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张居正最后还是忍住了,陛下不是小孩子了,陛下对自己在做什么,一清二楚,甚至比他张居正还清楚这么做的后果。
万寿圣节的第二天,在阅舰式的炮鸣中结束。
第三天的行程,是万国会。
朱翊钧作为大明皇帝,出席了万国会。
说是万国会,参加的国家满打满算也就是二十几个而已,忽鲁谟斯、阿丹、古里、柯枝、锡兰、慢八撒、蒙兀儿国等西洋馆,英格兰、法兰西、汉莎联盟、葡萄牙、西班牙等泰西馆,以及第乌、莫桑比克、巴西等总督府馆。
作为皇帝,朱翊钧带着群臣逛了一大圈,各大展馆,都很一般,至少没有让朱翊钧升起任何的购买欲望。
“陛下,此处是大明四大总督府馆,长崎、吕宋、旧港、金池、吉福总督府。”上海知县姚光启带领皇帝一行人来到了万国会的最后一站。
众所周知,四大总督府有五个。
朱翊钧进入之后,立刻感觉到了不同,五个总督府的各种货物,每一个地方都有让朱翊钧眼前一亮的特产。
金池总督府的金饰品,美轮美奂,因为黄金产地,大金池城,聚集了大量的黄金工匠,朱翊钧在金池总督府馆,买了许多的配饰,赏赐给妃嫔。
而旧港总督府的特产则是宝石,各种各样的宝石,让人目不暇接,这些闪亮之物,朱翊钧也采购了一些用于赏赐。
吕宋总督府展馆是货物种类最多的地方,各种铜制品不必多提,里面最让朱翊钧意外的是吕宋蕉麻纸的优质,吕宋纸比宫廷使用的高丽贡纸还要白皙、坚韧,是上等优品。
最让朱翊钧意外的则是吉福总督府,吉福总督府有名无实,甚至大明没有任命过总督,算是地图开疆,那边没有水师巡逻,也没有大明衙门,但这次吉福总督府展馆里,展出了大量的瓷器。
质量远不如大明,但胜在颇有特色。
朱翊钧逛完了整个万国会,回到了行宫的御书房,留下了张居正和王崇古。
“从万国会的情况来看,大明的海贸的主要方向,还是在近海贸易,也就是南洋的三角贸易,海外的生产力过分的孱弱了些。”朱翊钧从万国会上回来的直观感受就是,当下时代,海外生产力的孱弱。
大明能产的,海外产不了,海外能生产的,大明都可以自给自足。
王崇古顿了顿拐杖,颇有些感慨的说道:“陛下,黎牙实说得对,大明连种地的活儿都抢,但这事儿,不能怪大明,是蛮夷自己不争气,生产不出足够充足和质量的商品,来满足大明的需要。”
“大明只能自己来做了,等着他们种,什么都晚了,秘鲁总督府也产可可和金鸡纳霜,可是那质量,实在是太次了。”
“林辅成下南洋调研种植园生态,他那个效率为先的主张,臣以为很对,蛮夷做事过于拖沓了,产业总是向效率更高的地方聚集。”
秘鲁馆里的金鸡纳霜,就是树皮磨成粉,而旧港总督府产的金鸡纳霜,树皮磨成粉与碱石灰混合,再用轻油淬炼,最后用绿矾油(硫酸)炮制结晶,这两种都是金鸡纳霜,但是天差地别。
咖啡本来是忽鲁谟斯的特产,可是大明云南产的咖啡,无论是口感还是卖相,要比原产地更好。
还有第乌总督府的方糖,和大明产的白糖,无论是色泽、甜味都差了不止一个等级,第乌总督府的方糖,放到大明,卖给百姓,百姓要骂丧良心的。
张居正也是眉头紧蹙的说道:“墨西哥总督府的辣椒,真的都不如湖广的辣椒好。”
张居正嗜辣如命,那墨西哥展馆里的辣椒,在张居正眼里,十分的差劲儿,色泽古怪、圆短,一看就不辣,辣椒以细长尖为上品。
如果让他吃墨西哥辣椒,那他还是吃点大明产的青椒算了。
“所以,近海贸易还是以三角贸易为主,海外的货物,算是个补充吧。”张居正认可了皇帝的决断,万国会举办成功了,但没有完全成功,大明鲸吞世界白银、黄金等贵金属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
