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何人?”
来人出示一块玉佩,这是皇孙玉珮,父皇给每个皇孙一块。
杨谅连忙对几名侍妾道:“你们都退下!”
几名侍妾走了,男子这才摘下面具和竹笠。
“啊!是你——”
眼前之人,竟然是杨广次子杨暕,杨谅呆了片刻问道:“外面监视士兵怎么不拦你?”
杨暕淡淡笑道:“外面守将司马德戡还是我举荐的,这个面子他会给我。”
杨谅点点头,“坐吧!”
这叔侄二人性格相近,品性相投,在开皇和仁寿年间关系非常好,哪怕在最后关头,杨暕也是在蓝田关做后勤,并没有参与讨伐杨谅。
杨暕坐下道:“时间不多,我们就长话短说吧!我来是想要五叔一件信物,我和王頍、乔恒都谈过了,他们说除非是五叔同意,否则他们不想再参与皇位之争。”
杨谅顿时眯起了眼睛,这小子竟然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剑指皇位,有意思,老二家的几个儿子也在夺嫡争位。
杨谅半晌道:“我可以给你信物,不过我有什么好处?”
“一旦我登基,我会赦免五叔,恢复五叔的王爵。”
“此言当真?”
“皇天在上,绝无虚言。”
杨谅点点头,取出一块金牌给他,“见牌如见我,只有是我的故旧,都会听从贤侄的命令。”
说到这,他又试探道:“萧摩柯练兵能力极强,是难得的人才,我也向贤侄推荐。”
杨暕笑了笑,“他已经效忠我了!”
杨谅顿时明白了,杨暕急于建立班底,但他没有人,便直接打自己的主意,想把自己的手下接盘过去。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也有缺陷,就像所有捡别人现成的东西一样,都会有一个通病,那就是体会不深,如果是人的话,那就会导致互相不了解,信任度不够。
杨谅道:“你大哥体格太胖,不是长寿之人,他肯定会早早去世,真正和你争夺皇位之人是萧夏,他虽然是私生子,但他心狠手辣,为人果断,你千万不可小看他。”
“他是私生子,父皇绝不会考虑他。”
“那你就错了,他已经进入宗室族谱,那他就是皇位合法继承人,就算你父亲不想立他,但只要大臣承认,他一样能合法登基,最后拼的是实力和名望,这两样你都不如他,你一定要想办法超过他,最后你才能名至实归成为天子,否则就像杨勇一样,他不是一样被你父亲推翻并取代了吗?”
“五叔教诲,侄儿铭记于心!”
杨谅拍拍他的肩膀,“我的自由就在你的身上,我衷心希望你能登基,有什么事,我们经常交流,我总结了很多失败的教训,相信能帮助到你。”
杨谅随即又给杨暕写了封信,杨暕拿着金牌和信,这才告辞走了。
待杨暕身影消失,杨谅长叹一声,“他有何德何能坐上皇位?”
次日,杨暕先后赶赴鄠县和蓝田县,用杨谅的金牌和信件说服王頍和乔恒两名谋士效忠自己,随即又把在咸阳教书的皇甫诞收入麾下,还有郁郁不得志的乔钟葵、余公理、綦良、梁菩萨等将领也先后效忠了杨暕。
这些都是顶尖的人才,他们因为效忠过杨谅而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现在杨暕把他们一一收罗,很快,杨暕的神龙府开始充实起来。
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萧夏率领三万大军抵达金城郡,也就是今天兰州,他将在这里过黄河前往河西。
现在是十月初,阳历十一月,秋末冬初,空气中已经有了几分寒意,黄河河面上风很大,也格外寒冷。
不过现在只是干冷,要再过一个月,开始下雪结冰,寒冬时节才正式到来。
过黄河一般靠渡船或者皮筏子,但那是普通人渡河,而三万大军、几千头骆驼、几千辆大车过黄河,仅靠几艘渡河,那岂不是等到猴年马月去。
萧夏当即下令利用皮筏子搭建浮桥,数百名随军工匠和几千士兵一起动手,开始迅速搭建浮桥,为了保证浮桥的稳定性,还打下数百根木桩,使浮桥更加坚固。
河岸上,刘文静对萧夏道:“过了黄河,就将彻底远离长安,听说齐王已成立神龙府,殿下不担心吗?”
