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
余大郎拿着药包和木牌在学徒的指引下,走到一旁去煮药。
有什么不懂的问他。
待到煮上药后,钟五六让他带着木牌去领一碗肉粥,再回来继续看火。
余大郎畏手畏脚的跟在人后,闻到空气里的香气,忍不住吞咽口水,又咳嗽了几声。
待到满满的一碗肉粥装在碗里,他当即顾不得烫,小心谨慎的走回自己的位置上。
全神贯注,不敢掉落一滴。
等他到了自己煮药的地方,手指都被烫的通红,可他一点都不在乎。
余大郎拿起勺子轻轻的舀了一口,吹了吹,就塞进嘴里。
尽管烫,可他已经许久都不曾吃到肉味了。
余大郎舍不得一口气全都吃掉,而是转头询问,自己的妻儿老小是否也能获得一碗肉粥。
待到得到肯定回答后,他忍不住流出泪来。
如此好日子,当真是没遇见过。
“敢问是哪位大官人负责赈灾?”
听着余大郎的询问,钟五六哼笑一声:“当然是我们宋大官人。”
不过一想到他不知道谁是宋大官人,钟五六再一次解释:
“便是名动三京,天圣五年连中三元的状元郎,开封县知县宋煊宋大官人。”
“哦。”
余大郎土里刨食的,没听过宋大官人的名号。
名动三京也不清楚,连中三元也不知道啥意思。
但是吃到嘴里的肉粥,以及不要钱治病的药,切切实实发生在他眼前的事是真实的。
今日他所见,就觉得应该给宋大官人立生祠!
要不然上哪里能吃到肉粥啊?
余大郎小心翼翼的把碗舔干净,登时觉得肚子里一股子热乎气,很是满足:
“不知道宋大官人要我们做什么?”
钟五六早就习惯了这种话:
“大官人要你们病好了,去疏通河道的,到时候每日也有工钱,管饭。”
余大郎点点头。
这跟在家乡陈府尹的操作是一样的,只是陈府尹不负责给百姓找郎中看病治病。
“当然了你儿子每日白天被接到国子监去学习千字文,晚上送回来,你媳妇和老娘八成要负责浆洗衣服获取吃食。”
“啥?”
余大郎整个人都头皮发麻:“要送我儿子去国子监学习什么?”
“千字文,就是读书。”
“读书?”
余大郎吃完肉粥后就感觉头上出汗了,他猛的站起身来:
“我儿子也能读书?”
“不仅是你儿子,你女儿要是这么大岁数也可以。”
钟五六示意他不要激动:
“不是读书,是识字,能认识多少字看你儿子的天赋。”
“我滴乖乖呦。”
余大郎的双手开始胡乱挥舞了,就算把他卖了,他也还不起宋大官人的恩情啊!
只要自己儿子不跟自己一样是个睁眼瞎就成。
若是真的有天赋,成了读书相公,将来考中进士。
想都不敢想!
余大郎手舞足蹈了一阵:“我儿子也能读书了。”
“不是读书,是识字。”
钟五六再次重复了一句,因为读书要读那些子曰,他知道的。
千字文是启蒙。
可是一个地里刨食的老农哪懂这里面的道道。
余大郎颇为激动的问道:“我能见见宋大官人吗?”
“你见大官人做甚?”
“我想给他行稽首礼。”
在大宋见官是用不着下跪的。
百姓围观皇帝都能靠前,不会遭受护卫的驱赶。
稽首礼一般都是祭祀、册封时候用的。
钟五六觉得此人,怕不是准备把宋大官人当成祖宗来拜了!
第386章 旧相识
“官爷,是我不配吗?”
余大郎小心翼翼的询问,因为他发现差役没言语。
猛然间想起,差役不该这么温柔的,让他一时间忘记了家乡差役的模样。
毕竟余大郎又是能被治病,还有肉粥吃,儿子还能去国子监启蒙。
宋大官人如此行径,他现在一无所有,也只能去行礼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大官人现在很忙的,经常巡河,还要到处找钱粮给你们吃喝,哪有时间啊?”
“你回头去看那面挂着的旗子,大官人他都想法子从寺庙里化缘,搞来钱粮供养你们这群灾民了。”
余大郎瞪大眼睛。
他对于东京城不是很了解,但是对于化缘之事也是有所耳闻的。
从没听说过僧人还能被官府化缘的事。
钟五六摆摆手,让他看着煮药的锅:
“等你病好上工了,好好干活攒点钱傍身养活全家人过冬才是正事。”
“要不然活干不完,等冬天一来,大官人都不知道从哪里继续搞来如此多多钱粮。”
“扛着你们这群人在东京城生存下去,压力可太大了。”
“平日里大官人只上值半日,如今一整日都在奔波。”
钟五六整日奔波倒是无所谓。
因为他以前奔波,都没机会挣这么多钱。
但是大官人都连中三元了,还像他们一样。
钟五六都为宋煊感到可惜,白考这么好的成绩了。
余大郎内心自是受到极大的冲击,他在家里又不是没遇到过官爷。
哪有这么客气的?
你有了冤屈想要告状,必须要将状纸交给守门衙役,再由衙役转交给吏员,是否审理,什么时候审理,则是等通知。
你想要见到青天大老爷,根本就不可能。
大老爷也忙的很。
这些人敲诈勒索,营私舞弊是十分正常的,你有冤屈又怎么样?
只要送不起钱,你想告人根本就不可能。
余大郎看着衙役的所作所为,就能感觉出来宋大官人怕是真的是一位好官。
要不然这些个衙役,对于百姓怎么可能会这样客气呢?
钟五六给他解答完了,又吩咐道:
“你的家小会安置在那一片正在建造窝棚的地方,他们都是按照同县同村规划的。”
“等郎中说你病好了,给你开个条子,到时候自然能与家人团聚。”
余大郎瞧着衙役走了,兴许又是去黄河岸边,等待下一个敢壮着胆子来东京城乞活的流民。
东京城是有官方专职消防机构的,是世界上最早的消防部队。
主要是在赵祯登基之初设立的,主要是东京城建筑密集,导致火灾频发。
宋煊正在总部观摩。
主要是这种消防队,在外面每个坊巷三百步,设置一个铺房,有五人驻守。
“大官人请看地图。”
都头施星辰指着地图道:
“我等按照官家要求,在城门遗迹虹桥码头之间,设立了一处。”
“如此一来,若是城外安置灾民的窝棚起火,也能迅速发现救援。”
“同时他们夜里也能出城去巡警,把这块地盘囊括进去。”
宋煊应了一声,让随从于高记下这个位置,回头给人送点赏赐。
毕竟巡夜的范围大了,心中难免没有怨气。
马无夜草不肥。
在北宋,有些时候,用钱能摆平不少事。
“大官人,这是望火楼。”
施星辰又指着地图上的好几个高楼:
“此处是足有百余人驻扎,是救援火灾的重要据点,光是开封县就足有五处。”
“每当有地方失火,就有骑兵飞速报告军主、厢主。”
“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和殿前司等三衙以及开封府,各自带领军士前去扑灭火灾,不需要烦劳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