世界是物质的,大明举办万国会,也无法解决大明巨大的贸易顺差,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陛下,在万国会上,臣看到了一件事,那就是金钱是胆小鬼,从不会去危险的地方。”张居正面色古怪的说道:“虽然老话总是说,富贵险中求,但臣看到的金钱总是向安全且稳定的地方流动。”
“哦?”朱翊钧一愣,坐直了身子说道:“先生详细说说。”
张居正十分郑重的说道:“陛下,任何产业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真金白银砸下去,还不见得会有所收获。”
“而这些西洋馆、泰西馆、总督府馆里的商品,不如大明四大总督府,甚至比不上吉福总督府。”
“在泰西馆里,产品种类最丰富、质量最好的商品在葡萄牙,因为葡萄牙殊死一搏打赢了费利佩二世,短时间内,会非常的安全。”
“而西洋馆里,产品种类质量最好的商品,在第乌总督府,因为阿克巴输给了第乌总督,时至今日无法赢回来。”
“金钱不会前往危险之地,这些不安全的地方,产业就不会凭空产生。”
张居正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各个展馆里,商品所代表的产业,都集中在安全和稳定的地方。
法兰西地大物博,但因为最近政治不稳定,甚至连大航海贸易都没有深入参与,连法兰西的商品,都是大明环球商队带回大明的,甚至比不上葡萄牙。
“万历十年的时候,因为废除贱奴籍制度,有一批豪奢户离开了大明,前往了南洋,这些年,他们断断续续的回来了。”王崇古眼前一亮,他补充了这个观点的论据。
那这些觉得大明管的太宽的豪奢户去了南洋,发现不安全、不稳定,最终还是回了大明腹地。
张居正的观点得到了印证,最关键的是,大明两京一十五省发展不均衡,其实也表现出了这种特征。
在倭患肆虐的时候,湖广、江西、广西等地,扶摇直上,发展了一段时间,等到倭患被平定,南衙浙江福建广州,再次兴盛了起来。
金钱,的确是个胆小鬼。
“有意思。”朱翊钧琢磨了下,这个结论看似没用,但其实很有用,只是不太方便直接表述而已,想要把白银赶向大明,就要让大明足够的安全,让其他地方变得足够的危险。
比如倭国现在动荡不安,倭国的白银,就会加速流向大明。
第918章 唯自强,有新生
朱翊钧这位大明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终于过了一个皇帝该有的生日,四方总督府献上了重礼,大明官吏上下上了贺表,大明上下为此休沐三日,各地举办了庙会。
这也是大明历代以来,最高等级的万寿圣节了,甚至比朱元璋的圣诞节的规格,还要宏大。
同时,也让大明上下的肉食者们,长松了一口气。
陛下终究是要做皇帝的,之前一副要把大明亡了,改天换地的气势和态度,着实是把所有的肉食者给吓了一大跳,这次规格极高的万寿圣节,证明陛下还是个保守派,不会过分激进行事。
这不代表着万历维新停下了脚步,而是陛下还是按照过去的步调,一点点的去做,一点点的去改变这糟糕的世界。
也就是陛下觉得大明很糟糕,问问倭奴,问问南洋夷人,问问泰西人,都会说大明是天朝上国。
保守,故步自封自然不好,可是极端激进,只会把大明带入炼狱之中,防保守,主要还是防止极端激进。
王崇古、张居正和戚继光,对第二日的操阅军马,提出了一点点改进意见,那就是耀武步营在操练时候,枪口对准了皇帝的方向这件事,值得商榷。
这是陛下让做的。
不是怀疑大明京营的忠诚,而是防止意外的发生,也是在保护京营本身。
