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示优眷不必辞。”
大明皇帝又一次爆金币了,大明正在探索一条新的城市建设的道路,彻底拆掉城墙,代表着大明必须要拒敌于国门之外,否则没有了城墙的防卫,就是无险可守,这代表着大明开海的滚滚大势,已经势不可挡,即便是日后反攻倒算,开海也只能继续。
这就是开海之后大明的变化,也是沉没成本的体现,你要说闭关锁国,就要裁撤水师,那海疆安全靠什么保证?城墙已经拆掉了。
“臣等叩谢皇恩。”戚继光为首、山东地方官员叩谢皇恩,大明皇帝拿出了真金白银来,就代表着陛下真的很满意山东方面的工作。
干得好就该夸,干的差就该罚。
“没人反对吗?”朱翊钧有些好奇,凌云翼和王一鹗似乎从来没有跟皇帝抱怨过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山东防卫体系的建立,就得到了所有人拥戴吗?
王一鹗一脸古怪的说道:“当然有,山东的势要豪右询问凌总督,说凌总督就不能不那么强硬,放软一些身段,倾听一下民意,不那么急迫吗?凌总督没理会他们,后来臣到了,臣倒是放软了身段,但他们反而不乐意了,要请凌总督回来。”
“说实话,臣都不晓得他们到底要什么,臣已经放软身段了,他们反而不满意了。”
王一鹗的手段不如凌云翼直接简单暴力,但软刀子杀起人来,总是不见血,痛苦期实在是太长了,和广东、广西的势要豪右碰到糊涂王家屏一样,山东的遮奢户无不怀念凌云翼,至少凌云翼光明正大,光明磊落,雷厉风行。
王一鹗搞得立碑,真的是让势要豪右头皮发麻。
“其实,臣和凌总督都知道一件事,我们都是流官,都是山东的过客,不是本地人,所以不在局中,我们看得很清楚,密州市舶司、山东,甚至整个大明,就只有这一次机会,冲上去了,密州市舶司如火如荼,盘活整个山东,大明涅槃。”
“冲不上去,也就如此了,被淘汰了,历史不会再给我们机会。”
这个我们,包括了王一鹗、凌云翼、殷正茂,也包括了大明皇帝在内的所有大明人,历史不会再给大明一个机会了。
矛盾说是起起落落,那是将时间线拉长,但将时间线拉短到眼下,开海的东风就这么多年,错过了,就只有落落落了,世间从无两全法,凌云翼杀人,王一鹗立碑,固然让一些人恨得咬牙切齿,但密州富了,山东富了,这就是结果。
这就是政治决心和政治担当,该当机立断的时候,绝不犹豫,因为这样那样的事儿去扯皮,扯来扯去,最后一事无成,该抉择的时候就要抉择。
朱翊钧登高望远,看着胶州城,空气的能见度不高,朱翊钧没有看到大海,但他看到了连绵不绝的工坊,围绕着海贸建立了无数的工坊,道路四通八达,车辆络绎不绝,人虽然很多,但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朱翊钧看到了李成梁,这个宁远侯又去逛窑子去了。
等到李成梁回来的时候,海瑞特别不满的找到了李成梁,让他注意一下影响,毕竟李成梁是扈从陛下南下,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李成梁逛窑子,到最后损的都是陛下的面子。
“我又不是不给钱,瞧你这话说的,跟我不付钱一样,我跟你说啊,这倭国来的游女,是真的卖力啊,她们弄了根绳子,绑紧了踩到上面,坐在上面,不停地弹到空中,然后做各种动作,引得阵阵喝彩。”李成梁说起了这次逛窑子的经历,这是全新的体验。
胶州最大的青楼,正中间的戏台上绑着七根绳索,由一个力夫,将身段柔软的游女举到绳索上,绳索有一定的弹性,游女就弹到空中去,各种各样的动作,让李成梁大开眼界。
“海总宪觉得这七根绳子上有多少个游女表演?”李成梁眉头一挑,笑着问道。
“七个?”
李成梁连连摆手说道:“不不不,我跟你说,是二十八个,每根绳上,就有四个游女,动作整齐划一,当真是功夫了得!厉害,厉害!”
