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也,明日倭寇就会发动总攻。”戚继光又问道:“他们会如何进攻?”
“春天大同江水浅,可以徒步过来,我判断,他们会让花郎协在长津渡口渡河,吸引大明军、平壤守军的注意,而后倭寇本部从更下游的羊角渡口渡江,羊角渡水更浅,距离牡丹峰极远,不能半渡而击。”李如松又看了一下大同江,十分肯定的说道。
“然也,倭寇必然以花郎协吸引我军注意,在我们应对花郎协的时候,主力从羊角渡渡江。”戚继光又问道:“若是你是主帅,你如何应对?”
李如松郑重思索了片刻说道:“按兵不动,在西门七星门与倭寇决战!最大程度上,发挥我军的火力优势,杀伤敌军。”
“嗯,走吧。”戚继光勒了下缰绳,看了眼倭寇的大营,他的面色颇为平静,根本没有大战前的紧张,作为带兵出征的平倭大将军,所有的一切,都在他的谋划之中。
相比较嘉靖年间平倭的跌跌撞撞,现在,戚继光有信心拿下完胜,这不是傲慢,是对大明军的信任。
“戚帅,若是你会怎么应对?”李如松拍马追上,大声的问道。
“就你说的那样啊,你的应对很好,我也是这么想的。”戚继光笑了笑,拍马而走,向着平壤而去,在倭寇裹足不前的时候,大明军完成了对平壤的换防。
“啊?戚帅也是这么想的吗?”李如松眼前一亮追问道,他很需要戚继光的认可。
小西行长真的是善战的良将,那么他就不该给大明京营换防的机会,就应该趁着只有骑营在平壤附近布防的时候,倾尽全力,殊死一搏。
在朝鲜守军开城门投降,小西行长害怕有诈没有进入的时候,就已经输了,就他倭寇有援军,大明军没有?
“你很强,倭国那些吹上天的大名们,摞一块都不是你的对手。”戚继光称赞了李如松,到了朝鲜战场之后,戚继光发现,其实自己不来,把战场完全交给李如松就可以,他已经逐渐成长为了帅才。
只不过皇帝特意叮嘱了戚继光,防止李如松做先登,李如松真的能干出这种事来,在原来的历史线里,李如松进攻平壤的时候,就下了马,带着军兵冲上了平壤城头,成了先登的一员。
次日的清晨,天蒙蒙亮,就像李如松说的那样,花郎协开始在长津渡渡口渡河,这个渡口水流很小,刚刚没过了膝盖,三月的早晨还是有些寒气,但是这些花郎协,在花郎们的逼迫下,不得不开始渡河。
这些花郎们别的本事没有,督战、斩杀逃兵,从不心慈手软。
戚继光则看着城头飘起的两个热气球,这两个热气球是丝绸做的,是大明皇帝拿到战场的试验品,作为瞭望塔使用,有绳索拴着,也飞不了多远,因为有风,热气球在空中晃动的幅度很大,但足够瞭望敌情了。
大明军的军阵非常的奇怪,只有薄薄四排,但是战线拉的很长,每个人都是肩并着肩,几乎是紧紧的站在了一起,这是大明的新战术,线列战术,步兵的第一排是虎蹲炮,整整五千门虎蹲炮被摆放在了步兵的最前面。
这次作战的主要武器是火器。
大明皇帝给的太多了,还有四千门虎蹲炮没有铺在战场上,不是没有火药,也不是要节省,单纯就是战场摆不开了。
在军阵的后方,是大明的火炮,城墙上是沉重的十五斤火炮,可以打开花弹,而九斤的野战火炮则在步兵阵线的后方,九斤火炮被安装在了偏厢战车上,等待着命令。
大明军早已经准备好了,敌人开始进入视线。
首先进入千里镜视野的是一群老弱病残,这些都是朝鲜的百姓,他们被花郎协驱赶着来到战场送死,抵挡第一波火力。
戚继光没有放下了千里镜,而是举起了手,他身后的牙旗翻转,开始快速挥动着,城墙上的火炮开始装弹。
戚继光看着这些老弱病残已经进入了射程之内,放下了手臂。
十五斤火炮重达四千斤,填装火药15斤,炮身长达一丈一尺二分,发射的开花弹径高达四寸,是一种不方便移动的守城使用重型火炮,开花弹的有效射程为一千步,在戚继光放下手臂时,火炮的火捻被点燃,几乎是同时,火炮的轰鸣声在城头响起,在剧烈的爆鸣声中,城头上硝烟弥漫,而春风将硝烟缓缓吹散。
四十门十五斤火炮发射的动静,可谓是地动山摇,剧烈的爆鸣声,甚至惊动了远处山林中的飞鸟,无数的飞鸟向着天边飞去,逃离战场。
而开花弹在空中旋转着划过来一条弧线,反射着清晨的朝阳,飞向了那群花郎协,开花弹飞到花郎协的头上,凌空爆开,在爆炸之中,无数的铁蒺藜呼啸着射向了没有甲胄的花郎协,爆发出了阵阵的血雾,惨叫声就像是在所有人耳边回荡着。
