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真的不务正业 第1082节

  问题非常严重,但凡是军中起了瘟疫,就是大事。

  孙权当初攻合肥,若不是军中起了瘟疫,张辽也不能八百骑,两次骑在孙权头上为所欲为,以至于孙权被逍遥津之战嘲讽了上千年。

  但说真的有多严重,戚继光表示不算什么大事。

  三天后,京营传来了消息,并无人病死,病倒的三百人,也逐渐康复了起来,大医官陈实功、庞宪给了明确的理由,不是有居心叵测之徒投毒,是水土不服。

  京营随扈南下也就三万人,京师还有七万,在营中散播瘟疫,那不是斗争,那是找死,这可是刚刚入朝抗倭,为大明打下了最少五十年国运的强兵。

  陛下连骂名都不在乎,非要亲自到南衙监斩,这种决心,势要豪右可不敢在这个时候跳出来。

  水土不服,有多方面原因,气候环境、南北微生物不同等等原因造成。

  这三百多人病倒的真实原因,其实就是喝了不干净的水,导致的上吐下泻,症状不严重,也没人病死。

  “这刚病好,还要挨顿打,戚帅也真的是…”朱翊钧看着戚继光的奏闻,这三百多人病愈之后,一人领了十军棍,结结实实的挨了顿揍。

  两名带队扎营的把总,也被送回北衙讲武学堂当教师了。

  大明军例,明确规定不能喝生水,这些军兵、把总违反了军例,就得挨这顿揍,军兵觉得水清澈见底,很干净,就没有烧开。

  两名把总御下不严,负有主要责任,处罚极为严厉,可以说军旅生涯,就此结束。

  “慈不掌兵,戚帅是对的。”

  “但这事儿也怪朕,京营的学堂,终究是只让军兵的孩子们读了书,咱们京营还有很多人不识字,不明理。”

  “这是朕的错,最近并无征战,从内帑拨二十万银,加强营中教育。”朱翊钧反思了下军队建设中自己的不足。

  这些军兵觉得,因为水脏所以才不能喝生水,狮子山的甘泉,清澈见底,就没问题了。

  朱翊钧不怪把总,把总不可能事无巨细,把总强调军例,也阻拦了;

  朱翊钧不怪军兵,他们没读过书,不明理,觉得水不干净,才不能喝生水,水干净可以喝。

  这些穷民苦力出身的军兵,打小生活并不精致,很多都是喝生水长大,是遴选入了京营才改变了人生轨迹。

  军兵大读书的行动,只覆盖到了把总一级,大明京营待遇已经极好了,但还有三万多人只能简单识字,原因很多,京营累年征战,是主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也是在天下稳定后,才开始手不释卷的读书,就这,还被读书人骗了一次又一次。

  “让大医官们定期去营中,讲一讲卫生与简易方。”朱翊钧补充了军队建设的不足。

  冯保欲言又止,领命执行去了,十万人全都读书明理的大军,陛下真敢想,戚帅真敢做,还真的快干成了。

  这么一支军队,在最危急的时候,可以用三个月时间扩展到百万众去。

  把大明天下再打一遍,绰绰有余了。

  在狮子山军营传出瘟疫的消息后,整个南京城就像被施了时间暂停的法术一样,整个南京城都变得萧条了。

  即便是最热闹的秦淮河畔,也是门可罗雀,所有家宅都是门户禁闭,连走街串巷的商贩都不敢大声吆喝。

  所有人都在骂,是哪个不长眼的、大缺大德混账,这个时候,挑拨皇帝的逆鳞!

  京营那不是软肋,是逆鳞,碰陛下的京营,不是碰皇帝的皇权吗?

  应天巡抚、应天知府、南京六部还在任的官员,忐忑不安的等待着,生怕愤怒的皇帝把他们给撕了。

  这种无形的压力,压得所有人都喘不过气,没有禁令,但比禁令时候,更加令人惊惧。

  随着瘟疫的原因找到并且张榜公告后,南京城立刻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看来杀人确实管用。”朱翊钧也是从冯保口中得知了南京的情况,他倒是没想到应天府是这个反应,有点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了。

  一点风吹草动,就直接静止了。

  冯保将几本奏疏放到了御案上笑着说道:“杀鸡儆猴,不知感念圣恩浩荡,知道怕也是极好的。”