现在青楼竞争也很激烈,没点才艺,根本吸引不来顾客,画舫因为在海上没人管,玩的都比较凶,而地上的青楼为了吸引顾客,真的是手段尽出。
竞争大,创意就多,才艺就多。
李成梁的意思也很明确,他的确是去逛窑子了,但他多数时候都是在看才艺,他这个年纪,也没有那么多世俗的欲望了,这是一种姿态,自己没有王天下的德行,不用打他的主意,无论是谁。
海瑞听明白了,他思考再三,才摇头说道:“那一定要付钱,可不能闹出笑话来,到时候青楼里的老鸨追钱追到了宫里去,那实在是有损国朝威严。”
“晓得,晓得。”李成梁笑着说道:“我跟你说啊,这楼里,还有好玩的,比如…”
“宁远侯自己玩吧,我还有事儿。”海瑞打断了李成梁的话,选择了直接告辞,他对青楼里的才艺不感兴趣。
“送海总宪。”李成梁打了个哈哈,送别了海瑞。
“侯爷,辽东来信。”一个家丁从阴影里走了出来,将一封信送到了李成梁的手中。
李成梁脸上的嘻嘻哈哈尽数褪去,他检查了火漆后,将书信尽数看完,才面色凝重的说道:“沐浴更衣,去面圣。”
辽东有情况。
而此时冯保正在燕云楼里,低声的跟着陛下说着什么,说的就是辽东来了封信,送到了李成梁的手里。
李成梁离开了辽东,所有的活动都在东厂番子的眼皮子底下,辽东来信之事,冯保当然知道的一清二楚。
“不必管,宁远侯自辽东长大,又在辽东建功立业,朕相信,他比朕更爱辽东。”朱翊钧的手指在桌上敲动了两下,选择了置之不理,这也算是一种信任,李成梁人都走了,他要是给新任辽东总兵王如龙下绊子,也有这个本事,但没有收益。
真的要体现辽东离了他玩不转,那他就不该主动离开,大明皇帝反复几次让李成梁回去,是他自己选择留在京师,扈从南下的。
燕云楼,是大明皇庄在胶州的产业,和燕兴楼、燕正楼一样,算是连锁的酒楼,这大酒楼不光是买酒,也做点别的生意,但接待皇帝的时候,自然不会做哪些碍眼的买卖。
“陛下,宁远侯求见。”一个小黄门匆匆的走了进来,俯首说道。
“这说到就到了?宣。”朱翊钧笑了起来,他笑是高兴,自己的信任没有错付,李成梁没有瞒着皇帝做什么小动作的打算。
李成梁来了,戚继光也赶了过来,毕竟要对辽东戎事进行定夺,他这个大将军还是必须在场的。
王如龙刚到辽东,有些人不信任王如龙,毕竟王如龙没有带着他们胜利过,但李成梁作为老上司,有情况奏闻李成梁,算是一种习惯。
王如龙需要证明自己,给他机会,他自己要中用。
“臣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李成梁没有废话,直接将书信交给了冯保,转递陛下。
“朝鲜国王,真的是好胆!”朱翊钧看完了书信,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朝鲜国王李昖父子,在历史上戏耍了万历皇帝,明明请大明出兵,说好的播迁到大明内附,万历皇帝下旨准许,到了战争结束,李昖玩了一出金蝉脱壳,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说当年说的话不算数,大明刚刚打完抗倭援朝,已经无力承接,被迫接受了这一苦果。
“陛下,臣之错也。”李成梁再拜,声泪俱下的说道:“陛下啊,臣在辽东,没有恩威并施,才让蕞尔小邦轻视我大明,臣罪该万死。”
“宁远侯,有没有人说过你的演技真的很差?你这干哭不掉泪,多少有点欠缺诚意了。”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起来说事,别动不动就学贱儒那套,罪该万死,有罪的又不是你。”
李成梁在辽东有土皇帝之名也有土皇帝之实,他不需要跟谁演戏,所以演技差很正常,硬要把朝鲜的不恭顺,归罪到李成梁没有宣威朝鲜,是贱儒行为。
和戚继光的判断一致,朝鲜国王的联袂辽东诸部成功了,但这种成功,多少有点让人啼笑皆非,是一个极为松散的联盟,本来按照朝鲜的规划,应该是要挑一个人当先锋,进攻大明,试探下大明的虚实。
但联袂卡在了这一步,没办法继续向下推进了,谁都不愿意当那个排头兵,这完全就是送死,各部认为朝鲜起的头,朝鲜第一个做,朝鲜却无论如何不肯,大明又没打他,出师无名搪塞了过去。
大明军不好惹,谁都知道,造反之前,口号可以喊得震天响,说,谁都会,但真的到了实事上,要实践的时候,就开始扯皮了。
“联军?一盘散沙。”朱翊钧看着书信里的内容,即便是没什么军事天赋的他,也能看得出来,这一盘散沙,根本没有什么成功的可能。
“不过是为了争取一些筹码,跟大明扯嘴皮,真的扯旗造反,朝鲜是不敢的,但是借着造反的名义,搞点小动作的胆子还是有的,而且很大。”李成梁眉头紧蹙的说道:“还是要下令让王如龙小心戒备,毕竟吉林在长城以外,出危险,一定就在吉林。”
“戚帅以为呢?”