戚继光再次举起了手,等待对方在爆炸中恢复了勇气和阵型的时候,戚继光的手再次放下,开花弹再次发射。
如此反复了三次,花郎协终于停止了进攻,而是在火炮的射程之外停下了脚步,花郎协此时没有溃散,不是士气旺盛,而是身后那些花郎们,会杀死逃跑的人。
戚继光没有下令进攻,而是在等待着,他要消灭的是倭寇,倭寇的主力已经在羊角渡完成了渡河,正在进入战场。
第731章 戚继光的葫芦里,卖的是火药
大明的开花弹的发明已经无法考究,因为大明火器名目繁多,也因为儒学当道的情况下,多数工匠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这是一种悲哀,工匠社会地位低下,足以改变战场格局的发明,却只在青史上留下了一句:盖传自前代而兵家颇秘之。
但开花弹的大规模应用,是在三边总督翁万达的手中。
嘉靖十七年,安南国莫登庸父子篡位称帝,大明举大军意欲讨伐,两广总兵仇鸾为征南将军,兵部尚书毛伯温为总督军务,两广总督张经为总督,翁万达为征南副使,陈兵镇南关,准备南下,这里的张经就是在浙江打赢了倭寇,反而被朝廷冤杀的南京兵部尚书张司马。
莫登庸父子投降后,翁万达任三边总督,总督宣府、大同军兵,多次击溃俺答汗的来犯,铁裹门鏖兵、鹁鸽峪血战、阳和退顽敌、曹家庄大捷,翁万达都击退了俺答汗。
翁万达主持边方,俺答汗是露头就要挨打,和大明冲突,无一胜绩。
督边六年,翁万达升任兵部尚书,嘉靖二十八年,翁万达父亲病逝,当时朝中有大臣以‘金革之事不避’为由,请嘉靖皇帝留任翁万达,嘉靖皇帝应允,而朝中言官以祖宗成法为由,攻讦翁万达恋权不去,翁万达三请致仕丁忧。
这里的祖宗成法,就是正统七年,明英宗朱祁镇的圣旨:凡官吏匿丧者,俱发原籍为民;正统十二年朱祁镇再下旨:内外大小官员丁忧者,不许保奏夺情起复。
在明英宗之前,父母亡,大臣被皇帝夺情才是常态,到了明英宗之后,不丁忧是大逆不道,是恋栈,是无父无母的奸佞小人。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听说翁万达回家了,立刻兴兵南下,溃古北口南下,围困都城。
翁万达在朝廷的时候,俺答汗被翁万达压着打了六年,而翁万达刚走,俺答汗连大明京师都围了,翁万达在跟北虏的冲突中,开花弹第一次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
翁万达大量使用毒火飞炮,毒火飞炮用熟铁造,是一种臼炮,地上挖沟渠放置,上阔下窄,炮弹卡在中间,飞炮所用炮弹,不是实心而是空心,装火药五两,点火、大砲先响、将飞砲打于二百步外、爆碎伤人。
翁万达在毒火飞炮的基础上,发明了雷飞炮,改良了毒火飞炮的诸多缺点,对炮弹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
万历三年,戚继光在雷飞炮炮弹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木质延时引信,延时引信是个木盘,装在炮弹的底部,上面有十二个刻度,代表着引信燃烧的时间,最远射程为十二里,随着射程的改变只需要旋转一下,就可以定时引爆。(390章)
(开花弹剖面图)
延时引信的出现,让雷飞弹,也就是开花弹的可靠性大幅度增加,而且有了各种各样的开花弹,西瓜炮、飞云霹雳炮、飞催炸炮、鑽风神火流星炮等等,可谓是百花齐放,开花弹的发展极为迅速。
戚继光很喜欢对军械进行改良,在嘉靖年间平倭的时候,就改良了鸟铳、火箭、虎蹲炮,后来戚继光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改良和发明,相继弄出了平夷铳和延迟引信等等,不过他觉得他弄这些都是小发明,真的说影响战局,还得是格物院的改良。
戚继光曾经和李如松在京营骑营火炮装配问题上,产生过巨大的分歧,因为彼时装填九斤火药的火炮就高达四千斤,需要十二匹马去拉动,而且非常考验地形,这严重影响到了骑营的机动性。
