗第二万户带好了,并且立下足够的战功,才能将这个“代”字去掉。
所以,赵朔麾下大将中,最渴望着战争的,练兵最狠的,以及最盼望着南宋拒绝借道的,都非汪世显莫属。
王檝带回的消息,真是让汪世显欣喜若狂。
赵朔对宋国拒绝借道的态度,也早就有所预料.
王檝回来之后,赵朔马上颁布了一个《告宋国军民百姓书》,并且命黑冰台务必将这《告宋国军民百姓书》,传遍宋国各地,尤其是四川和湖北。
在这份《告宋国军民百姓书》里,赵朔先是写了宋国和金国的世仇,比如靖康之耻,比如“北失南补”,以及宋国皇帝对金国皇帝“称臣”、“称叔”“称伯”等屈辱的过往。
然后,赵朔指责大宋皇帝赵昀,忘了宋金血仇,做起了女真人的走狗,实在是数典忘祖、毫无廉耻之辈,不配做这个大宋皇帝。
最后,赵朔宣布了此次入宋国借道的政策:沿途所有城池,只要供给粮草,赵朔的大军就秋毫无犯。
如果不提供粮草,甚至向赵朔大军主动发起攻击,哪怕只要发一支箭,城破之后。该城所有守军处斩。但是该城的百姓无辜,只要不参与守城,赵朔的大军就不会伤害他们。
另外,赵朔麾下的官兵与宋国的百姓进行交易者,必须买卖公平。但凡掠夺百姓者,一律斩首。
很显然,赵朔这次借道宋国,比起之前的历次战争来,手段要仁慈许多。
很简单的道理,宋军野战的能力一般,但守城的本事可相当不一般。光一个钓鱼城,就守了二十年。
如果守军都坚决抵抗,赵朔还不如硬刚金国的潼关防线呢。
所以,他要最大程度的减轻守军的抵抗意志。
不管怎么说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赵朔的《告宋国军民百姓书》就在拥有信鸽系统的黑冰台的运作下,传遍了四川各地。
必须说明的是,在后世汉中地区属于陕西。但在这个时代却是属于四川。
四川安抚置制置使桂如渊,掌握了整个蜀地和汉中地区的军政大权。
他见到这份文告后,马上就慌了手脚,紧急调整汉中防线的防御。
汉中防线,也叫川陕防线,是经吴玠吴璘兄弟设计修建,南宋经营近百年的防御体系。
这个防御体系,总的来说,就是‘三关为门户、五州为藩篱’。
五州,指的是汉中地区的成州、凤州、天水军、阶州、西和州。
三关,则指的是仙人关、七方关、武休关了。
大散关以南,就是五州的地盘。
而这五州最险要的所在,就是三关。这三关又称“蜀口”,攻破三关,就可以进入蜀地。
换句话说,五州是三关的屏障,三关又是蜀地的屏障。
桂如渊的策略,则是“弃五州保三关”。五州其他城池的正规军全部抽调进三关,阻止赵朔进军。
再加上桂如渊带来的四川大军主力部队,现在三关的大宋精兵达到七万,再加上厢军十五万,实力着实不可小觑。
桂如渊自己的中军,则设在了最前面的仙人关。
“卑职曹友闻,参见桂大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