“担心什么?担心齐王登基吗?”萧夏笑问道。
刘文静点点头,“其实大家都很担心,只是嘴上不说罢了,殿下和齐王关系恶劣,甚至殿下的婚礼,齐王都没有来参加,而是找个借口说自己感恙,甚至连贺礼都没有,如果他上位,后果可比太子杨勇上位严重多了。”
萧夏淡淡道:“我父亲才四十岁,至少十几年皇帝要当的,杨暕最多当上太子,但以他的性格残暴,我认为他没有机会当太子。”
萧夏早就看透了杨暕,杨暕是典型的超雄综合征,不光仇视大哥杨昭,更是极端仇视自己,甚至对父母和姐妹他都心怀仇恨,他仇恨周围一切人,仇恨这个社会。
这样的人不会隐忍,很容易把自己的野心暴露出来,如果他当上太子,绝不会隐忍十几年,一定会很快发动政变,直接从父亲手中抢夺皇位。
历史上就是这么回事,杨昭死后,杨暕已经没有竞争对手,加上萧皇后支持,接下来他就是太子,就是未来的天子,只要他稍加隐忍就行了,但他忍不了,他在太子考察期内就准备发动政变,随即被杨广囚禁。
除非杨暕彻底转性,否则历史在他的命运上不会走上岔路。
浮桥搭建了一天一夜,次日上午,一座坚固的浮桥出现在所有人眼前,浮桥宽阔,大车完全可以在桥上缓缓而行。
金城郡刺史王建生看中了这座浮桥,恳请萧夏不要拆除,萧夏便把浮桥留了下来,官府稍加改造,中间修建了一座吊桥,方便船只通过。
这座浮桥整整用了三十年,才被一条新建的铁索浮桥取代。
天刚亮,三万大军开始列队渡河,军队、大车、骆驼分别浩浩荡荡向对岸走去。
第373章 抵达河西
只用了大半天,整个队伍都过了黄河,大军没有休息整顿,又继续向北而去。
五天后,队伍抵达乌鞘岭关隘,过了和戎城,又走了三天,队伍终于抵达了武威郡郡治姑臧县。
凉州副都督阴世师以及凉州大都督府长史樊子盖率领官员们出城迎接楚王殿下的到来。
阴世师是一个月前率领三万河西军返回武威郡,朝廷改革后,河西总管府改为凉州大都督府,威武郡郡衙改为武威郡总管府,原本刺史和兵马使合二为一,变成武威郡总管,也是由萧夏兼任。
威武郡兵马使阴世师升为凉州副都督,武威郡刺史樊子盖升为凉州大都督府长史。
鄯州大都督府也差不多,目前鄯州副都督是萧夏的老朋友长孙晟,大都督府长史是乞伏慧。
姑臧县是河西第一大县,周长三十里,人口超过三万户,其中汉人两万余户,汉人都是南北朝动乱时从中原地区迁来,河西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大量汉人从中原地区逃来,隋朝建立后,回去了一批汉人,但留下的汉人依旧支撑着河西地区的繁荣。
三万大军的军营已经准备好,全部都是上等的皮帐,十人一帐,正好住一火士兵,将士们纷纷入营休息。
其他文吏、幕僚、家眷则纷纷进城,樊子盖安排了上百座空宅,分为甲乙丙三等,甲等五亩宅就是刘文静等高级幕僚的宅子,乙等三亩宅给二级幕僚居住,其他丙等为两亩宅,便由大家抽签决定。
而萧夏住的是楚王府,最初是河西总管官宅,秦王杨俊准备把秦王府迁到武威郡,便在总管府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不料还没有完全修好,他便率军入京,最后成了俘虏,阴世师又接力把秦王府完成,改名为楚王府。
楚王府占地约五十亩,位于城北,修建得雕梁画栋,各种亭台楼阁,假山池鱼,十分奢华,光主堂就占地五百平方,就是一座小宫殿。