但现在大明使用的所有九斤火炮,其重量只有1500斤,只需要四匹马就可以拉动,而且炮手数量降低到了十人,而不是之前的十五人,格物院对火炮减重,大大的增强了九斤火炮的机动,让九斤火炮成为了可以常规使用的野战炮。
万历维新的一切,都造成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大明在援朝战场上,拥有了代差优势,大明已经进入了火器作战的时代,而倭寇仍然是以冷兵器为主。
小西行长在集结,他没有千里镜,但还是站在高处观察了一下大明军的阵势,他看不懂大明的阵仗。
“不是说戚继光用兵如神吗?大明占据了地利,本来守城会更加轻松,可是戚继光却把军兵调出了城外,调出城外也就罢了,他居然把军阵拉的如此漫长,只有四排的阵地,只要冲进去,将其撕裂,岂不是完败?”小西行长有点搞不清楚,戚继光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戚继光的葫芦里卖的是火药。
倭寇享大福了,大明从冷兵器到全热兵器转变的第一战,由倭寇领略其风采。
“平壤西侧的平原紧邻大同江,这里村庄和农舍以及沟渠,星罗棋布,其实并不适合冲锋作战,比较狭小的战场,让狂妄的戚继光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才会出城。”加藤清正也不懂为何是线列阵,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戚继光对自己过往战绩足够骄傲,有点自大。
在这個年代,断兵相接,是必然的,这种只有四排的厚度,被撕裂的后果是极为可怕的,在小西行长看来,只需要让花郎协在前面吸收足够的铅子,倭寇只要冲到大明军面前,这一仗就胜利了。
“我要是戚继光,一定会半渡而击,现在我们已经完全渡江,人数巨大优势之下,我不信他戚继光还能有什么天大的本事,改变结局!”福岛正则叉着腰大笑了起来,指着大明军的方向,大声的说道:“如此优秀的军士,交给一个狂妄的将领,简直是浪费!”
“戚继光难道不觉得可耻吗!帝国将最强的军队交给了他,他却如此的浪费!”
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福岛正则说的都没错,因为他们没有见识过全火器作战,别说他们没有,整个世界,都也没有这种见识。
万历十四年三月初三,初春的朝阳撒在了七星门外的平原上,已经顺利完成渡江的倭寇,在战鼓声中,开始倾巢而动,像潮水一样扑向了七星门,顺利渡江、挟大胜士气的冲锋,看起来一往无前,喊着‘必胜’的倭寇们、花郎协冲向了线列步兵。
率先开火的是四十门十五斤火炮,而后是二百门九斤火炮,二百四十门火炮齐射的场面,惊天动地,整个大地都在震动,而火炮激射的弹丸,在战场上横行无忌,在一千步到八百步的距离,重型火炮鸣炮两次,是开花弹的屠杀,在八百步到五百步之间,是实心弹的屠杀,因为实心弹的贯穿和弹射,对战场和队形造成了更大的破坏。
如同海浪一样的第一波次冲锋,又如同退潮一样的后退,第一波超过万人的冲锋,退潮的时候,只有不到五千人撤出了射程。
“火炮的密度有点大,下次提醒陛下,要少给点火炮,本身都摆不下了,后勤补给压力也大。”戚继光用千里镜观看着战果,对于死人,戚继光早已经看习惯了,他更喜欢看到敌人倒下,而不是自己的战友躺在自己的怀里,将妻儿托付给自己的场面。
火炮的密集程度太大,以至于大明步营有点无事可做,第一波次的冲锋就已经结束。
步营整装待发,然后就看到了被炮兵击退的冲锋,步营军兵甚至露出了一些迷茫,将军们动员的时候,可是说这是第一次决战,是血战,是硬仗来着。
陛下的恩情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这…”小西行长呆滞的看着花郎在战场上斩杀着逃兵,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一个万人队的冲锋,就这么被大明轻而易举的化解了,大明的火药难道不要钱吗?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对大明也是如此才对。