万一三千众里有一个被收买,在大阅时候,枪击陛下,这就是天翻地覆的大事,尤其是对于京营而言,也是极其危险的。
暴力是一把双刃剑,一个用不好,就容易伤到自己。
朱翊钧认同了大将军、首辅、次辅的建议,日后大阅,将不再允许枪口对准皇帝方向,大阅使用的枪械火炮都为不可击发的烧火棍。
其实,朱翊钧故意这么安排,就是为了吓唬松江府的势要豪右、富商巨贾,不是恶趣味,是让他们直观的面对这样的压力,才能真切的知道害怕。
朱翊钧从来都是一个良言嘉纳的君王,说得对,他就会采纳;说的不对,但方向、价值观没错,他就会详细的回复;说的不对,方向和价值观有错,他会严厉斥责,并且进行观察,如果没有改变,就会罢免弃用。
“陛下,虽然这些贺表,都是陈词滥调,但是这些贺表中,有一份贺表,还是值得陛下看一看的。”张居正是内阁首辅,他要给奏疏贴浮票,这些贺表,陛下虽然不用细看,但他还是每一篇都看过了。
对于贺表里存在的抄袭、代笔、错字、格式错误等等,张居正全都选择了训诫、申饬,明年再写成这样,一个不忠的大帽子就扣头上了。
“哦?”朱翊钧坐直了身子,笑着问道:“还有能入了先生法眼的贺表?”
过年的贺表,过寿的贺表,只要不是照抄去年这么明显,照抄前年,朱翊钧都不会管。
张居正拿出了一封贺表,和一本书,递给了陛下。
朱翊钧拿过了贺表一看,是浙江巡抚侯于赵写的,书也是侯于赵所写,书不厚,只有七卷六十七章,大约有二十万言,书没有名字。
书,是侯于赵给皇帝陛下的生日礼物。
朱翊钧看完了贺表,又翻看了两页书说道:“老赵让朕给他的书写个序,再写个名字,朕得好好看完了,再赐名,这样,明后日,朕给先生回复。”
“臣遵旨。”张居正、王崇古、戚继光俯首告退。
朱翊钧用两天的时间,把这本书仔仔细细的看了三遍,而后给了内阁朱批:
朕已看完,赐名《翻身》,已令缇骑送往北衙刊刻精装,发往大明两京一十五省各府州县,诸官限期270天,回报心得,朕会亲自验看。
朱翊钧给的回复是一份详细的命令,书的名字确定了,内书房完成了抄书,送往了北衙,而且这是朱翊钧第一次要求大明有官身官员,必须回复心得,而且明令,他会亲自验看心得,不要糊弄了事。
这代表朱翊钧非常重视。
贺表可以糊弄,朱翊钧不计较,可是心得体会,还要糊弄,就别怪朱翊钧无情了。
“这书写的什么?”王崇古收到了皇帝的批复后,大感惊奇,连矛盾说,陛下都没有下旨要求回报心得体会,可是这本书,居然引起了如此的重视。
张居正吐了口浊气说道:“侯于赵把他在浙江临安县还田经历,以七卷六十七章写了出来,俗文俗字,每一句都是他的亲身经历,本来侯于赵起了个名字叫《还田记事》,但总觉得哪里都不对,还是让陛下赐名了。”
“这是侯于赵给陛下的礼物,他在浙江还有五年任期,他打算再写一本,如何防止还田令反复的书,陛下赐名《深翻》。”
王谦有本书本来叫《有价票证分析》,被皇帝亲自改名为《王谦发家的四个秘密》;王崇古有本书,写的是宦海沉浮,被皇帝改名为了《五步蛇的自我修养》。
侯于赵的书也被陛下赐名,和过去略带戏谑的赐名不同,陛下这次的赐名,非常的严肃,而且要求大明官员们熟读、写心得,可见重视。
“诸位明公,内书房抄录的《翻身》已经抄好了,按着陛下旨意,诸位明公也是要写心得的。”冯保走进了行宫所设文渊偏阁内,把抄好的书交给了明公。
“我倒是要看看,这本书究竟神奇在哪里!”王崇古拿过了一本,他翻开了第一页,是皇帝本人做的序。
王崇古眉头紧蹙的看着这篇序,他又翻到了书的最后,是陛下亲笔写的跋,就是对书的总结。
赐名、作序、作跋,代表着皇帝对这本《翻身》的态度。
王崇古定下了心神,把序看完。