五十亩的巨宅对于萧夏家人还是太大了,他们只有夫妻二人,加上崔眉、小青和阿楚,然后刘管家夫妇,两个厨娘,两个男仆,一个马夫,两个粗使丫鬟,五个侍女,一共十九人。
另外还有李鹿鸣和五名女弟子也跟来了,萧夏的三十名歃血武士,其中二十二名男武士都成为了将领,八名女武士之前安排在武馆,除了李鹿鸣外,七名女武士都先后嫁给了男武士为妻,成为了将领夫人,开始了相夫教子的家庭生活。
李鹿鸣出任楚王府安全总管,她索性又招了五名女弟子,一直跟随着萧夏,萧夏用高俸聘请她们为护卫,保护自己妻妾。
所有的私人箱子都送来了王府,装财宝的箱子直接送去地库,其他日常用的箱笼摆放在大堂上,依旧有上百只之多,令人头大如斗,又不得不硬着头皮收拾,好在有李鹿鸣和五名女弟子,她们负责把私人用品送去内宅。
内宅有一座占地约十亩的小湖,七座院子沿着湖泊呈扇型铺开,主间是主院,占地五亩,分前院起居,中庭休息和后院花园,其他六座院子只有两三亩,但也是这样的三进格局,后面花园练成一片,有小圆门相连,如果不需要互通,可以直接将小门锁上。
禀着不浪费的原则,崔羽对后院进行了分配,她和萧夏住主院,还有两名贴身侍女,左边是小青和她的侍女,右边是崔眉和她带来的贴身侍女小棒子,还一间给阿楚,阿楚也有一名侍女,还有一间院子给李鹿鸣和她的弟子,剩下两间院子暂时用来放东西。
就在楚王妃崔羽忙碌安排府宅的同时,萧夏也在大都督府正式上任,他兼任职务太多,凉州大都督,武威郡总管,河西屯田使、河西转运使、河西监察使、河西提刑监等等。
还是用老办法,他挂名,具体做事由幕僚顶上去,各个地方大员都是这样,几乎每人都养了几十个幕僚,事情都由幕僚来做,所以隋唐一直就有幕僚官的传统,而且幕僚官的俸禄几乎都是朝廷负担,当然,不可能像萧夏给得那么高,也不可能负担那么多人。
萧夏哪里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政务,他要考虑大事,考虑怎么灭吐谷浑,考虑怎么夺回丰州等上河套地区,他还要建立完善情报体系,要摸透吐谷浑。
历史上隋朝开疆拓土只是昙花一现,根本原因就是隋朝情报落后,大量吐谷浑贵族和军队从伏俟城逃走后,隋朝就不知道他们逃哪里去了?隋朝中原一乱,吐谷浑立刻卷土重来,不仅夺回全部失地,还不断入侵陇右,抢掠了大量人口和财富。
官房内,萧夏召集副都督阴世师、长史樊子盖、司马李大通,录事参军安兴贵、幕僚刘文静、裴文安、张云秋等人一起召开第一次高级别议事。
“各位也知道,我现在是三镇大都督,同时还出任鄯州大都督和灵州大都督,精力和时间有限,很多事情都是交给幕僚去做,有大事可以找我汇报,一般的事情我就交权给幕僚了,然后我会用两年时间彻底灭了吐谷浑,朝廷粮草物资都上路了,半个月后,三万大军将抵达河西,所以今年冬天的重点是练兵和收集情报,明年开春后攻打吐谷浑。”
说到这,萧夏又缓缓道:“现在我最关心的是吐谷浑的情报怎么收集,他们的军队情况,各个据点的分布等等,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半晌,司马李大通道:“如果殿下想了解吐谷浑各地的情况,可以找粟特商人,他们深入吐谷浑内部,哪怕小小的部落他们也要去。”
萧夏大喜问道:“去哪里找粟特商人?”
旁边安兴贵笑道:“这件事交给我来做,去吐谷浑做买卖最有名是曹氏兄弟,我过两天把他们找来,再通过他们找别的粟特商人。”
萧夏点点头,“那我就期待他们的到来!”