其实这和大明产能过剩有关,大明老君洞熬硝一年只能提供五十万斤火药,但大明每年要从西洋购买超过两百万斤的咸砂,这些咸砂就是硝石,主要是给船只压舱使用,都是顺带的货物,如此巨量的火药,每年生产出来,除了训练,没有大仗,就只能存储起来。
皇帝有点火力恐惧症,又不肯削减火药生产量,现在终于有了倾泻的地方。
小西行长再次下令冲锋,第二波次除了花郎协驱赶朝鲜俘虏之外,小西行长的军队也同样加入了第二次冲锋,这一次,是三路齐头并进,气势如虹,锐不可挡的气势,在第二波次冲锋之后,第三波次紧随其后,分散前进,不给大明军火炮逞凶的机会。
散开冲锋是行之有效的,倭寇终于进入了线列阵五百步之内,在五百步到一百步之间,则是虎蹲炮的射程范围,战场上虎蹲炮摆放了整整五千门。
虎蹲炮最大的特点是三十六斤,人可以背着移动,这东西的优点不计其数,最大的缺点就是威力有点小,项短药少,子重,发出无力,不堪用。
为了改变这种威力小的缺点,大明格物院联合军器监进行了改良,虎蹲大炮出现,重量增加到了四十九斤,能装两斤八两火药,威力倒是足够用了,但又太重了。
要知道虎蹲炮最大的优势就是重量轻,便于携带,近五十斤的重量,就得两个人抬着,行进不便。
万历九年,新的虎蹲炮出现,重量仍然是三十六斤,但填药量增加到了十二两(450g),一个骡子车可以拉两门虎蹲炮及其所需要的火药、炮弹。
虽然还是叫虎蹲炮,但其实已经完全不同了,虎蹲炮齐射的场面,让整个大明军的阵地笼罩在了硝烟之中,同样无数的弹丸激射而出,飞向了敌人,熬过了重型火炮的倭寇,没有机会感慨劫后余生,迎接他们的是新一轮的火炮覆盖。
小西行长再次将第四波次的两个万人队扑上,倭寇已经几近疯狂,只要能够和大明短兵相接,薄薄的阵型被倭寇刺破,就可以获胜,只要能够突破对方的火器覆盖,就能获得胜利!
现在战场上有四万五千人在冲锋,漫山遍野,惊涛骇浪一样扑向了大明军,火炮还在响起。
一百步内是火枪的范围,首先开火的是平夷铳,大明军兵不是很喜欢平夷铳,平夷铳是精准火器,专门点名敌人的披甲兵,这东西不是不好,是因为贵,一把平夷铳,等于五把鸟铳,听说为了把平夷铳列装大明京营,陛下都要节俭到吃光饼的地步了。
吃军粮光饼,是为了展现皇帝和前线军兵同甘共苦,但,这东西的确很贵。
平夷铳在战场上布置了两千把,很快鸟铳开始不断地响起,戚继光眉头紧蹙的看着战场,不是线列阵的效果不好,而是太好了,敌人就像是割麦子的麦子一样,一片一片的倒下。
这是线列阵第一次应用到战场上,陛下戏称排队枪毙的战术,其实一直没有操典,确定操典、训练、全火器作战,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为了防止出现失误,李如松率领一个骑营在牡丹峰东十里的方位,距离大明阵地只有二里地,一旦敌人突破了火力网,重骑营就会入场,给大明步营变回鸳鸯阵的时间。
可是现在呈现了‘收割’的局面,四排线列阵,三段击,带来的火力覆盖,其有效杀伤,超过了火炮,鸟铳击发一次才二钱火药,火炮一次就要九斤、十五斤,辽东因为攻坚战比较少,更加喜欢火铳,也是这个原因,性价比高。
“线列阵很好用。”戚继光满脸笑容的说道。
大明似乎踹开了新的大门,滑膛枪炮代替长矛刀剑弓箭,人类战争的主要形式从短兵相接的近战,到比拼火力的远程作战,是划时代的大门,而拥有划时代领先,就意味着大明军,真的天下无敌。
上一次中原划时代的领先,还是汉朝铁器领先世界青铜器时代。
第一、二、三、四波次冲锋,一共五万冲锋的倭寇和花郎协军没能冲过一百步的范围,就作鸟兽散,以更快速的冲了回去,溃败发生了,本来此时应该是大明军最好的进兵时间,但戚继光没有动,而是让军兵休整了下,清理下火器,等待着敌人下一次的冲锋。
不是线列阵有缺点,而是戚继光在等,等待锦绣山下的骑营从大同江上游渡江,截断敌人的后路。
小西行长派遣了黑田长政在上游阻击,防止大明军渡江,两面包夹。
“报!黑田长政溃败,大明骑营已经渡江!”