  皇权在大明被叫做威福之权,威和福都是皇权的一部分,但在过去,江南士大夫阶级,不知道皇威,更不知道圣恩。

  自从京师北迁后,他们这么生活了一百八十年。

  现在全都想起来了。

  “林辅成回来了,宣来见见吧。”朱翊钧翻到的第一本奏疏,就是林辅成,这个意见篓子,终于期满回京了。

  在朱翊钧看来,林辅成圆满的完成了圣命。

  一本《效迫利驱疏》论述世界分工体系建立在效率至上,一本《产业五枢论》,论述了产业聚集的五个因素,资源、人口、投资、研究和市场。

  还有一本《南洋游记》记录了南洋的风土人情,他提出了蛮夷更加看重宗教、血裔认同,高于阶级、族群认同,大明则完全相反,注定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即便是林辅成被流放南洋,他依旧带着官身去的,朱翊钧从来没怪罪他说出那句‘万历万历,万家皆戾’,道爷都能容忍海瑞,朱翊钧没道理容忍不了林辅成。

  之所以流放,其实也是以流放的名义,让他调研南洋种植园经济。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林辅成被宣见,入门就行了十分标准的大礼。

  “免礼吧,林博士好大的威风,骂了朕,还能全须全尾的回来。”朱翊钧伸了伸手,示意林辅成坐下说话。

  林辅成起身后,十分恭敬的说道:“那是陛下圣恩浩荡,若是陛下夺了臣的官身,臣死无葬身之地,不是喂了咸水鳄,就是沉了海。”

  南洋有的是人要讨陛下欢心,官身还在,那南洋的总督府,立刻就懂了,林辅成的真正目的是代天子巡南洋。

  “倒是黑了,也瘦了。”朱翊钧打量了下林辅成的样子,有些感慨的说道:“终究是辛苦林爱卿了,看赏。”

  朱翊钧给了一块二等头功银制功赏牌,五十金币、一百五十银币、精纺毛呢大氅一件、国窖一件、书十二本、邸报汇编一本、车一架等恩赏。

  好好完成了圣命,就有恩赏。

  “南洋人真的很懒吗?”朱翊钧问了一个看《南洋游记》产生的问题。

  “不懒。”林辅成摇头说道:“偷东西的时候,可勤快了。”

第899章 诸恶皆非恶,公义非人心

  林辅成一句,夷人偷的时候很勤快,让朱翊钧笑了一下。

  林辅成也不是撒谎,他眼见为实。

  种植园但凡是有一点点松懈,什么东西都能变成夷人的,这些东西,通常不是特别的金贵,比如一些个碎布、坏掉的农具、木材、鸡蛋等等。

  因为损失不是巨大,多数的种植园农场主,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陛下,农场主们的这种善意和大度,很快就会自食其果,因为这些夷人,都听说了农场主善良,就会跑到他的地头上偷窃了,一切能偷走的东西,都会被偷走。”林辅成又告诉了皇帝一个事实。

  在海外开辟种植园,要心狠手辣、要睚眦必报,要歹毒,要不然就会被偷被抢,甚至自己都会有危险。

  好人就活该被枪指着。

  任何试图教化夷人的家伙,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就是林辅成在南洋游记里,反复重申的告诫,告诫那些想要南下南洋开辟种植园的人,一定要清楚当地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态。

  这也是为何吕宋、旧港、金池总督府,需要大量的地痞流氓的缘故,因为这些人很坏,没有任何的道德负担,充当打手,最好不过了。

  “陛下,其实臣以为,泰西也好,南洋也罢,他们这种血裔认同,也是有可取之处的。”林辅成提出了一条建议,当他知道黄公子是皇帝陛下后,就开始变得谨言慎行。

  自己的话,要对大明整体有利,而不是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向陛下本人分享陛下的桃色八卦这种事,他再也不会做了。

  上一次林辅成去绥远,把草原上皇帝和三娘子有些绯闻的事儿,分享给了陛下本人,得亏是陛下仁善,否则他现在已经开始蒙学了。

  “哦?这种血裔认同,居然还有可取之处?”朱翊钧好奇的说道:“详细说说。”

  林辅成郑重的说道:“陛下,移民不会忠诚,没有任何筛选的移民,只会带来灾难。”

  “臣在南洋,就听说了,一些士大夫在鼓噪一种风力舆论,大明缺人,为何不诉诸于海外呢?准许倭人、倭女、夷人、红毛番、黑番,进入大明,共沐圣恩?”

  “这看起来是自由派的主张,但陛下是知道臣的,臣向来主张有限自由论。”

  林辅成作为自由派的魁首,在皇帝面前明确表达了对这种风力的完全反对,是没有任何可取之处的完全反对。

  林辅成详细陈述了自己的理由,宽松的移民政策、通过出生地简化获得身份的流程、只要来就认可的宽松身份政策,只会给大明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对于这种呼声,主要是因为经济的需求,但是林辅成以种植园经济为例,告诉陛下,既不会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不会对经济有任何的帮助。

  林辅成十分肯定的说道:“在经济上,是完全的负担。”

  “臣在南洋观察了很久,那些怀揣着救赎,踏上前往彼岸道路的人,在抵达南洋后,就会愤怒于自己的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居然还要繁忙的劳作才能填饱肚子?”