李成梁询问戚继光的意见,现在辽东总兵是王如龙,李成梁还过问辽东之事,看似是有点手伸得过长了。
“宁远侯久在辽东,所言有理。”戚继光在这件事没有多嘴,而是采信了李成梁的说辞。
打仗这种事,赢就是赢,输就是输,赢才是关键,事后分配军功,那是内部矛盾,打输了,那全都要倒大霉。
大明不好惹,人尽皆知,但番夷的事儿,谁都说不清,他们有的时候,有些决策不太拟人,真的让正常人类看不懂,比如莽应里进攻大明这种决策。
“宁远侯也少逛点窑子,多关注点辽东的情况,也多跟王如龙书信来往,告诉他辽东的一些经验,战争,从来都是赢家通吃。”朱翊钧看着李成梁,还是决定让李成梁多给王如龙一些建议,至于谁的人不谁的人这种问题,那是打赢以后论的,打不赢一切都是扯犊子。
“陛下,臣有个主意,断了辽东互市的盐。”李成梁眉头一挑,低声说道:“陛下,没盐就没力气打仗,王如龙本身就是历经大小战阵五十多场,再加上断盐,那辽东的局面,臣不敢说稳如泰山,至少也是固若金汤。”
“哦?”朱翊钧看向了戚继光,戚继光也是惊讶的看着李成梁。
李成梁略显尴尬的说道:“和戚帅那种堂堂正正不同,臣打仗,都是无所不用其极,赢了就好,至于怎么赢的,臣不管,臣通常都会在要动手的半年前就开始断盐,抓私盐贩子,等到打仗的时候,他们就虚弱无力。”
“臣眼里就只有输赢。”
“陛下,一个不想赢的将军绝不是好将军。”戚继光赶紧为李成梁找补了两句,想赢,为了赢不择手段,在军事冲突中,不是什么缺失大义的行为。
“断盐这招,妙啊!”朱翊钧由衷的说道:“宁远侯这招好的很。”
怪罪?哪有怪罪,只有称赞。
大缺大德?战争的时候,谁跟你讨论这个?日后的批判是日后的事儿,打输了,那是满盘皆输。
根据皇家格物院、解刳院的联合研究,在自然界,动物界往往要为了盐要去拼命,盐碱地是盐碱地,盐碱地不是食用盐,吃了肝肾功能衰竭,在自然界就是找死。
放牛郎熊廷弼曾经对朱翊钧说,每天放牛的时候,都要饮牛,就是给牛准备一桶水,里面要专门撒一把盐,有的时候,熊廷弼自己会偷摸的喝好几碗,才给牛喝。
大明卖给草原的商品里,有一种叫做舔砖,就是用各种稻谷秸秆、青储等物砌成砖,而后里面加盐,也属于大宗商品之一,没有盐草原的牲畜真的会死。
而人因为丰富的汗腺,对盐分的需求更大,战争更是一项剧烈的运动,没有盐,打仗?动都动不了。
这一点,朱翊钧深有体会,他操阅军马之后,如果只喝水,反而会越喝越渴,只有加点盐加点糖,才不会,而且剧烈运动,很容易头晕目眩,四肢无力。
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都没有独立制造盐的能力,而且朝鲜因为维度的原因,其制盐能力,自己都不够用,更别说给别人了。
这就是物理手段限制了东夷的战斗力,为大明军战胜敌人,增加了筹码。
“还有什么手段,宁远侯尽管言来,吉林不能出事,大明好不容易才开拓到了吉林,无论是谁,都不能破坏大明王化辽东。”朱翊钧开始和李成梁讨论辽东占据。
比如辽东有一种冰墙的防御手段,不是在城墙上洒水,而是弄个不太高的土坯墙,洒上水,基本就能保证营堡的安全,冬天越过这种一人多高的冰墙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比如棉服,辽东都司所在的辽阳还好一点,但是到了吉林,那冬天活动,都得用皮草,可是皮草不够用,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若是真的为了惩戒性的减丁,就在互市减棉服供应,一个冬天过去,能冻死很多的番夷。
这些小手端看起来不起眼,但是累计起来,对于东夷而言,每一件事都是极为致命的。
“臣还有个想法。”李成梁犹豫了下,低声说道:“陛下,朝鲜有西人党和东人党,西人党有黄允古、领中枢府事金荣贵、右承旨申碟、及修撰朴东贤等主要骨干,西人党的主张是反对事大交邻的国策,认为倭寇绝对不会入寇朝鲜。”
“而东人党则是李山海、金诚一等人为首,东人党则是以事大交邻的祖宗成法为主,认定倭寇必然侵犯朝鲜,要事事遵从大明的旨意,上次陛下要求朝鲜国王入京,东人党一直鼓噪让朝鲜王尽快前往,引起了朝鲜王的不满。”
“陛下,扶持西人党。”
朱翊钧一愣,疑惑的说道:“等会儿?朕听你的意思,西人党亲倭恶明,东人党亲明恶倭,怎么要扶持西人呢?”