“报!大同江下游羊角渡被大明军进攻,三刻钟,我军全部败北!”
小西行长眼睛瞪圆,猛的冲到了传令兵面前,抓住了对方的衣领,厉声问道:“八嘎!羊角渡有两千人!大明军主力就在正面,是谁取走了羊角渡!”
“不知道,旗号是李。”传令兵吓得瑟瑟发抖。
“胡说八道!撒播谣言动摇军心,死!”小西行长抽出了短刀,猛的捅进了传令兵的腹部,厉声说道:“不得散播谣言,羊角渡无事!”
传令兵倒下的时候,不可思议的看着小西行长,羊角渡被大明军拿下,又不是他的错!
羊角渡是辽东军拿下的,相比较大明京营,辽东军看起来不是很强,但那是和京营比。
辽东军可是李成梁一手带出来的百战老兵,不动用火器的情况下,作战能力可不比京营差,祖承训作为李成梁的心腹,带领辽东军兵配合作战,可是倾尽全力,为李如松的进步添砖加瓦。
“下令,全军冲锋!我就不信撕不开对方薄薄一层的阵线!”小西行长已经完全疯狂,羊角渡丢了,后路被堵了,黑田长政败了,大明骑营已经渡江来到了他们的后方,只能倾尽全力,把所有人都压上,赌正面击溃大明军,这是唯一的生机!
“我将会带头冲锋,若有逃兵,必斩!”小西行长厉声说道:“天照大神在上,必胜!”
“天照大神,必胜!”
戚继光站在城头,自然看到了这动静,放下了千里镜说道:“穷途末路,亡命一搏。”
倭寇开始进兵,大明军的作战有点公式化了,火器在战场上嘶鸣,割麦子一样倒下的倭寇,始终没能冲到大明军五十步的范围之内,就被密密麻麻的铅子所击毙,五路进攻,牢牢被大明军所压制。
李如松出现在了战场西北方向的缓坡上,他的身后是一个骑兵营,和马林的先锋营不同,李如松所率领的振武营是重装骑兵,是骑营核心战力,三个骑营合在一起叫振武团营,振武营就是振武团营的中军。
铁浑甲,在中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人马具甲的骑营分为了三排,一动不动的等待着,所有人都用左腋夹着长达十五尺的骑枪,左手端着骑枪,将骑枪四十五度指向天空,这是训练姿势:新月上天势,是一种比较省力的准备姿势,右手拉着缰绳。
重装骑营一直在等待着七星门的军令,号角声突然变得急促,鼓声变得昂扬,三支哨箭腾空而起的时候,李如松放平了手中的骑枪,大声的喊道:“振武营听令!随我进攻!”
“大明军威武!”骑营回应着主帅的号令。
牙旗舞动,李如松扣上了兜鍪,驱动着马匹开始慢走,慢走二十步,马匹的脚步开始加快,荡起了阵阵的细小的烟尘,快步走了近五十步,重装骑营终于完成了最初的加速,烟尘在骑营的身后扬起,马蹄声响彻战场之上,骑枪很长,枪头前伸,闪烁锋利的光芒,冲进了已经被几近于溃散的倭寇军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