  “他们满身的怨气,根本不想做工,最后沦为盗寇的可能性很大。”

  好吃懒做,想要通过长途迁徙就可以不劳而获的人大有人在,即便是在大明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到了南洋,觉得种不如抢,以偷窃、劫掠为生,最终死在了总督府的牙兵手中。

  林辅成紧接给陛下算了一笔账,吕宋总督府在政策没有调整前,选择怀柔,付出了极大的治安成本,和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云泥之别。

  “朕听明白了,除了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好吃懒做、想要不劳而获之外,朝廷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开支,来减少他们惹是生非,无论这个成本是什么,但从经济账上看,是完全的弊大于利。”朱翊钧听来听去,明白了林辅成的意思。

  即便是以经济上的诉求去判断,无差别引进夷人,也是赔钱的买卖。

  林辅成继续说道:“其实广西的甘蔗种植,也是一个例子,安南人做了雁行人,广西地面,严禁安南人偷偷留在大明,需要砍甘蔗就让他们进来,不需要的时候,就让他们离去。”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但凡是少一个,都要连坐整队。”

  “之所以形成这种被广泛认可的规矩,是长久以来反复实践得到的结论。”

  朱翊钧点头说道:“血裔认同是大明人这个集体的基础。”

  “陛下圣明。”林辅成就是这个意思,血脉上的一致,才是同为大明人的根基。

  他补充道:“比如黎牙实、伽利略这种长期居住在大明,对国朝有巨大贡献者,也可以特许以大明人身份对待。”

  “这里面要有个硬性的时间规定,比如最少要在大明呆十五年以上。”

  并不是把门关死,自古以来,任用‘鞑官’的现象就从没断过,比如汉武帝时候的托孤大臣金日磾,就是匈奴人。

  经过长期观察,确实对大明真心认可,而且像伽利略到大明先行了两年医,帮助惠民药局防治天花为大明做出贡献的人,是可以成为大明人的。

  “有理。”朱翊钧认可了林辅成的说法。

  大明正处于从国别历史转入世界历史的进程之中,在这个全球化的过程中,如何对待移民这个问题,是大明必须面对的。

  答案也是非常明显的,拒绝大规模移民,条件极为严格的同时,打击非法移民。

  林辅成为大明皇帝分享了两件八卦,让朱翊钧叹为观止。

  第一件小事,是在吕宋总督府。

  一个红毛番,用力的将一个夷人踹倒在地上,这名夷人是一名老人,而后,这个红毛番用力的对着老人的脑袋踹了十几脚,将老人踹死在了地上,但周围的夷人没有一个敢上去阻拦。

  因为吕宋以前是西属总督府,是殖民地,当地的夷人根本不敢升起任何对抗的心思,还是吕宋总督府出面,将这个红毛番抓捕归案,并且处死。

  林辅成亲自问过好多夷人对这件事的看法,他们认为是殖民者之间的战斗,和他们无关。

  林辅成不解,受害人明明是夷人,为何夷人如此的冷漠,居然把大明实现公正,认为是一种殖民者的战争。

  林辅成得到了很多的回答,但最终林辅成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只能说人是一种动物,可以被驯化的动物。

  第二件小事,是在椰海城,一个倭奴,当街将一名夷人杀死,当街行凶的原因,仅仅是倭奴‘讨钱’没有被满足,而夷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脖子上被扎了三刀。

  街上的夷人没有一个人出面阻拦,这还是在椰海城。

  总督府怎么可能坐视不管?案件调查清楚后,让张元勋哭笑不得,这个倭奴,居然曾是自家种植园的奴仆,因为好吃懒做,被赶出了种植园,正是这一层已经失去的身份,让夷人不敢反抗。

  张元勋将这名倭奴公开斩首,但夷人依旧不认为是公平正义得到了实现,而是天老爷惩戒不听话的家奴。

  这种总督府的乱象,让林辅成唏嘘不已。

  “诸恶皆非恶,公义非人心,总督府确实挺乱的。”朱翊钧听完了这两个小故事,由衷的说道。

  林辅成还在整理这四年时间的文稿,南洋游记还会不断的更新。

  诸恶皆非恶,公义非人心,说的是一种礼崩乐坏后的社会状态,所有的恶行不被看作是恶,所有的公义行为,却不得人心。

首节 上一节 1082/1257下一节 尾节 目录