[麦子熟了几千次,每一次的王朝更替,每一次的社会巨变,都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这些词汇的诞生从来不是读书人的咬文嚼字,而是人们对历史教训的总结,比如始皇帝、鸿门宴、垓下之围、冠军侯、衣冠南渡,如此种种。]
[万历维新,是巨大的社会变革,是大明自我革故鼎新,救亡图存,在这次的巨变之中,也有了一些新的词汇,改变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劳动赋予了商品价值,分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被朘剥、被压迫拿走的叫剩余价值,三六九等被详细描述为了阶级等等。]
[今日看,最重要的一个词汇,便是翻身,他的字面意思是躺着翻过身来,但浙江还田事成,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土的万民而言,翻身意味着获得了土地、牲畜、农具。]
[仅仅如此吗?绝非如此。]
[翻身还意味着,时代洪流之下,大明万民似乎获得了普遍教育的权力,读书识字明理,再不是遥不可及;而且还意味着,强人身依附生产关系的破产,轻则打骂、重则锤杀的强人身依附的枷锁的松动;还意味着,万民似乎意识到了自己拥有极其强大的力量。]
[势要豪右、乡贤缙绅们,似乎最讨厌翻身这个词,今天,朕用翻身这个词,给这本书命名。]
[或许,翻身也好,还田也罢,会最终失败,但这本书见证了大明自我救赎、自我拯救之路。]
[唯自强,有新生。]
朱翊钧之所以写下这段序,是因为他从侯于赵的书里,看到了万夫一力,浙江还田的成功并非偶然,朝廷确定了目标之后,万民迸发出了震人心魄的力量,完成了还田。
王崇古仅仅看了一页,就合上了,叹了口气说道:“小赵是个做事的人,但是这事儿,有点太难做了。”
想要万民释放这股力量,和登天几乎没什么区别。
这就是王崇古看到第一页的结论,还田事,真的很难做很难做,侯于赵在还田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佃户、穷民苦力、农户们的反抗。
不是地主们挟民自重,而是穷民苦力们对还田的由衷畏惧。
“
大明的农户们世世代代都是如此生活,忽然,朝廷派人来,说你们不该这样,该如何如何,农户们第一反应是畏惧,由衷的畏惧。
浙江还田的困局,和松江府是完全不同的,松江府是田土的收益大幅下滑,天时地利人和、在加上皇帝的屠刀十分的锋利,松江府的地主们,只能放弃田土换取了船引和船契。
而松江府府衙完成了彻头彻尾的‘兼并’之后,松江府衙门,以租赁的形式租给了农户,只不过这个租赁的期限为二十年,租税为定额的百值抽六,土地若是要起宅院商铺工坊等,需要看府衙的规划。
而浙江的还田困难程度,要远高于松江府。
“从《翻身》这本书来看,我们把浙江还田的成功,盲目的推行到大明腹地,至少先用官庄法过渡为宜。”张居正翻动着书,由衷的说道。
这本《翻身》,张居正已经翻来覆去看了数遍,浙江还田成功不代表大明其他地方可以成功。
浙江已经是大明最为繁华的地方了,有这个经济基础去做。
可是其他地方呢,没有这种禀赋,盲目推行,最终会犯极端激进的错误。
王崇古靠在椅背上,无奈的说道:“这不就是老矛盾吗?要想还田,要先蜕变到商品经济;若想让小农经济蜕变商品经济,就要先还田,无解的死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