李成梁面色一冷,低声说道:“陛下,大明朝里有些人对朝鲜抱有幻想,以为朝鲜这个九章衮服的国王恭顺有加,是孝子,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就是因为亲明的东人党存在,只有东人党彻底没有了根基彻底消亡,我大明朝中大臣,才能彻底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
“凶狠的野兽露出了肚皮,藏起了爪子、獠牙和野心。”
“朝鲜之事,从不在朝鲜本身。”
东人党在朝鲜不断地式微,这和历代朝鲜王刻意拉偏架有关。
朝鲜的样子,好像是孝子,但其实真的不是那么的孝顺,对于大明仍然是警惕大于恭顺,之所以表现的如同孝子,不过是能从大明捞取到了足够的好处。
“陛下,当年东南倭乱,这倭寇里面,也有不少朝鲜的花郎。”戚继光告诉了陛下他知道另外一件事,海寇的成分并不单一,大明亡命之徒、倭寇、红毛番、黑番,还有朝鲜花郎。
“有理,那就扶持西人党。”朱翊钧思索了片刻,认同了李成梁的谋划。
第670章 都是这些势要豪右,害苦了朕!
申时行到任松江府之后,开始试点航海保险之事。
因为海贸必然存在的风险问题,保险在这种环境下诞生了,这是从泰西低地地区尼德兰传来的一种降低海贸风险,增加船只出海积极性的办法。
安特卫普这个尼德兰最为繁忙的港口,船只保险最远航程为三万三千里,而保险商人根据吨位、数量、水文风险、海盗等综合因素制定保费。
而大明最远航程的保险业务是十万里,是超长的环球贸易保险,其次就是五万里的远洋贸易保险,以及三万三千里的大明领海保险业务,以及一万里的近海保险四种。
随着松江府的航海保险试点成功,密州市舶司紧随其后,设立了官营的保险处经营保险,鼓励出海。
这本来是良政,是为了鼓励出海。
朱翊钧在胶州湾并没有遇到哭驾,王一鹗没有安排哭驾这种环节,但大明皇帝还是看了胶州的卷宗。
“从这个案子里,朕看到了金钱对人的异化。”朱翊钧放下了一堆的卷宗,这些卷宗是一系列的案件,所有的案件都围绕着一个话题展开,骗保。
大明航海回航超过了95%,也就是说每一百条船出海,就有95条以上的船只可以顺利返航,满载而归,这是得益于大明优秀的造船技术以及商贸的范围仍然局限在了马六甲海峡之内的南洋范围,再加上大明朝廷对海寇不余遗力的进行清缴,创造出来的神话。
海贸保险的范畴正在不断地扩大,大明海贸保险平均收益也达到了惊人的5%,除了赔付之外的结余能达到所有投保总资金的5%。
海贸保险就像是个巨大的赌场,而大明官营的保险,就是庄家,既然有庄家,那必然有出老千的存在。
即墨县有刘氏,也是世代海商,就把主意打到了保险赔付之上,最开始的时候,刘家的家主刘平海,还小心翼翼,不敢过分,将一些老化船只进行不正当的操作,最终导致船只在码头、港口发生了各种事故,获得理赔。
任何新鲜事物发展之初都是蛮荒生长,海贸保险也不例外,有司诸官,人员不足,不能对事故进行详细的勘验,发现了的确是事故甚至沉没,按照条例,照章执行赔付。
刘氏一开这个头,整个大明的商贾都像是闻到了腥味儿的猫,闻风而动,很快,申时行就发现大明船只回航和收益率在下降,稍微发现了一些端倪之后,五大市舶司驻司保险处就开始打补丁,加入了年限,也就是说,船只的保费会跟随年限增加而增加。
大明保险业务整体依据安特卫普保险商人的制度建设进行构建,年限因素,是大明实践中的总结。
泰西的船只普遍不存在年限的问题,泰西的海寇实在是太多了些,有些船根本活不到老化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