下午时分,萧夏在樊子盖的陪同下巡视姑臧县城,萧夏只来过一次姑臧县,找薛世雄,他是直接来总管府,来去匆匆,没有在城内好好看一看。
城内非常热闹,还有两个多月就过年了,现在都围绕着过年来进行各种商业活动,商人、羌人、粟特人都在忙碌着各种交易。
这时,萧夏看见一家店铺写着‘出售正宗张掖老蜡烛’。
第374章 考察民生
蜡烛可是很珍贵之物,南北朝时期开始在上层普及,但也比较珍贵,石崇和王恺斗富,其中一项就是把蜡烛当柴烧。
现在是隋朝,东市已有蜡烛店出现,但也很贵,一根蜡烛至少要百文钱,没想到张掖也出产蜡烛。
“张掖也出产蜡烛吗?”萧夏指着店牌笑问道。
樊子盖也有点惊讶,“我居然不知道!”
“看看去!”
两人下马,走进了蜡烛店,店铺不大,柜台上摆放着一包包蜡烛,一包两根,颜色是棕黄色,长一尺,约有婴儿手腕粗细,上面有价格,一包百文,那就是五十文一支。
“哟!客官买蜡烛吗?”身材矮胖的掌柜满脸笑容从里屋走出来。
“张掖怎么会产蜡烛,我在张掖呆过,我居然不知道。”
掌柜笑道:“客官是前几年呆的吧!实际上张掖蜡烛是去年才造出来,一个冀州姓张的蜡烛商带了十几个徒弟,在张掖开了一家蜡烛工坊,生意很好,吐谷浑那边贵族非常喜欢,蜡烛工坊现在已经有一百多人了。”
“张掖有原料?”
“当然有,就是因为原料便宜,张掖盛产蜂蜜,客官应该知道吧!”
萧夏恍然,是用蜜蜡,张掖大草原上蜜蜂太多了,确实盛产蜂蜜,一直是张掖的特产,大量卖掉中原,长安一半的蜂蜜就是张掖供应的。
有蜂蜜自然就有蜜蜡,加上张掖的牛羊脂特别便宜,蜜蜡也极为便宜,蜡烛制造商就来了。
萧夏回头对亲兵道:“先买一百支。”
从店里出来,萧夏对樊子盖道:“这是个很好的生意,让军队大量养蜂,出售蜂蜜和蜡烛,牛羊脂还可以做洗衣皂,一年收入十几万贯没问题,可以很好改善士兵们生活条件。”
“洗衣皂是什么?”
萧夏笑道:“是一种比较新奇的玩意,只有皇宫才有,但也很简单,回头我教工匠怎么做。”
萧夏知道戈壁边缘的灌木含碱量很高,烧成灰就天然小苏打了,可以进行皂化反应,很简单,而且石盐也很容易搞到。
萧夏就考虑张掖出蜡烛,武威出肥皂,有了特产,军方就有第三产收入了,这对驻军的条件改善有极大好处,也算是自己留给河西军的一项政绩。
转了一圈,萧夏又发现城隍庙聚集了不少乞丐。
“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乞丐?”萧夏不解问道。
樊子盖叹口气道:“马上冬天要到了,姑臧县的乞丐都会聚集到城隍庙过冬,官府这里堆了很多麦秸,他们夜里就钻进麦秸堆睡觉,但绝不允许烧麦秸,非常容易失火,也算是官府给他们条活路。”
“他们会听话吗?不烧麦秸。”
“会听话,乞丐头子会约束他们。”
萧夏点点头又问道:“长安每年冬天都要冻死几百人,这里如何?”
“也不少,去年一个冬天姑臧县就冻死了六十一人,整个武威郡有一百八十人冻死,其实也不是冻死,太寒冷了,很多老人熬不过去,主要是冬天燃料太贵,麦秸不经烧,一担柴要卖一百多文,每年冬天,低层百姓都很难熬。”
萧夏轻轻叹息一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排第一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